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平阳蔡家山寨,说千年蔡氏风情

 过往邮客 2020-09-19
蔡进权 蔡家论坛

探索平阳蔡家山是我去年定下的目标,约了宗亲蔡李鹏一起去平阳蔡家山看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久慕平阳蔡家山之名,这次去一睹“芳容”,在导航的带领下不负“我”望,不知道经过几道弯略过几道坎,总算找到了目的地,抬头望去,看工人们在忙碌的施工,经过了解原来我们来到了蔡家山的北门。北门还在修缮,完工后会以崭新的面貌呈现给大家。

蔡家山古堡, 此堡原建于东汉建武年间(约公元50年前后),相传是东汉忠臣良将姚刚带兵在此立寨。后毁于兵火。明嘉靖四十四,即公元1565年(据孙延钊之《明代温州倭寇编年》)蔡氏族人为抗击倭寇入侵而重建。蔡家山古堡坐北朝南,长方圆形,有四门和鼓楼,城内面积260多亩。而后数百年间,因年久失修等原因又被拆除,现留有周长约2000米、宽4-5米、高3-4米之城墙。在现平阳境内包括原县城、墨城、仙口、江口、榆垟、宋埠、钱仓、龟峰在内,蔡家山堡相对来说算为保留比较完整的一座明代抗倭民堡。

悬空观光台

以前的烽火台在和平年代已失去它的功能,现在改成了人们来此游玩小憩的场所。真是“昔日抗倭烽火连九天,今朝和平云霓绕鳌龙”。

蔡家山古城寨北门西角山巅有烽火台(烟墩),是古代军事通讯的工具。明代这里曾设营寨,驻有军兵抗击倭寇。堡内还有古井、古池,据说几十年前在兵器库原址尚出土过铁枪等古兵器;城墙北面有教场、练兵场面积4000多平方米,今遗有教官所坐之石桌、青石椅等物。

时光已流逝数百年,蔡家山上的“烽堠”已成废墟,“城堡”仅留城基,但曾为抗击倭寇,保卫一方平安作贡献的蔡家山古堡,却为研究平阳古代海防通讯及军事演变提供实物见证。

山泉清洌甘甜,沁人心脾。论坛版主在饮蔡家山泉水。

远上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蔡家。

180多树龄的枫香树矗立在蔡氏宗祠旁,像一位“大将军”守护着山寨的蔡氏子孙。

蔡氏宗祠大门

蔡家山古名仰天荷(意为仰面朝天之荷花)、天荷社。南宋年间,原居城南旸岙的蔡氏德修公率家迁入此古寨,天荷社由此得名蔡家山。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的诗不就是应蔡家山的环境吗?

蔡家山不仅拥有汉朝古寨、抗倭民堡、烟台等历史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条件也极其优厚:村民世代居住的城堡为一个面南背北的小盆地,南城门内有一个面积数亩的水库;盆地周围环绕郁郁葱葱的大片树木竹林,两棵数百年的大枫树矗立古堡正中央;出了东城门,又是一个面朝东南的小盆地,这里有村民世代耕种的梯田和山园,东南出口处另有一个近十亩的水库。在农业资源方面,高山水稻、番薯、茶叶非常出名。蔡家山海拔387米,地理位置也很适合种茶。到了明代,蔡家山所产的茶叶在温州五县数一数二,也就不奇怪了。明弘治《温州府志》称:“茶,五县俱有之。惟乐清县雁山者最佳,入贡,而瑞安湖岭、平阳蔡家山所产者亦佳焉”。

蔡家山海拔387米,原无公路相通,数千年来上山下山靠的是脚走肩挑。现在众人的集资下,水泥路通了,上下也方便了。
据蔡家山《蔡氏宗谱》记:蔡氏之发族者,系周代姬姓之后,袭封于蔡,蔡叔以国为氏。到了第六十一世用元,称三公,为南唐司空。在王审知率众从光州入闽,迁居泉州,成为蔡氏入闽始祖。蔡襄是他的第六世孙,蔡必胜是他的第十世孙。

  据《平阳蔡氏志》载,平阳的蔡氏基本上来自蔡用元后代,认蔡用元为始祖。蔡用元有三个儿子,长子直行居闽建安,次子直待居莆田,三子直衙于晋天福三年(938)迁居浙江平阳阳岙山下,成为蔡氏入平始祖。南宋年间,蔡直衙第十三世孙、原居城南旸岙的蔡德修移居蔡家山,遂成蔡氏徙居蔡家山之始祖。

  据蔡家山道光已酉(1849)修撰的《天荷社蔡氏宗谱》与光绪十八年(1892 )江口(龙港)《蔡氏宗谱》中载:“十三世,蔡德修,边赏承节郎、任江淮总制。”南宋末,辞官归里,徙居蔡家山。

有诗为证:东望半天山巅红日升,西观罗垟峰顶垂夕阳。南看海口滔滔浪干层,北眺飞云两岸灯万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