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丨青城山

 昵称45109175 2021-11-09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西南,距离成都68公里,处在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公里处。青城山诸峰环峙,层峦叠障,曲径逶迤,古观藏趣,林木青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与剑门之险、峨眉之秀、夔(kuí)门之雄合称为“蜀中四秀”。为道教全真龙门派圣地,中国道教名山之一。 

青城山,古名清城山,原出中国神话中“清虚以守神”(意谓着清虚空灵构建成的仙境),“清都、紫薇,天帝所居也。”(见《列子·周穆王篇》)清城山之名在汉晋典籍中多著录,《云笈七签》卷七十九所引汉东方朔《五岳真形图序》即有“拜清城为丈人,署庐山为使者。”的记载。


青城山地质地貌独特,丹梯千级,曲径通幽,植被茂密,有飞泉、神仙、红岩、五龙四条深隧、葱笼、奇险的沟壑雄奇绝妙,峡谷栈道,渊潭水帘,灵谷飞瀑,岩穴石笋等自然景观几百余处,构成了一幅幅壮观绮丽幻化无穷,令人神往的美丽画卷。

青城山古称丈人山,为邛崃(qióng lái)山脉的分支。青城山靠岷山雪岭,面向川西平原。背靠千里岷江,俯瞰成都平原。古人记述中,青城山有“三十六峰”“八大洞”“七十二小洞”“一百八景”之说。全山共有36座山峰,诸峰环绕状如城廓。


青城山分为前、后山。前山以常观、上清宫为核心,宫观相望。建福宫、祖师殿、朝阳洞等人文景观与金鞭岩、石笋峰、丈人山等自然风光彼此增色。主要为老君阁、月城湖、天师洞、上清宫、五洞天、碧翠青城、天然图画、祖师殿、朝阳洞、圆明宫、建福宫等;后山与卧龙自然保护区相邻,是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素有“一山幽意论平分”之说。主要有金壁天仓、泰安古镇、水晶溶洞、三潭雾泉、龙隐峡栈道、双泉水帘、百丈长桥、白云群洞、天桥奇景等。

我们走进前山,恰逢细雨连绵,山中轻雾缠绕,仿若“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寂静与飘渺。沿着狭窄而又曲曲弯弯的山路,手擎着事先准备的雨伞,朝着群山深处走去……


一路前行,迎面而来的即是雕梁画栋、檐角高翘的赤城阁。如何而来,就得从青城山的得名讲起了。青城山最早曾名为“赤城山”,因为山体岩石属白垩纪沉积岩,这些在干旱气候下形成的砾岩、砂岩和泥岩,混进了很多红色的铁氧化合物,史书称“青城山有崖含赤壁”,故名赤城山,因此而得名“赤城阁”。

青城山山门建筑结构采用道家典型的重檐式,重檐代表的是两层以上的多层建筑,并雕塑有各种传说中的神话人物,以示喜好神仙,而所塑的虫鸟兽则体现道教喜好自然的思想。山门两侧的楹联:“收八百景于目前,登卅六峰于顶上。”道出了青城山的特点,门前矗立一对石狮。门内影壁上书“西蜀第一名山”,引出“山门”内青城山奇妙的景色。


步行大约一二百米左右,山路右侧的清溪旁立有一个雨亭,二层重檐式结构,以枯树为柱,树皮盖顶,树根为凳,古藤枝条为装饰。据说,唐上元二年(761)秋季,客居在成都草堂的杜甫闲游于青城山,刚入山门就遇见暴雨骤发,杜甫便在山道边古楠之下避雨。后来,此处就修成了供游人小憩避雨的茅亭。亭名是根据青城山多变的气候而命名的。宋代陆游《龙门洞》诗曰:“须臾苍云合,便恐白雨翻。”

沿着山脚下的石阶向上而行,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山间的白雾迷迷茫茫。继续向前行走,登上山间设置的眺台,平静如水的湖面展现在眼前……月城湖因位于在丈人峰和青龙岗之间的月城山而得名。漫步在山体走势半环型木匝道上,只见月城湖四周,青山葱郁,湖水碧绿,画意盎然,宛如明镜,雨雾山谷,倒映水中,云蒸霞蔚,烟雨迷离,山姿秀丽。堤上长廊,名为“映月廊”,有楹联曰:“松声竹韵吟仙境 ,山色湖光映月城。”游人你来我往,或散步,或观景,或依栏,或眺望,宁静安详,好不惬意,也可赏景煮茶,把盏品茗,湖中有一游船,供游人随心所欲饱览着群山林海的天然之美。


拾阶而上,脚下铺设的青石阶梯略微有些湿润,沿着蜿蜒的山路向上攀爬,两边的树木特别多及茂盛,空旷深邃(suì)。苍茫之境,秋雨淅沥,朦胧迷幻;古树参天,绿树阴浓,满目青翠,环境也极为清幽静谧。

乘坐缆车至步云廊索道上站,步行经慈云阁直达上清宫。慈云阁巍峨壮丽的宫阙式山门,重檐歇山顶,石材拱券(juàn),劵(xuàn)门精刻道教八宝及人物图案浮雕,山门上悬挂三匾,中间为“慈云阁”,两侧分别为“普度众生”“国泰民安”,劵门中间楹联:“观大面丽如彩凤,望上清秀若云龙。” 慈云阁劵门左侧是土地祠,右侧是镇山王,两旁分别是慈云殿、财神殿、长生殿与药王殿。


