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绍坚 安溪县龙涓乡土楼群 安溪县龙涓乡很大,知道的人却很少。历史上,此地因涓涓细流、注入九龙江之故,得名“龙涓”[1]。它位于泉州市安溪县、漳州市华安县与漳州市长泰县3县的交界处,曾设有眉田隘(通漳州)、燕尾隘(通华安)等内陆关隘[2]。这里距离安溪县城78公里[3],坐车需要2个小时左右时间。但龙涓乡却保持着2个“安溪之最”[4]:它是安溪县境内面积最大的一个乡镇,全乡土地面积372.92平方公里,相当于厦门岛面积的2倍多;它还是安溪县境内村(居)数最多的乡镇,全乡设36个行政村,102个自然村,人口7万多人[5]。 长期以来,龙涓乡悄然隐藏在安溪县西南部、戴云山脉南脉深处的大山里。因其山高路远,曾经匪患严重。民国年间(1927-1943年),安溪著匪郭宗,以龙涓乡举溪村为根据地,在仙景头、山仔头建有碉堡,在举溪建有巨型楼堡[6],聚集上千名土匪于此,屡剿不绝[7]。直到1943年11月,郭宗才在龙涓乡半林村被剿灭[8]。 由于地处荒陬、官府鞭长莫及之故,龙涓乡民们不得不广建楼堡自卫。事实上,著名的世界遗产保护项目、位于漳州市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的土楼“二宜楼”,以及同在大地村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土楼“南阳楼”,距离龙涓乡只有15公里远,仅需半个小时车程。从历史上看,自明代中叶以降,至民国年间,泉州府、漳州府各县民间,一直都有建筑土楼、土堡自卫的传统。甚至,还出现过土匪修筑土楼、以防官军围剿的例子[9]。 缘此,龙涓乡里,至今保留着一些建筑风格鲜明的原生态土楼,构成独特的“安溪龙涓土楼群”,以往似未引起足够重视。1994年出版的《安溪县志》中,只记录龙涓乡1座圆形土楼“联芳楼”[10]。2002年,安溪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亦组织调查,由学者陈拱先生撰文,记录龙涓乡现存的6座土楼[11]。奇怪的是,2011年,泉州专业学者陈国珠称,“从调查结果来看,在安溪共发现有16处土楼建筑,其中龙涓乡4处。”显然,这个调查结论太过粗糙[12]。而在泉州某大学女学者蔡靖芳的论文中,干脆信口开河地宣称:“永定土楼与客家人密切相关,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两晋时期……泉州土楼……承袭永定土楼风格……在泉州境内的20余座土楼中,安溪土楼占去一半……从造型上看,泉州……圆土楼仅有3座。”[13]这种闭着眼睛胡说八道的论文,居然一发再发,令人无语。 2011年夏、冬两季,我两次带学生、朋友去安溪龙涓乡长住,逐村调查,发现龙涓乡境内,至少保存着龙山启后楼、福星楼、清平楼、辉斗楼、济芳楼、联芳楼、德美楼等7座清初至民国年间建成的土楼(参见附表:《安溪龙涓乡现存土楼一览表》)。 现存唯一的三角形(鲤鱼形)土楼——清平楼 清平楼位于龙涓乡东南部的灶坪村清坪洋自然村。这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宁静小山村,30多户人家都姓陈。沿着村边公路前行不到1公里,越过蜈蚣岭,便是漳州市长泰县辖境。 