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语的创始还要从1859年12月15日说起,故事的主人公拉拉扎鲁·路德维克·柴门霍夫出生于如今的波兰东部城市比亚韦斯托克,但当时被俄罗斯帝国所占据。1859年柴门霍夫出身于犹太人家庭,父亲是教法语和德语的老师,后来为沙俄政府担任过书报检察官。虽然当时生活在比亚韦斯托克,但祖上是从立陶宛迁来的。 在家里,小柴门霍夫的妈妈跟他讲意第绪语,爸爸讲俄语。小时候柴门霍夫先是最喜欢俄语的,后来又觉得意第绪语最亲,成家之后和自己的孩子却是全部用波兰语交流。不仅他的家庭环境具有多元的文化和语言,他的城市也是如此。当时在比亚韦斯托克生活着信天主教的波兰人、信基督新教的德意志人、信东正教的俄罗斯人还有犹太人——自然都是犹太教徒。 左后为柴门霍夫,摄于1873年 不仅教派不同,不同种族的人关系也不是一般复杂啊。这其中又体现在波兰人不喜欢俄国人,俄国人不喜欢德国人,德国人不喜欢波兰人,而大家都不喜欢犹太人。。。 (波兰天际微信公众号:safaripoland,客服微信:sinkywu) 年纪还小的柴门霍夫把这些全看在眼里,心想:如果能创造出一门大家都懂的语言,不是就可以愉快的玩耍了。而且语言还要中立,不能从已知的4门语言中选择。所以他决定要创造一门可以融会贯通的语言来让世界各民族可以更好的沟通。 在华沙读中学期间,柴门霍夫就完成了一个国际语的方案,教会了几个玩得好的同学,还和他们一起用这个语言唱歌。奈何老柴门霍夫反对,觉得这孩子天天净搞些没用的,还怎么出人头地?职业敏感性告诉他,要是再混入什么危险思想可就坏了。于是就把手稿什么的都锁起来,说等他大学毕业再还回去,当然,把这事彻底忘了最好。 柴门霍夫的父亲 柴门霍夫的母亲 1879年,柴门霍夫中学毕业,入读莫斯科大学医学专业,之后转学到华沙大学完成了医学教育,1885年毕业成为眼科医生。在此期间他曾对犹太复国运动注入了大量热情,他认为只要不同的文化和族群还在发生冲突,平等和和平就不会到来。柴门霍夫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如果想让多元的文化共存,就要给它们提供桥梁,其中一座桥梁就是国际语。 位于比亚韦斯托克的柴门霍夫故居(柴门霍夫大街26号) 墙壁上还描画了当时的情景 于是柴门霍夫又从零开始,用6年时间设计了一个新的国际语方案,这就是后来的Esperanto(即世界语)。1887年,柴门霍夫在准亲家的资助下终于出版了他的语言方案。 柴门霍夫和妻子Klara 一起参加在滨海布洛涅的第一次世界语大会 世界语逐渐从方案变成了真正的语言,柴门霍夫也适时地放弃了作为创造者的权威,把世界语的发展交到每一个使用者的手里,至今已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国际辅助语,从波兰传到了整个世界。 第一部世界语 1914年,正当柴门霍夫启程去往巴黎参加第十届国际世界语大会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柴门霍夫只能退回华沙。不幸的是,他并没有等到战争结束,1917年4月14日,距离战争结束还有19个月,柴门霍夫因病逝世。 位于华沙犹太墓园的柴门霍夫墓 现在,我们可以前往位于比亚韦斯托克的博物馆中了解这位伟人的生平,馆内展出了大量文献游客展示柴门霍夫的儿时和求学时期的情况。游客们还可以了解到第一部世界语是如何创造出来的,非常有意义哦! 比亚韦斯托克的柴门霍夫博物馆(warszawska大街19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