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北京的行当(54)铜匠

 逸闲堂 2022-09-22 发布于北京

老北京的行当

  铜匠,说到这行当,那是一点都不费解,就跟这字面一样,说白了就是用铜材做活儿的手艺人。

  这铜匠,搁旧社会的手工匠里,那得说是含金量倍儿高的行当。过去在手艺行,对能工巧匠也有个统称,叫做“九佬十八匠”,铜匠在这儿,那是占一席之地的。说到“九佬十八匠”了,这里头还真有说头儿,咱追根溯源,那还得从汉口开埠、黄陂隶属汉阳府这事儿说起。

  清朝前期,黄陂隶属黄州府,雍正七年(1729),湖广总督迈柱上书朝廷,称这黄陂到黄州水陆交通都不方便,统辖难周,请求改隶属汉阳府管理,这样甚易。您别说,这一请求还就得到朝庭恩准了。其时,汉口早已开埠,明末清初,就已是全国四大名镇之一了。可自打朝廷恩准后,这黄陂(今武汉市黄陂区)跟汉口的联系就更密切了,无田少地的黄陂人到汉口谋生也方便了,早先在乡间流动的各种手工匠人也纷纷向城镇云集,走街串巷,开店设行。于是,这“九佬十八匠”的称呼也就出现了。

  佬,搁《新华字典》里解释是成年男子的意思,也多少有点轻视之意。有道是过去这城里人,就管乡下人叫乡巴佬,要说是不太礼貌。不过,黄陂人把匠人称之为“作佬”这可没有半点轻视的意思,他指的是作坊之掌墨师傅,也包含了开有多种店铺、商行的商贾。

  具体这“九佬”,一般是指阄猪、杀猪、骟牛、打墙、打榨、剃头、补锅、修脚、吹鼓手这九个行当。而这“十八匠”一般是指金匠、银匠、铜匠、铁匠、锡匠、木匠、雕匠,画匠,弹匠、篾匠、瓦匠、垒匠,鼓匠、椅匠、伞匠、漆匠,皮匠。此外还有织布匠、绒匠、染布匠、弹花匠、铸造匠、磨剪铲刀匠、窑匠等等。

   这位您问了,您说的这可不止十八匠啊!

       的确,您问的没错。这里说的“十八匠”只不过就是个泛指,说明有许多匠人在外谋生。就跟咱老北京人一说八大胡同,甭问您就知道是干什么的,其实那个时候,干那行的哪只是八条胡同呀!咱说道这了,那也如此,这就是对能工巧匠一个约定俗成的统称。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这里的好多个行当,像补锅补碗的都早已销声匿迹了。

        顺便说,这些匠人的行当分工也细着呢,您比如说这木匠,盖房的那叫长木匠;打家具的,就叫圆木匠;做圆桶、脚盆的,就叫箍匠;锯木板的,就叫锯匠,也叫界匠。

       您瞧这讲究,哪是一个“匠”字了得的呀!

        绕了一圈,咱再接着说今儿的话题。这铜匠干活时,那得叫“打制”或“打”,叫铜匠,可不炼铜啊!不过是拿铜板或铜片当材料,用锤子之类的工具,敲打出各类生活用品,您比如像铜壶、铜锅、铜瓢、铜铲、铜锣、铜茶盘、铜锁等,这行可跟冶炼浇注之类的工艺没丁点儿关系。

   铜匠,按营业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没有作坊店铺的,通常就是挑一副挑子,走街串巷的。您别小瞧这担子,讲究!一般都是用上好的樟木或血榆制成,两只担子实际就是两个长方形的木箱,前担的箱体上有两个长抽屉,里面放着工具和半成品坯件,箱体上面架着根木柄长锉,一般加工小件,这就是工作台。后面的担子只有一个长抽屉,抽屉下面是个风箱,专供生炉子着火用的。

       这样的担子在行里叫“熟担子”,是“熟铜匠”用的。支起风箱,生起炭火,摆开模具,化铜浇铸,边加工边销售;说到熟了,那肯定也有生啊,这是没错。“生铜匠”除了有副“熟担子”外,还有一副“生担子”,这“生担子”就是两只竹箩筐,是铜匠走街串巷用来放各种铜器和交换来的废铜。

   铜匠走街串巷时,手拿由五块铜片串成的“铜串子”,随走随用手一抖,铜串子就抖开了,一阵哗啦啦、叮铃铃的脆响;这手再一抖,铜串子立马又收成了一叠铜片。就这景儿,我小时候还真看见过,那做派,挺神气的!

      那铜串子就是铜匠揽活招牌,也叫“响器”,权当买卖吆喝了。不过一般这游方铜匠,打制的大多也是居家过日子的小器皿,而且更多是以修修补补为主。

      刚咱不是说有两种买卖方式嘛,再一种那就是有店铺作坊的铜匠,这是坐地守摊经营。买卖一般都是有一定规模了,产品多是打制稍大一些的物件,当然也接定制成批量的活儿,那生意做的肯定都是不错的,客户一般也不用愁,往往都是些固定的主顾。不过您可别误解啊,咱不是说这坐地守摊经营的,就一定是买卖好。但有一点,兹买卖做得好的,无论方式如何,那一定是童叟无欺,买卖公平,只要您别寻思歪主意,也甭挣那昧心钱,这买卖就算是有了!

         您说是不是这理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