清平楼座落在村边一座小山岗上。小山岗比旁边的地面高出10余米,桀骜不驯地孤立着,壁立如削,只有一条窄窄的青石板小道,通往岗顶。岗顶的另一侧,在约20米的陡坡下,是清澈流淌的清平洋溪。村里人说,早年土楼里的生活用水,就直接取自小溪。 从青石板小道上仰望,清平楼貌似一座普通的圆形土楼,在蔚蓝色的天幕上,楼的轮廓划出一道优美的曲线。与许多闽南土楼一样,清平楼的楼门上,也嵌着一块石制门匾。岁月风雨侵蚀下,门匾上的字模糊不清,只有“清平”二字还算清晰,左侧尚有“元年”2个小字隐约可辨。“元年”之上,另有2个小字,实在太模糊了。我揣摩许久,依其笔划,大概是“道光”吧?清代道光元年,是公元1821年。也就是说,清平楼距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14]。 200年历史的土楼,在福建土楼中并不稀奇。但当我走进清平楼里时,却大吃一惊。清平楼,居然是一座我从没见过的、近似于三角形的土楼。我见过的土楼中,与清平楼形状最接近的,只有龙岩市永定县高头乡高东村的土楼“顺源楼”。顺源楼呈不规则五边形,被土楼研究权威 黄汉民先生称为“最别致的土楼”——这么说来,近似于三角形的清平楼,又为丰富多彩的福建土楼的建筑样式,增添了一项新内容。 压抑住激动的心情,我留心观察起清平楼。它单圈2层,为通廊式土楼。三角形的楼面,开大门的这侧呈圆弧形,另外两边为直线形,每边长20多米,每层18开间。楼中,围出一座三角形的院子。院子中央,残留着一块半层楼高的巨石。 院中的巨石,会不会妨碍楼内居民的日常生活?带着疑惑,我询问了住在清平楼边的陈庆滨老伯。陈庆滨出生于1951年,属兔。他说,他家早年就住在楼里,但近二、三十年来,清平楼里已是人去楼空。他解释说,院中的巨石,是专门留下的,老辈人说,那是“金斗”,是聚财的标志。 对于陈庆滨的说法,他的邻居、同样出生于1951年的陈树良老伯并不认同。陈树良告诉我,清平楼的楼形,当地人称为“鲤鱼形”,伴着旁边的清平洋溪,取“鲤鱼上溪、鲤鱼跃龙门”之意,祈盼子孙发达。而院中巨石,象征着鲤鱼卵巢,用来保佑族中人丁兴旺。陈树良说,为了让清平楼更像鲤鱼,在楼门外的石墙上,还凿了两个石窟窿,模拟鲤鱼双眼;在与楼门相对的两侧直线石墙构成的夹角上,另挖一个小石孔,象征鲤鱼的生殖孔。 在清平楼的楼门外两侧,我找到了象征鲤鱼双眼的2处石孔。但楼后象征生殖孔的小石孔却隐藏得很好,我始终没有找到。清平楼的外墙,有高约2米的垒石墙体,其上才是夯土墙。绕外墙走了大半圈之后,我注意到,清平楼所在的小岗顶,呈现出近似三角形的横截面。我想,因地制宜,这才是清平楼建成鲤鱼形的根本原因。至于清平楼内外的鲤鱼卵巢、鲤鱼双眼和生殖孔之类,大约是为了风水附加的设计。 写这篇文章时,我仔细检索过相关资料。在此之前,只有1篇文章《安溪古民居——土楼》提到清平楼的名字,标注“清道光辛巳年(1821年)建造”,没有其它介绍[15]。我疑心文章的作者,并未亲到清平楼察看。 我确信,这篇文章,第一次将独一无二的三角形(鲤鱼形)土楼“清平楼”的面貌,完整展现在世人面前。 水斗状圆形土楼——辉斗楼
