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世600年!云南有一个全国闻名的铜匠村,你家里的铜器可能就来自这里!如今,他们却面临…

 绿云c1m9upmtd3 2018-08-04


通海县杨广镇蔡家山村。天刚蒙蒙亮,沉寂的小山村里,传来几声狗叫声。


鼓风机响起来,焦炭爆裂,跳出火星,瞬间升起火焰,十多片铜坯子被重重地抛到火炉上用火烧,火苗暗淡,作坊暗淡。


“咣咣”的声音,富有节奏的敲打声,充满着整个作坊,一副忙碌的景象。



天色微明蔡家山村,是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也是一个闻名全国的“铜匠村”,祖祖辈辈靠打铜为生。他们用铜制作的乐器,在悠悠岁月里奏响了近一个世纪。 


老一辈的人说,从明代洪武初年起,蔡氏先祖就以打制铜器为生。最初加工油翎帽碟、铜刀把、铜勺,后来发展到加工种类繁多的炊具、餐具、乐器、生活用具、马帮用具等铜器。他们的铜制手工艺品从小山村里走出来,成为颇受附近城市和乡村欢迎的生活用具。



蔡家山背倚虎山,前临大兴河。步入这个远近闻名的“铜匠村”,让人犹如走进一个古色古香的山寨。刚一进村,就听到了一阵阵的敲打声。随着叮叮当当的声音,仿佛又把是思维拉进了遥远的古时代。


古村落的人家,一排排的作坊显现在眼前。长满杂草和青苔的土墙瓦房,那就是保存至今下来的百年古作坊。简单的陈设,古色古香炉灶和锻打工具,仿佛在讲述“铜匠村”往昔的繁华。



随着敲打声,随便走进一家作坊,总会见到一个个汗流浃背的汉子,正在卖力地锻打着各种的铜制品。那里的人家,基本都姓蔡。“蔡师傅”是他们的总称。


正在打制铜锅的蔡从田说,他13岁就随父亲学习铜器加工手艺,至今已近22年了。 谁能想到,在这间漆黑、低矮、狭小的铜器作坊里,蔡师傅每天都在承接着来自全国各地和东盟国家的铜响器订单。



每天清晨,天刚亮,每个蔡师傅们家的汽锤房里,都会陆续传来“咣当、咣当”沉闷的打铜声。这些作坊里,基本都是家庭作坊,夫妻搭档最为居多。


家庭作坊里的陈设很简单:一个方形的砖砌火炉,炉边堆放着木材和焦炭;一个立式风扇摆在师傅们的座位旁。对于一个铜匠来说,锤是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在这些作坊里,锤的种类有十多种,按锤头的不同,分为方形、球形、葫芦形、圆柱形,轻的一斤多,重的有五六斤,不同的锤有不同的用途。师傅们说,要做一个铜匠,首先得有一副好体格,有时赶货,从早到晚锤不离手。



蔡从有师傅,在当地算是个非常有名的铜匠师傅了。蔡从有说,蔡家山,从一世祖蔡住城明初建村算起,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没人能说得清楚打铜的历史有多长,只是听说,更远的祖先是打铁出生的,也是能工巧匠。蔡住城的后人传到蔡从有这一辈,已经是第20代了,他的儿子蔡家状算是第21代孙。



许多通海人舀水要用蔡家山的铜勺,吃火锅要用蔡家山的铜炊锅。现在,通海的许多饭店用来煮鱼、煮菜的铜炊锅、铜锅几乎都来自蔡家山铜匠之手。 像他这样的“制铜人家”在蔡家山有19户,每年可创造价值150万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