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启楼,是高头江姓第十五世祖江集成(1635-1719)所建,从明代崇祯年间破土奠基,到清代康熙48年(1709年)竣工。在建楼夯墙时,天公作美,都是理想的好天气,为感谢老天帮忙,当地人又把它叫做“天助楼”。” 承启楼坐北向南,由四个环环相套的同心圆楼组成,外直径73米,外墙周长1915米,是内通廊式圆楼的典型。楼中心是大厅、回廊和半圆形的天井组成的单层圆屋。雕梁塑栋的大厅为祖堂,又是全楼的议事厅。第二环1层,有20开间和3条过道。第三环2层,底层有34开间,还有2口水井和7条过道,房屋与二环之间有小天井,房后筑放置杂物的小间。第二三环原是作为会客、读书、休闲的场所,以后人口增多,大都改作厨房、饭厅或住房了。外环主楼4层,67开间,设4架楼梯、1个大门、2个侧门。外环底层墙厚1.7米,二层以上依次递减,顶端仍有1.1米;圆形屋顶出檐巨大,保护土墙免遭雨淋。外环4架楼梯分布在东南、东北和西南、西北四方,连通各层走廊。在外环大门厅的左右、两侧门的南侧及中轴线后端连外墙处,各夯子墙至四层作隔墙。门、梯和后端的子墙,将外环分为八卦,每卦8间,共64间(含4个楼梯间,不含3个门),全楼平面布局与《易经》先天六十四卦图的太极、两仪、三元、四象、八卦、六十四卦相呼应。 承启楼是圈数最多的圆楼,4环楼屋外高内低,环环相套。大门与厅、厅与左右侧门有通道,圈与圈之间有巷道,楼中廊道回转,重门掩映,进入楼内,就如进入一个迷宫,令人莫辨东南西北。鼎盛时居住过80多户600多人,全是同族人。承启楼这种平等的聚居方式,是客家人聚族而居的范例。 承启楼以其恢宏、奇特、古朴被誉为“圆楼王”。 1986年,邮电部发行一套“中国民居”邮票中,“福建民居”采用的就是承启楼的图案,该邮票被日本评为当年世界民居最佳邮票。2001年5月,承启楼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史蒂汶斯·安德烈称承启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走入承启楼大门,好不热闹!只见楼内走道,厅堂都摆满了圆桌,楼内居民忙忙碌碌,有人切菜,有人蒸煮,有人收红包,原来住民中有人结婚,大家正忙于操办喜事,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了旧远年代的生活.显然土楼里的居民犹如一个和睦相处的大家庭,其乐融融!!土楼古老的族群聚居方式最大限度地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往,承载丰富的民族精神. 走出土楼,我一直在思索: 现代都市生活丰裕的物质生活赶不走四处弥漫的孤独感.而承启楼不仅有神话般的建筑外观, 其和睦的聚居方式同样令人心驰神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