与清平楼一样,辉斗楼,也是那种能让你发出由衷赞叹的土楼。 辉斗楼位于龙涓乡北部的宝都村,其楼门石匾上,镌着“辉斗楼,道光甲申建”几个字,无落款,标明它建成于公元1824年。从楼形上看,辉斗楼圆形单圈,是通廊式土楼。二楼以上,在土楼外墙与楼内房间的后墙之间,还藏着一条环通全楼的隐通廊,供防御作战时使用。有位研究者称:“辉斗楼是安溪现存唯一保存完整的圆形土楼,对研究清代安溪社会关系具有重要意义。”[16]诚然。辉斗楼所在的宝都村,距离龙涓乡政府约10公里,可是距离圆形土楼成群的漳州市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直线距离仅6公里。或许这能解释辉斗楼为何建成泉州地区少见的圆形土楼的原因。 但辉斗楼最奇特之处,在于它的整体造型。辉斗楼圆形楼体的前半圈为2层楼,后半圈为3层楼,整体外观仿如古代的水斗,故得名“辉斗”。 不仅外形独特,“辉斗楼”还保留着良好的安全、防御设计。它建于村外,独处在小山头上,山势陡峭,易守难攻。土楼外墙底层,砌1.5米高的石墙,上筑夯土,以固楼基。楼后,建有3层挡土墙,以防山体滑坡。楼旁,有专门铺设的排水沟,防范山洪来袭。除大门外,辉斗楼还开有不起眼的小侧门,楼内人员,随时可以撤往楼后的大山。楼外两侧,加盖半圈护厝,用作厨房和牲口房,确保楼内安全与卫生。而站在楼里抬头看,前2层后3层的独特建筑形式,在由蓝天与翠竹构成的背景上,划出一道优美的天际线,令人着迷。 与辉斗楼形状相似的土楼,据我所知,仅有1座位于漳州市南靖县书洋镇塔下村的土楼“裕德楼”,俗称“围裙楼”,同样是圆形单圈土楼,前半圈为4层楼房,后半圈却只有3层高的夯土墙而已。当地村民告诉我,裕德楼历史上曾遭围攻,被毁;重建时,因财力不足,不得已修复成现在这副奇怪的模样。 但辉斗楼从其诞生之初,即是今日所见“水斗”模样。这是财力不足?还是创意性的设计?抑或是另有原因? 辉斗楼的楼主、出生于1931年的杨双春老大爷,讲述了一则关于建楼资金来源的传说。杨大爷说,他的老祖宗有4个儿子,只有大儿子盖起这座辉斗楼,传到杨大爷已有8代人。他说,早年间,那位大儿子上山砍柴,在山里捡到一石窟白银,便开始盖楼。盖着盖着,银子不够了,大儿子就上山,准备逮兔子卖钱。野兔跳来跳去,落进一个坑里。大儿子下到坑中捉野兔,却发现坑中有一口棺材,棺材里也装满银子。就这样,在命运协助下,大儿子终于盖起这座造型独特的辉斗楼。 类似于这种因捡到意外之财而盖起土楼的传说,在寻访闽南土楼的过程中,我至少已听过3次。在漳州市华安县沙建镇岱山村的方形土楼“凌云楼”里,我听到的传说是“赶路上山抄近道,捡到一棺材银子”;在漳州市漳浦县旧镇镇石桥村的风车楼“清晏楼”里,我听到的传说是“在洋人船上当水手,后来继承了洋人船长的遗产”;在漳州市漳浦县深土镇锦江村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圆形土楼“锦江楼”里,我听到的传说是“上游发大水,大量木材漂到村边,被捞起使用和出售”。现在,关于辉斗楼的传说,是第4回了。 每每听到这类神奇至极的传说,总让我很疑心。建造土楼,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撑,而其资金来源,传统上主要靠当官、经商、或亲族筹集等3种渠道。可是,却屡屡出现建楼巨额资金来源不明、只能依靠传说与故事加以解释的现象。须知,明、清两代的闽南地区,可是海商、侨胞、官宦、士子、倭寇、海盗、土匪等龙蛇混杂、牛骥同皁之处呀。那么,当年建造土楼的主人,费尽心机地编造传说与故事,他们究竟想隐瞒什么?他们建造土楼的巨额资金,到底从何而来? 