分享

唱响独立宣言——爱沙尼亚歌咏节

 波兰天际游东欧 2020-09-19

“在生命中跳舞,把灵魂唱到天堂”是当地流传的谚语,体现了这个国度对歌舞的热爱。它是波罗的海的一颗明珠,有着保存最完整的中世纪风貌。语言上与芬兰最接近,文化上深受瑞典影响,数百年来遭各种列强侵略(波兰、德国、丹麦、沙俄等),在经历近半个世纪的苏联统治后,那里的人民用“歌唱革命”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复兴。这里是,爱沙尼亚。


爱沙尼亚共和国,是北欧波罗的海(Baltic Sea)三国之一。 1918年从俄罗斯帝国独立。人口约134万,居全球第149位。爱沙尼亚的首都塔林(Tallinn)面向波罗的海,人口约42万,每隔5年于7月举行一次「歌咏节」(Song Festival)。


在爱沙尼亚人眼中,歌唱是交流情感、歌颂生活的最好方式。在老城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身着中世纪服饰的街头艺人为过往的游客献歌,专注之情,不由得让人驻足聆听。歌舞、戏剧表演更是多得数不胜数,而万人同唱的历史更是值得被铭记。

这个传统节日始于1869年,是全球最大的业余合唱活动之一,首届歌咏节在塔尔图举行,所以,爱沙尼亚人民也被称为“爱歌唱的民族”。

塔林在2011年当选欧洲文化之都,「歌咏节」是展示爱沙尼亚独特的歌咏文化的重大活动之一。每隔5年举行一次「歌咏节」,是从苏联独立之后。 1940年,苏联出兵占领了爱沙尼亚全境,逮捕其政府官员,废除宪法,建立了共产党政府。

苏联独立运动高涨的1988年,爱沙尼亚市民聚集在自古以来便存在的节日会场,齐唱满怀爱国精神的曲子,诉诸政治性的要求。这场「歌咏革命」在同年9月时,歌咏人员增加到30万人以上。他们是利用传统文化的歌咏力量,要求自苏联独立。最后在1991年第二次宣布独立。

1989年,波罗的海沿岸的三地人民共同发起了“人链歌唱活动”,200万人手牵手,肩并肩,由立陶宛的维尔纽斯(Vilnius)经拉脱维亚的里加(Riga)再到爱沙尼亚的塔林,共牵出全长650公里的人链队伍。


三地人民齐唱自己民族的歌谣,一起挥舞着手臂,将对歌唱的幸福之情化作阵阵感动之音。

每隔5年举行一次的「歌咏节」,为期3天。这3天中,野外会场挤满了穿着绣有鲜艳色彩的白色民族服装的女子,也挤满了戴着黑帽、穿着及膝长裤的男子,一个接一个表演歌舞。

按照歌咏节的惯例,从上午到子夜,演出都被排得满满的。数百位音乐家将教堂、广场、教室、体育馆、博物馆甚至草地都变成了演出场地。



当手风琴、吉他或小提琴的乐声响起时,乐手们一边演奏一边跳跃着用脚在地板上打着节拍,而观众们也会在座位上用双脚打着节拍应和,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激动的神情,这是歌咏节期间随处可见的场景。


每天下午,造型新颖的露天歌咏场都会成为欢乐的海洋,建于1959年的露天歌咏场舞台呈抛物线形,造型大气恢弘,可同时容纳15万名观众。当传说用桦树木和处女头发制成的康特勒琴响起的时候,无论男女老幼都开始尽情地载歌载舞。


3天的会期中,全世界涌来众多游客观看充满民族色彩的此庆典。对当地的爱沙尼亚市民来说,「歌咏节」是他们歌颂民族纽带、传统文化、生存、自由的庆典。


在这场音乐的盛宴中,人们被歌声和热情所感染,在这场极具民族特色的狂欢中,无论是谁,都能零距离地感受来自波罗的海的热情与奔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