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参考报•大美术周刊│封面人物:董小明

 高世现 2020-09-19



2020
大爱无疆,大美有为

封面人物FENG MIAN REN WU:董小明。

1948年生于香港。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曾任中国美协书记处书记、全国美展总评审、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执行主席等职。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深圳市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深圳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董小明访谈录


岭南画派传承的精髓是革新

导语


第九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 本月27日开幕,并同时将在深圳画院、关山月美术馆、深圳美术馆展出,我们在展前第一时间采访了“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 的首倡者及总策划董小明。早在1985年董小明就已经任中国美协书记处书记,但后来他还是决定过来深圳,做文化上的开荒牛,并最早引入现当代展览模式,在中国举办了最早的国际性水墨双年展,亲历了水墨变革的历程。

在广东,“岭南画派”就是对中国画的革新,而董小明来深圳就是为了革新,并努力促成了关山月美术馆的成立,这个美术馆同时推动特区的公共美术馆的建设,也弘扬了“岭南画派”的创新理念。他的从政能力也提升了深圳整体文化,尤其是他总策划的“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得到海内外艺术界、新闻界的广泛关注与热情赞扬,已成为深圳市的一项标志性文化活动。

这30年来,董小明个人的现代水墨实践也经历了形式探索、语言实验和人文关注,在他的理想中,传统艺术向当代的转换,表达当代人对于现实的感受和文化的思考,才是真正属于这个时代的创造。他的作品以水墨语言为基础,扩展到不同媒介的表现,形成了十分迷幻而新颖的视觉景象,是艺术上的中国经验与当代艺术观念结合的精彩成果。

这次采访,董小明深情讲叙了深圳这个城市的热爱。并多次提及他来深圳就是为了一种“革新精神”。他说,岭南画派的传统是什么?就是革新。他说我们今天继承岭南画派,并不是说高剑父先生或是谁的一笔一墨,而是他们的革新精神。


专访董小明先生谈岭南画派

文化参考报:据我所知您在1985年就已经是中国美协书记处书记,主持全国美展和艺委会,您从中央到地方来,这30年来您可谓见证了深圳这座城市文艺事业的发展,请说说这个城市的艺术生态?

董小明:首先深圳是一个年轻的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城市,就像20世纪初的上海,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中国社会变革的一个特色的典型。当时说深圳的文化是沙漠,上海是一片海滩,社会的变革是城市的形成,经济上的发展也带动了文化上的发展。上海在短短不到100年形成的,而中国社会到20世纪后一次大的变革,就出现了深圳这座城市,改革开放造就了深圳,它某些方面跟上海有些类似。这两座城市最大的特点都是移民城市,深圳是通过社会的突变,移民形成的。深圳经济发展带来了文化的发展,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促进了文化的成熟。但它的文化缺乏生活的历史记录,这是它最大的一个弱点,文化积淀薄弱。但是它的资源就是这个时代的创新,在这个历史时期,深圳这块土地它有很多文化创新的机遇,它的社会变革有利于文化创新。唯有创新,才是深圳的出路,深圳的文化有一种先导性。其次,它是包容的,我们的岭南文化,特别在近现代以来,它的成功靠的就是创新,就像对我们搞美术而言,我们最宝贵的传统就是“岭南画派”的传统,“岭南画派”的传统是什么?就是革新。我们继承“岭南画派”,并不是说高剑父先生或是谁的一笔一墨,而是他们的革新精神。所以岭南文化传承的精髓就是革新,今天我们不一定要扬弃岭南文化,我们开拓了它,岭南文化作为深圳资源重要的部分,深圳文化不是沿着岭南文化的脉络发展的,它是一个新型的,开放的,移民的城市,它的文化是包容的。

 董小明作漆板、纸本水墨《荷风四条屏》

文化参考报:深圳文化本来是一片沙漠,把传统种上去是很困难的,自1998年以来,深圳水墨双年展已经连续成功举办过八届双年展和七届论坛,第九届也将在下月举行,但明显,近几届无论是媒体,还是观众,对它已有所审美疲劳,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在创新这个字眼里面,您对它有什么新的要求?