面对我的疑问,杨大爷一脸茫然,无从答起。这时,载我们过来的摩托车工李传水师傅,在一旁插话说,龙涓当地有首闽南民谣:“王拿枪,肖入籽,打得姓杨的稳稳死。”意思是说,隔壁的钱塘、芹山两村的王姓人家和肖姓人家联合起来,一个拿枪,一个帮着装填子弹,共同对付宝都村的杨姓人家,欲将杨姓人家置于死地。 “王拿枪,肖入籽,打得姓杨的稳稳死。”这首民谣里,似乎隐藏着某种玄机。 我注意到,听到这首民谣时,80多岁的杨双春大爷,竟然露出腼腆的表情。 辉绿岩外墙的精美土楼——济芳楼
辉斗楼里,如今已无常住人口,只剩杨双春大爷养在楼里的鸭子们,日日在这座造型独特的土楼中,悠哉游哉地踱着方步。 同样成为鸭子们专用散步场所的土楼,还有济芳楼。 济芳楼位于龙涓乡西南部的庄灶村,距离龙涓乡政府约15公里。这是一座精美的单圈2层的通廊式方形土楼。土楼外墙,用大小一致的正方形辉绿岩石块斜垛,砌成高约5米的石墙,其上再夯筑土墙。在早晨阳光照耀下,辉绿岩外墙散发出绿莹莹的柔和光芒,绿墙、绿瓦、细细的红色屋脊线,在背后青山映衬下,构成一幅风格独特的美丽画面。 济芳楼前,有一块700多平米的长方形埕院,地面用蚵壳灰土砌就,外围埕墙,埕墙上开1扇路亭式外门。土楼后,有一处依山势而建的半圆形的后花园,小巧玲珑,园也有园墙。土楼两侧有护厝。沿溪边一侧,为防止夏季山洪暴发,又修了一道石砌的泄洪沟。 济芳楼内外,在廊枋檐角间,在柱础、窗棂、垂柱、雀替、斗拱上,处处写满了精致与优雅,可想当年主人建造时精雕细琢的良苦用心。土楼门匾上书:“济芳楼”,题款:“咸丰3年癸丑(公元1853年)”,落款模糊不清。路亭式外门的石匾上书:“天光云影”,左右对联:“济泽长流环户外,芳声远绍见楼前”。楼内门厅的左右廊柱上,也有一副对联:“处世无奇,能忍其乃有济;传家以训,积善便可流芳。”2副对联,均隐含楼名“济芳”。楼内一层各处石柱,还有多副对联。显然,济芳楼的建造者,是一位文化素养良好的人。 更精致的,是济芳楼左右两侧护厝的小门。门外左右两边,东、西护厝的最外间墙上,各嵌有1扇珍贵的石雕竹窗棂。福建省内我只见到2次石竹窗,一次在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明尤溪县西滨镇厚丰村的“厚丰郑氏大厝”里,另一次在福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泉州南安市省新镇满山红村“林氏古民居”里,足见石竹窗的珍贵程度。 在左侧(东侧)护厝小门上,题“祥云绕”三字。小门左右,镶嵌着镂空石雕祥云蟠龙窗棂。东侧护厝石竹窗两边有对联:“勤行当不息,树德当知滋”,横批:“来朝爽”。右侧(西侧)护厝小门上的字无法辨认,左右同样镶嵌着镂空石雕祥云蟠龙窗棂。西侧护厝石竹窗两边对联,上联无法辨认,下联为:“□□桂自芳”,横批:“霄余晖”——东面“来朝爽”,西面“霄余晖”,济芳楼的建造者,文化审美水平确实不差。最珍贵的,是在“霄余晖”之下,有祥云蟠龙图案组成的花体字“信忠”、“孝悌”,旁边还有由同样图案组成的花体字“福”、“寿”。 