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城山寻幽(四川游记21)

 问拍天下 2020-09-19

 

        1幽谷青城山
   
青城山是中国首批公布的风景名胜区之一,1982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2007年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00年青城山与都江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青城山位于都江堰市西南,距成都市区68公里,主峰老君阁海拔1260米。青城山群峰环绕起伏、林木葱茏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青城山历史悠久,是中国道教发祥地之一,全山宫观以天师洞为核心,建有建福宫上清宫祖师殿圆明宫玉清宫、朝阳洞、圆明宫道家辟谷养生研修院等。青城山自古是文人墨客探幽访胜和隐居修练之地,古称洞天福地神仙都会

 青城山分前、后山。前山为主体,约15平方公里,景色优美,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景点有建福宫、天然图画、天师洞、朝阳洞、祖师殿、上清宫等;后山总面积100平方公里,主要景点有金壁天仓、圣母洞、山泉雾潭、白云群洞、天桥奇景等。

青城山水秀、林幽、山雄,自古以来人们以字来概括青城山的特色。青城山空翠四合,峰峦、溪谷、宫观皆掩映于繁茂苍翠的林木之中。道观亭阁取材自然,不假雕饰,与山林岩泉融为一体,体现出道家崇尚朴素自然的风格。   

我来到青城山大门,只见古木葱茏,幽谷静谧,仙气扑面而来,大门前是建于唐代的建福宫,气度非凡,沿石阶登高,来到月城湖,只见青山环卫,碧绿湖水,湖中有游船,堤上有长廊,给人观景品茗,这是青城山著名景点。湖边有索道站,乘缆车上行便来到慈云阁。走不远就来到上清宫。

上清宫海拔1600多米。始建于晋代,门为石砌券洞,上有门楼,上清宫匾额为蒋介石1940年手书,联文为于右任撰书:于今百草承元化,自古名山育圣人。老君殿供奉太上老君、纯阳祖师和三丰祖师。三清殿供奉三清神像和三清弟子十二金仙。文武殿内祀文圣孔子和武圣关羽。玉皇殿供奉玉皇大帝。宫内有五代前蜀所凿之鸳鸯井,二井并列,一方一圆,泉流暗通,互为深浅,传说中为蜀王妃所开凿。麻姑池,池水清澈,不涸不溢,传是仙女麻姑浴丹之处。宫后有圣灯亭、东华殿,直上第一峰老君阁。宫左侧玉皇坪有前蜀王衍行宫遗址。宫前右侧下有天师池、跑马坪、旗杆石、豹谷等古迹。沿宫后石级而上百余米即至青城极顶,顶上建有一亭,置身亭中可观青城日出、云海及神灯等自然美景,人称观日亭或呼迎亭,后废,建有老君阁,中供奉老子骑牛像雕塑,为六层33米。5.12汶川地震震倒,20109月重建完成为42米。为青城山著名的道教官观之一。

最令我惊讶的是上清宫内居然有当代国画大师张大千的旧居,上世纪40年代,张大千在青城山共居住了三年之久。美丽的青城景色给张大千带来灵感,成了他创作中丰富的源泉。青城山化为了他的思想、感情、艺术创作和艺术生命的一部分。张大千在此吸取了不少道家“仙气”,作画千余幅,留下了麻姑、王母、三丰祖师、张天师、花蕊夫人等画像石刻,还篆刻图章一方,自号青城客60年代,张大千在巴西圣保罗创作巨幅《青城山全图》,70年代移居美国蒙特瑞,画《青城山第一峰》,寄托怀念之情。张大千对青城山情有独钟,晚年云:“看山还是故乡青”。

 张大千与青城山的不解之缘,为青城天下幽的美誉添上厚重的一笔,令人感慨!因为时间所限,我没登上新建的老君阁,然而上清宫无处不在的幽谷仙气,净化我的心灵,令我心旷神怡,此行无憾矣!

            2青城山大门

              3气度非凡建福宫

              4繁茂苍翠的林木

                  5林道

                 6山亭

             7走进青城山

        8月城湖下

          9青山环卫月城湖

         10湖中游船

              11观景品茗

               12碧绿湖水

            13导览

           14慈云阁

            15上清宫

        16上清宫蒋介石手书匾额

               17三清殿

                  18上清宫内老君殿

         19善男信女

              20幽谷仙气

           21一方一圆鸳鸯井

          22麻姑池

         23张大千的旧居

        24张大千的旧居

                  25密林中

                 26古仆石狮

                27林中老屋

                28山道幽幽

           29山脚翠绿

            30幽谷葱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