董小明:回顾双年展的历程,简单的说,它的原体是1988年中国美协、中国画研究院一起推出的“中国国际水墨邀请展”,这是国家第一次策办的国际性美术展。是文革过后美术复苏的时代,当时国际交流刚开始,然而国际交流我们主动的,或是主办的几乎没有。当时觉得我们中国在文化上应该有我们自己的话语权,最后决定应该要办一个中国的画展。但中国画展又很难讲是国际的,所以我们就策划了一个国际水墨邀请展,就在1988年,那一次影响很大,形态是在文革过后第一次举办的,弘扬了我们民族的水墨精神,又与国际时代接轨。当时展览很轰动,特别对台湾也造成了影响。1988年之后这种展览就没怎么举办了。但是当时办的时候我们觉得应该持续办下去,日本也很积极,说第二届由他们来办,当时我们讨论认为这个展览是我们中国的项目,当时我就提出双年展这个概念,并设想双年展可以在深圳落定,深圳是南中国的窗口,它有中外文化交流的责任。所以我来到深圳以后首先就是筹划这个事情。当时一个设想是说,这个国际水墨画展每两年一次,第一届基本上全国各地最有代表性的画家的都来了,海外也邀请了一些,特别是台湾。第二届也是在这里办,包括中国研究院都是很支持,但是当时一拖拖了6年才办,说明那个时期全国对文化的重视跟今天还不能相比,要举办这样一个全国型的展览是不容易的,很多地方都要审视,所以双年展一直在酝酿,直到1998年,终于推出“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

文化参考报:这个展览的宗旨和目的是达到了预期设想,还是以原来制定的路径在走?

董小明:从1988年到今天历时28年,回顾这10届展览,把10个展览的画册摆在一起,就是中国传统水墨现当代进程的一个历史演变。过去10个展览特别是进入双年展之后,转变了传统美术展的形式,更多的展现了现代展,共有中、美、加、英、法、德、意、日、韩、芬兰及捷克等十几个国家与地区的一千余位有代表性画家和近百位著名学者参加展览和论坛,有近千件水墨艺术的作品和理论文章。从1991年起,为配合“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次年我们就推出了深圳水墨论坛,就是一年展览一年论坛,论坛以这届展览为主题,作品为研究对象,努力做到把握水墨艺术当代进程的脉络。

⬆ 真水无香 水墨综合媒介 160X120cm 2018年  董小明

文化参考报:改革开放成就了深圳,也成就了您的“城市山水画”,画面中出现了高楼大厦、汽车、飞机、高架桥、酒吧……这些题材的出现同样也考验了您,您是如何寻找适合表达当下城市内涵精神的创作方式和笔墨的?

董小明:当时我提出“深圳画家画深圳”这样一个课题,在当时影响很大,正好是在“文革”过后,“文革”时期生活艺术被扭曲,已经伤害了我们的美术和美术家的心。当时大家都不关注生活,到了这里之后有个强烈的感受,中国在发生着变革,这个变革没有艺术家的参与。到了深圳,为什么没有艺术家来表现深圳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当时我就组织画家一起来画深圳,画了以后就搞了一个展览,大家都很感兴趣,作品在《人民日报》发表以后引起更多人的关注。我们传统国画变革首先要在山水画,世界上任何一个画种都可以表现生活的状况,我们要画出我们今天生存的环境,画都市画城市,我称之为“城市山水画”。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艺术与城市的关系也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不管两者的关系如何,不可否认的是,都市的石屎森林就是这个时代的“新山水”。在二十世纪的工业文明进程中,面对工业文明的自然观和审美意识而变革,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我们“城市山水画”课题也就应运而生。

文化参考报:老师您好像一直在“新”上做文章,包括策展或是您的作品,您在水墨绘画上已形成了高超的能力,但您似乎力图更注重将水墨的语言转换为当代的创造,扩展到不同媒介的表现,形成十分迷幻而新颖的视觉语言,但也有不少人说读不懂您的画?您说说自己的水墨理想是什么?

董小明:之前一直在做行政,一直说再干两年我就要画画了,我来深圳其实就是来做一个画家,这是我年轻时候的愿望。从北京来这里,就是想推动中国传统美术革新,也就是推动水墨画的革新,走向当代走向世界。当时就讲希望水墨能够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中国现在是大国强国,我们在文化上面走出去,这是一个大的认知。过去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工作,我自己的创作其实也离不开这个思考。我想中国画在今天应该以什么样的形式来体现,所以之前在油画布上画水墨,后来又在绢上画水墨,然后又在金属板上制作水墨,还做了影像,还把书法和流水声结合。最近又在做水墨版画的一个课题,就是把传统水墨艺术跟现代的版画艺术相结合,把中国的传统艺术不断吸收其他的艺术形式,我的思维在不断的做这些事情,倒过来倒过去,所以如果接下来再举办展览就是“董小明水墨+”。




半亩方塘  董小明水墨作品展现场

遥远的文明之光 雅典 水墨纸本  64X180cm  2018年  董小明(请横屏欣赏)

铜版水墨蚀刻 150X100cm  董小明

电话:020-87561646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