安溪当地文史学者陈拱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说:“安溪县龙涓乡庄灶村世都之'济芳楼’,系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官居正六品、直隶州司马、敕封'儒林郎’之陈成高建造,至咸丰3年竣工,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17]女学者蔡靖芳在另一篇文章中,更夸张写道:“安溪济芳楼主陈成高是清道光年间官居六品的直隶州司马'儒林郎’,在功成身退、返回故里后精雕细镂,历时40年建成。”[18] 陈拱先生的说法,得到济芳楼楼主、出生于1959年的陈桂荣先生的证实。陈桂荣早年担任过民办代课老师,在村里算是位文化人,举止文雅礼貌,说话条理清晰。他告诉我,济芳楼里共有53个房间,有3个公共楼梯和1个隐藏在边角屋内、女眷专用的“女人楼梯”。除大门外,土楼两侧还各开一扇小侧门,以通护厝。他还说,文革前,在与大门正对着的二楼厅堂里,曾供着一块神主牌,上书“陈成高,直隶州司马”几个字。 查清制中,并无“州司马”一职,它只是一种历史习惯性称谓。按清制,所谓的“州司马”加上文职从六品阶“儒林郎”[19]合称,实际上应是官居从六品的武职品阶“武略佐骑尉”[20],理论上,这一品阶只授予武举出身的人员。其在清军绿营中的实际职务,为武职外官中的卫千总[21]。 但是,查遍清代以来各种地方志,我始终找不到关于陈成高的记录。如此说来,陈成高并非正规武举出身。其实,《清史稿》中早已承认:“道光以后,捐封例开。”[22]也就是说,当年,只要你肯捐钱买官,捐的钱够多,就能得到“州司马”之类的官衔,但也仅仅是官衔而已,极少能让你担任实际职务。结合济芳楼的建成年代“咸丰3年癸丑”(公元1853年),正是“捐封例开”的年代,所以,我猜这位陈成高,只不过是花钱捐个功名罢了。女学者蔡靖芳的所谓“功成身退”云云,又是典型的信口开河。 无论如何,清代道光、咸丰年间,安溪龙涓乡间,一位有文化的乡绅陈成高,一方面花钱捐了个从六品的官衔,另一方面花钱建起这座精美的“济芳楼”,已经成为土楼建筑史上的文化瑰宝,值得相关部门认真加以保护。 华侨建起的2座土楼——联芳楼与德美楼
在龙涓乡东部、距离龙涓乡政府约7公里的玳瑅村石尾自然村,还有2座紧挨在一起、一圆一方的土楼“联芳楼”与“德美楼”。 联芳楼为圆形双圈的单元式土楼,内圈为平房,外圈为3层楼,每层24开间。3楼外,还有挑出的楼斗,供了望之用。从楼后小山上俯瞰,楼高17米的联芳楼,外表壮观,又是泉州地区较少见的圆形土楼、单元式土楼,颇具土楼史的研究价值。 资料显示,联芳楼为旅居印尼侨胞李致涯昆仲合资建造,大约因此得名“联芳”。它于民国3年(1914年)破土动工,民国5年(1916年)建成,设大门和2个侧门,大门石匾上书“联芳楼”,2个侧门石匾上分别镌刻“环山”、“秀水”。1950年代的龙涓乡公所,还曾在联芳楼内办公[23]。《安溪县志》中又记载,联芳楼内圈,由四合院式平屋4座组成;庭中凿井1口,井边以石板构成圆形八卦图案[24]。 但是,如今联芳楼的3块门匾虽在,但匾上的字已被彻底铲毁,无法辨认。更可惜的是,联芳楼废弃已久,楼内残存的垂柱、斗拱,虽依稀可见当年的精致,却抵抗不住风雨侵蚀,朽毁坍圮,摇摇欲坠;其夯土圆形外墙,更是吸水膨胀变形,令人不禁担心,什么时候一场风雨过后,联芳楼或许将重归尘土。
