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种经历叫幸存,鬼才罗曼·波兰斯基与他的电影人生

 波兰天际游东欧 2020-09-19

戛纳把“金棕榈”的桂冠给了《钢琴家》,它的导演,罗曼·波兰斯基是一个对我们来说还很陌生的名字,却借由《钢琴家》再次吸引了全世界电影爱好者的目光。

在我们的眼里,戛纳的“金棕榈”多一点艺术气息,少一点商业气味,能够享受这一荣誉的电影创作者总有些特异之处,我们想知道,他们究竟是怎样一些人?有着怎样的创作经历?

波兰斯基的电影《钢琴家》荣获2002年戛纳金棕榈奖

罗曼·波兰斯基的人生经历的确非同寻常,把“苦难是人生的老师”这样的话放在他的身上,似乎都显得轻飘飘。正如《钢琴师》的题头语:音乐是他一生的热情,求生是他生命的杰作。钢琴师用音乐与强权进行着征服与反征服。这部影片不仅仅是一个逃离集中营的传奇、一种求生信念的挥扬和对纳粹暴行的揭露,波兰斯基在破碎的视野上拔起悲剧的骨骸的同时,更讲述一个在极度痛苦和压抑中,依然保持充盈和完整的灵魂的人性故事。

也许只有当我们了解了那个人,才能真正理解他的电影,才能从电影中得到我们更多的东西。

当年68岁的罗曼·波兰斯基把自己在难民营的经历融进了他的电影《钢琴家》。事实上,罗曼·波兰斯基的一生一直萦绕着无数恶魔的阴影。在巴黎出世的他三岁时随父母迁移到波兰。后来母亲死于奥斯威辛集中营,波兰籍的父亲在毛特豪森幸免于难。波兰斯基九岁的时候从克拉考尔难民营逃出来,漫无目的地在波兰游荡,多次被信奉天主教的农民家庭收养,当时人们对电影还不感兴趣。

4岁的波兰斯基,摄于克拉科夫

中间为波兰斯基

二战胜利后,父亲将他送入技术学校就读,但他执意要往电影方面发展。50年代他进入一家电影学校学习,早年拍摄的短片已经显露出他对黑色幽默以及人与人之间异常关系的沉迷。他的首部剧情长片《水中刀》是第一部不涉及战争题材的战后波兰电影,该片获得了影评界的好评,随后波兰斯基来到法国继续追求电影事业。

波兰斯基在集中营中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恐怖,他回想到有一次,德国士兵拿他当活靶进行射击练习。他绝望地奔跑躲闪,引来的只是一阵肆意的狂笑。从1955年拍摄电影至今,却从未将这苦涩的记忆带到他的任何一部电影片里。他的电影充斥着吸血鬼,撒旦,残暴的野心家和性变态的话题,对给他留下深深烙印的、毫无安全感、目标和希望的三年非人生活却只字不提。

然而,他人生中最大的挫折发生在拍摄《罗斯玛丽的婴儿》这部影片之后。这部电影讲述了一对新婚燕尔的夫妇搬到新居之后,妻子身上发生了一系列怪事。由于题材涉及很多宗教因素,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也触怒了当时的天主教会,身为导演的波兰斯基多次遭到威胁。

在他去欧洲拍片的时候,噩耗传来了,他的妻子,知名演员莎朗·塔特身中数刀,和几个朋友一起死在公寓里,当时她已有8个月的身孕。现场惨烈,清洁工发现后几乎晕厥过去。

犯人就是当时臭名昭著的“曼森家族”的头目查尔斯·曼森,因为《罗斯玛丽的婴儿》中的一些宗教情节让他接受不了,再加上他认为波兰斯基和妻子属于上流社会,他要惩罚一下这个堕落的阶级,遂起了杀人念头,一时间媒体轰动了。

 左图波兰斯基与妻子沙朗·塔特,右图为主谋查尔斯·曼森

在经受致命打击后,波兰斯基更加投入到事业中,先后拍摄了《唐人街》、《怪房客》、《苔丝》等佳片,但在44岁时他犯下了侵犯少女案件,并且还在临审前夜从美国逃亡到法国,此举让美国坚决禁止他入境,即使2003年他凭借《钢琴家》获得75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也没能改变美国人的想法。

《唐人街》片场

《苔丝》剧照,原著小说曾是妻子沙朗·塔特最喜爱的

当然,他的这些伤疤依然可以从贯穿在影片《钢琴家》中或明或暗的暴力中找到一丝痕迹。从难民营逃出来60年后,波兰斯基走进了自己尘封的记忆。虽然《钢琴家》讲的是斯皮尔曼而不是他自己的故事,我们却不难发现两者的相似之处:一个年轻人,由于命运的驱使和父母分离,置身于充满敌视,时刻受到死亡威胁的环境中,却奇迹般的活了下来。

有时我仍然不确定我站在了墙的哪一边

很明显,波兰斯基从自己的经历中获得了灵感。一个少年想从墙下的小洞钻回难民营,外面的卫兵硬要把他拽出去,里面的钢琴家却要把他拖回安全的地方,那个少年最终死了。波兰斯基却活了下来。

现在年过80岁的波兰斯基与小33岁的妻子法国女演员艾玛·塞涅(Emmanuelle Seigner)和两个孩子过着平静的生活,两人已结婚20多年。

更多文章请点击:

人性的终点-奥斯维辛集中营

辉煌与悲怆兼具的国家——波兰(上)

辉煌与悲怆兼具的国家——波兰(下)

透过电影领略曾经的历史风霜——波兰国宝级电影大师带来的视觉震撼

《辛德勒的名单》拍摄地并不在奥斯维辛,现在它也成了一座历史意义的博物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