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蔡家山:尚武之风难觅 打铜之声常闻

 七里山人 2017-12-27
蔡家山:尚武之风难觅 打铜之声常闻
[ 玉溪网   发布时间:2017-12-26   进入社区    来源:玉溪网   点击:172 ]

L_1514167948634301759

蔡家山有名的铜匠蔡从有和他的巨无霸铜炊锅

   十多年前,在花鸟市场的旧货摊上,曾经见过一个民国年间制作的长方形刻铜墨盒。墨盒正面方盖上刻有一幅线条流畅、意旨淡远的写意山水图案。在边陲之地,云南民国早期的刻铜墨盒不多见,然而此件保存完好,品相精良,用料厚实,制作规整。忍不住翻过来一看,见底款刻有“通海蔡家山”五个小字。从此,蔡家山的名字便一直铭刻在心里。

L_1514167948725153796

纯手工打制的铜茶具

   再次认识蔡家山,是去通海赶花街,看到蔡从有师傅从蔡家山带来了传承数百年的铜器加工技艺——一口巨无霸铜炊锅为主打产品,配以独创的南瓜锅,以及各种米线锅、炒锅、大小炊锅。那口巨无霸铜炊锅是他一生中打制的最大的炊锅,高1.5米、直径1.04米,重达206斤,可供200人同时食用。惊奇之余,与蔡从有谈了一会儿,方知蔡家山的祖祖辈辈都在加工铜器,铜盆、铜锅、铜锣、铜勺、铜炊锅等远近闻名……如此一来,蔡家山像一个谜、一个梦萦绕在心头,驱动着记者一定要去蔡家山看看。

远近闻名的“铜匠名村”

初冬季节,记者再次来到通海县城东面虎山(古代称伏虎山)南麓的蔡家山。虎山果然像一只大老虎静静地趴在冬日的原野上,目光越过了杨广镇上空,远远地注视着前面的杞麓湖,仿佛在诉说着另一个斯芬克斯之谜。本以为蔡家山是一座山,原来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小村子。它隐藏在虎山后面,千百年来得到虎山的护佑。村子前面,大新河笔直地从平坦的原野上一划而过。背倚伏虎山,前临大新河——可见蔡家山先民择良地而居的良苦用心。

L_1514172324792525109

正在家中打铜的蔡从有师傅

L_1514167948691656195

蔡氏宗祠前的清香树已有数百年树龄

 

L_1514167948593935086

蔡家山美食——粉蒸肉

    乡村大多是清清静静的,有着孤独般的寂静。可是在蔡家山,显得有几分喧闹,从清晨至黄昏都有丁丁当当的打铜声传遍村头巷尾。数百年来,蔡家山的铜匠为各地的马帮服务,打制马帮生产、生活用品,现在他们结合现代人的生活需要,打造各种餐具、炊具、乐器。他们的铜制手工艺品从村里走出来,成为颇受附近城市和乡村欢迎的生活用具。许多通海人舀水要用蔡家山的铜勺,吃火锅要用蔡家山的铜炊锅,现在通海的许多饭店用来煮鱼、煮菜的铜炊锅及铜锅几乎都来自蔡家山铜匠之手。如今,蔡家山的铜器已经从过去的几个品种增加到了现在的近20个,产品不仅在省内如昆明、红河、文山等地销售情况不错,甚至远销缅甸、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有六百余年历史的古村落

L_1514167948757573862

村里有使用了数百年的古井

L_1514167948946221373

位于村东头的关圣宫

L_1514167948996172229

位于村西头的文星阁

  记者有幸读到了《蔡氏族谱》,方知其始祖蔡公原籍为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人,系明洪武年间,随傅友德、蓝玉、沐英的三十万大军征讨云南而来滇。落籍通海城内,后在虎山下购置田产,首创蔡家山村寨,因此被蔡家山、罗庄、蔡家沟等多处族人奉为始祖。始祖的名讳,已无记载,因始祖入滇后,曾落籍通海城内,故称“住城公”。

据《前明蔡氏二世祖仲宁碑》记述:“籍原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人,缘洪武初年随黔宁王征滇,住城公慕通邑胜地,遂家城内焉。及其后复择东路名山,得于麒麟山(即今虎山)之下,因以为蔡家山之名实肇于此焉。公谨承父志,立定脚跟,自此以下,代有传人,而至国侯代,子孙盛焉。”洪武十九年(1386年)九月,沐英上疏朱元璋,说“云南地广,宜置屯田,令军士开耕,以备储蓄”。朱元璋同意了沐英建议,令军士且戍且屯。由此可知,住城公随军屯田,并落籍通海城内。住城公落籍通海城内后,曾住在通海城东街,这就是《前明蔡氏二世祖仲宁碑》提及的“遂家城内焉”。而“离城五里许置得田产,因而移居”,创建蔡家山村,应当在洪武十九年后数年内。

四个武举人

L_1514167948457648042

93岁的抗战老兵蔡从禹

    蔡氏宗祠位于伏虎山南麓,系清代武举蔡大荣主持建于清代同治六年(1867年),距今已有近150年历史。那时蔡家山有公田,一部分资金来自公田田租收入,另一部分来自村民集资。

蔡大荣是蔡住城的第十三代孙,号锦堂,生于嘉庆十八年(1813年),卒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他生前的头衔是“兵部候推守备甲午科乡进士”。守备在清代是一种中等级武官,绿营兵的统兵官,官阶为正五品,统领营兵,执掌营务粮饷。蔡大荣中举那年是道光十四年,他二十一岁,中的科目是甲午科(道光十四年甲午科),是那年通海唯一一个武举人。另外,他的次子蔡联登、三子蔡联甲分别中“同治九年庚午正科带补戊午科己未恩科”及“光绪元年乙亥恩科带补同治壬戌恩科”举人,可谓是“父子武举人”。除了上述三个武举人,村中后来还出了一位武举人名叫蔡星,今天还有后人,但生平暂不可考。

过去,蔡大荣使用过的大刀、弓箭等遗物上世纪五十年代前还存在祠堂内,可惜在文革中被毁,只有他练功用的石锁保留了下来,村里今年93岁的抗战老兵蔡从禹见过这批东西。据他讲述,蔡大荣用过的大刀有两把,一把80斤,另一把120斤。两把大刀的刀把和刀柄不像现在这样是用木头做的,而是从刀把到刀身全用钢铁打造。蔡大荣除了建祠堂外,还在村里设了两个学堂,一个教文,一个教武。晚清至民国很长一段时间,村中兴起了一股尚武之风。武学堂前还有跑马场,用来训练骑马的,现在都看不到了。(玉溪日报记者  饶平)

编辑:蒋婵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