紧挨着联芳楼边的“德美楼”,是一座方形单圈的通廊式土楼,2层,每层18开间,土楼门匾上明确镌刻:“德美楼,民国5年丙辰,仲秋之月谷旦”,表明它建成于1916年。这是一座俭朴至极的土楼,除了进门左侧2楼的一扇窗棂尚称精致之外,全楼无雕花柱础,无贴金彩绘,无垂柱,无木刻镂雕,令人惊讶。 据说,德美楼的建设者,是李致涯的堂兄弟、同是印尼侨商的李向斟。李向斟原想与同宗的李致涯昆仲暗里较劲,建造一座比“联芳楼”更气派的方形土楼以炫耀,所以特别交代他留在家乡的兄弟,不要在乎钱财,只管将土楼造大、修美。谁想,李向斟在家乡的兄弟,俭朴本色不变,心疼哥哥在外赚钱不易,最终只盖了2层楼,就匆匆竣工。有篇文章中称,德美楼建成之后,李向斟兴致勃勃,专程回国看看。可是,当他一见简朴的德美楼,就气得说不出话来,当日即返回印尼,从此再无音讯[25]。 这,也算福建土楼建筑史上的一则逸事。 龙涓现存建筑最早的土楼——龙山启后楼
福建土楼最初吸引世人目光的原因之一,便在它的“楼”:在既无钢筋、也无混凝土、更无起重机械的年代里,一座座4层、5层、最高6层的土楼,在田园风貌的闽地山川间拔地而起,巍然矗立,视觉上极具震撼力。同样,在龙涓乡旁边、距离龙涓乡政府仅2公里左右的山后村洋尾自然村,也保存着这样一座令人震撼的土楼“龙山启后楼”。 龙山启后楼,为方形单圈的通廊式土楼,楼高14.5米,4层,每层27开间,底层墙厚2.5米左右[26]。裸露出的墙体中,清晰可见起到钢筋作用的、编排有序的竹条。这是龙涓土楼群中现存最古老的一座,资料中称,它建成于清代康熙甲辰年(公元1664年)[27],距今已有350年历史。不过,至今犹存的楼门石匾上,只有“龙山启后”4字,未落建造年月。进门右侧还开有一扇小门,未见匾、字。 一份研究资料中称,龙山启后楼“前楼4层,后楼5层,中有厅堂”[28]。我疑心作者并未到过实地察看。事实上,龙山启后楼建在一处逐层提升的山坡上,院内陆面分为3层,每层高差5-7级台阶。缘此,龙山启后楼的后半部分,建在近3米高的台地上,后楼因此看起来仿佛比前楼高出一层。 龙山启后楼的1-3层不设外窗,只开防御射击用的狭窄枪眼,防御系统严密。遗憾的是,龙山启后楼进门左侧的一面,已完全倒塌;残存的三面中,楼板多已腐朽,且可见火烧过的痕迹;楼中院子,甚至被辟为耕地种菜。不过,站到对面的小山岗上眺望,龙山启后楼遗址,依然显得壮观,令人称叹。 另一座摇摇欲坠的土楼——福星楼
在龙涓乡南部、距离龙涓乡政府约27公里的灶坪村七斗仑自然村,有方形单圈2层的通廊式土楼“福星楼”。福星楼开大门和1扇小侧门,已部分坍塌,但楼里现在还住着2户陈姓人家。有专业研究者称:“福星楼大门上方有一青草石匾'福星楼’、'嘉庆癸酉年建’,对研究单击地区土楼历史有参考价值。”[29]显然,作者也未到过实地察看。现存福星楼,门匾上镌刻着“福星楼”3字,落款时间为“嘉庆癸酉,蒲月吉旦立”,说明其建成于公元1813年5月。 福星楼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外墙,由花岗岩石斜垛砌就,风格独特。而在石砌外墙与夯土内墙之间,明显还存在一道供防御作战时使用的隐通廊。 龙涓乡内的古堡(寨)与古民居——万安楼与玉田厝
现在一般认为,土楼与土堡的区别,主要在于“夯土外墙承重”这一点,简单地说,墙倒楼就倒的,是土楼;墙倒楼不倒的,是土堡、古堡(寨)、或古民居。 按此划分标准来看,安溪龙涓乡境内,还存在着至少1座古堡(寨)——“万安楼”。万安楼位于距离龙涓乡政府约14公里的长新村,在村外一座圆形小山岗顶。小山岗高出周围地面30-40米,正面陡峭,背面为悬崖,仅有一道曲折石板小路上山。 今日万安楼正面,有2道石砌寨墙。外墙已倒塌,仅剩1米多高,外寨门也只剩门框。内寨墙,则基本完整。内寨门上嵌有石匾,上书“万安楼”3字,题款时间模糊不清,落款时间为“季冬吉旦立”。经请教文史专家何丙仲老先生之后,何老认为,题款时间应该是“□历(万历)戊申年”,即公元1608年。我相信何老的判断。明代嘉靖、隆庆、万历、天启年间,正是闽地狼烟四起、倭寇横行、闽人广筑古堡、土楼以自卫的年代。 万安楼的寨墙之内,秩序井然,有石板铺设的小路,有水井,有石条砌就的房基挡土墙,有石条砌就的排水沟。寨内,至少还保留着3座独立的闽南传统木构民居,还有几座当代人所建水泥房屋。寨子背面为悬崖,所以寨墙只筑半人高,足以俯瞰周围山谷。可见,万安楼虽名为“楼”,其实是标准的古堡(寨)。
与万安楼情况类似的,还有“玉田厝”。玉田厝位于龙涓乡福都村上都山自然村,距离龙涓乡政府仅1公里左右。从公路走下来,映入眼帘的,首先是玉田厝后半部,非常类似于漳州市诏安县、平和县一带现存的四角抹圆的方形土楼,底层砌0.5米高石墙基,上筑夯土,2层。不过,走到前面,便会恍然大悟,玉田厝是一座典型的闽南府第式古民居,平面呈中心对称,2进。可能是受土楼影响,玉田厝未按传统建筑两侧护厝,而是将护厝连成一体,建成四分之三方形、后角抹圆的2层夯土建筑,增加玉田厝侧后方的保护;但从前方看,依然是护厝形态。 如此说来,这座独特的闽南古民居“玉田厝”,极具土楼建筑史上的研究价值——如果它的建设时间早于明代中叶,它可能是闽南传统建筑向土楼建筑过渡的活例证;如果它的建设时间晚于清代初年,则它可能是闽南传统建筑受土楼建筑影响的活例证。 遗憾的是,玉田厝里的居民,谁也说不清玉田厝的准确建筑时间。从其内部略嫌繁复的建筑装饰风格(比如窗棂)来看,我觉得有点像是清代乾隆以后的建筑。 尾声
一个地处荒陬的安溪县龙涓乡,竟保留着独特的“安溪龙涓土楼群”,包括国内独一无二的三角形(鲤鱼形)土楼“清平楼”、独一无二的水斗状圆形土楼“辉斗楼”、独一无二的以辉绿岩砌筑外墙的精美的方形土楼“济芳楼”、少见的石砌外墙的方形土楼“福星楼”、华侨投资兴建的一圆一方2座土楼“联芳楼”与“德美楼”、建于清初的壮观的方形土楼“龙山启后楼”,以及保存大体完整的明代中叶古堡(寨)“万安楼”、闽南古民居向土楼学习的活例证“玉田厝”,不能不令人想起李白的两句古诗:“不睹诡谲貌,岂知造化神。” 20余年来,凭着对福建土楼的热爱,一有空我便深入闽西、闽南乡间,雇用当地摩托车工带路,逐乡、逐村地寻访土楼。这事儿,费时,费力,费钱。幸好,还有与我兴趣相投的阿不姑娘,有爱好相同的学生们,不计辛苦,不避艰险,与我同行。有他们支持,才有这一篇又一篇关于土楼的文章与论文。 不禁想起2011年严冬时节,阿不姑娘与我再次深入龙涓乡,寻访土楼。清晨5点半,我们俩搭乘摩托车,从安溪蓝田乡出发,一路翻山越岭。当时气温为零下3度,寒风凛凛,蒹葭萋萋,满地霜华浓似雪。日出时分,在群峰之巅,阿不姑娘要求停车。我还记得她一边哆嗦着,一边拍照,一边嘴里不停念叨着:“好美……好冷……好冷……好美……” 当时只道是寻常,而今何处话凄凉。 (2012年1月22日星期日下午4时45分改定,时近除夕夜) (2017年11月6日星期一17时8分再次改定) 附表:安溪龙涓乡现存土楼一览表(2012年1月制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