登临上清宫山门前,“上清宫”三个大字赫然映入眼帘,楷书字体,笔力雄健,沉稳庄重。上清宫是道家宫观中最重要的建筑之一,位于青城山第一峰,距峰顶约500米的半坡上。始建于晋代,现存殿宇建于清代同治年间(1862—1874),设有老君殿、三清殿、道德经堂、文武殿和玉皇殿,还有麻姑池、鸳鸯井等传说遗迹。山门外侧石壁上刻有光绪年间著名学者黄云鹄所题“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上清宫后面为老霄顶、建有呼应亭,在此可直上第一峰老君阁,也是赏观日出、云海奇观的绝佳地点。
老君阁位于青城第一峰绝顶(即彭祖峰顶,或称老霄顶),海拔高1260米。老君阁共有六层,下方上圆.寓意天圆地方;层有八角,以示八卦;外观呈塔形,顶接三圆宝,以昭天地人三才之意。1992年老君阁兴建,历时三载竣工,为八百里青城圣境,又创一宏伟奇观。老君阁造像,以徐悲鸿当年在青城的遗作《紫气东来》为蓝本,经许多学者、艺术家和鉴赏家潜心研究,并由青城山道友绘制、塑造而成。老君像高13.6米,连牛身通高16米。精铜包里,金光炫目,栩栩如生。自古及今,绝无仅有,乃融老子为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及古老朴素唯物辩证相对论者之道教祖师造像。 


从老君阁顺势下山,九道拐是必经之路,也是青城山很有名的险路。“九倒拐”是一段弯曲陡峭的山路,因山路有“九倒拐”而得名,远处望去“九倒拐”,就像一条蜿蜒的长龙横卧在山间。

从“九倒拐”下行,来到了朝阳洞。朝阳洞位于主峰老霄顶岩脚,洞穴正对东方,深广数丈,自然而流畅,幽静而雅致,小洞仅容十余人,大洞可容一二百人。据说,清光绪年间,四川按察使成都知府黄云鹄乐此清幽妙境,小住洞中参易,曾撰联:“天遥红日近,地仄绛宫宽。”并称颂此地:“朝晖暮霭,溪月松风,大野平畴,连峰迭山献实能移人情志,而荡涤秽浊。”在《小朝阳洞记》写道:“青城胜概,不可枚举,而余独爱朝阳洞。于西侧一山洞尤爱之,以得朝阳最早故也。”


祖师殿(原名洞天观、清都观),初建于晋,明末毁败,清代乾隆五十七年万本圆重建祖堂,神龛(kān)匾额犹存。现存殿宇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因供奉真武大帝和三丰祖师,故名真武宫,又叫祖师殿,仅为小巧玲珑的四合院。背靠轩辕峰,面对白云溪,环境幽雅非常清静。有唐代薛昌浴丹井、广成先生读书台,还有黄云鹄题记的云松塔,从殿右觅小道攀登至磴口,沿三险小道,由此下行可到青城后山金鞭岩。磴口北侧有缓坡,可直登轩皇顶(海拔1247米),山顶有古台,名轩皇台,可俯瞰味江风光,下视诸峰如蚁垤(dié)状,风景无限。

经山间小道继续下行,来到了一处崖壁岩石开凿出的石栈道,只见那两峰对峙相守,雄伟壮观,此地就是“掷笔槽”又称“涮笔槽”。由此可见,裂槽从岩顶直达深谷,深约70余米,宽18米,古代以木飞架其间,令人心颤目眩。后来依岩凿壁成了通道,两旁置有石栏。到此,头顶丹岩,俯瞰深谷,景色奇险,名为偏桥。《蜀中名胜记》引《五岳真形图》曰:“龙桥处,二山相去百余步,峰峦急竦相对,两边悬岩,俯临不测。山旁有誓石,天师张道陵与鬼兵为誓。”据说,天师张道陵喝令魔王不得再为害百姓,朱笔画山,笔迹成槽,留下奇观。青城山民为纪念天师张道陵,便称之为“掷笔槽”。


天师洞始建于隋朝大业年间,三面环山,一面临涧,古树参天,沉入幽静。现存殿宇建于清末,规模宏伟,雕刻精细,并有不少珍贵文物和百年古树。相传东汉末年,张道陵曾在此讲经传道。天师洞右下方有一小殿,名为三皇殿,内有轩辕、伏羲、神农石像。洞门前有一株古银杏树,高约50余米,胸围7.06米、直径2.24米,据传说乃为张天师手植,树龄已达1800余年。

天师洞外还有三块高数丈的巨石,犹如刀削斧劈。相互间距只有一尺多余,洞内还有石梯可行人,客来客往通天一线。这就是天师降魔的遗迹试剑(降魔)石,被认为是当时斗法的遗迹。相传,当年天师张道陵来此降魔,忽然电闪雷鸣,天昏地暗,巨石从空中飞来,张天师心知妖魔作怪,奋力地挥剑一劈,巨石突然开裂随地滚落,分为三块,形成了一条深邃(suì)的岩缝,居然造就了一道奇异景观。


五洞天是登青城山必经的一处牌坊,这里位于天然图画坊与天师洞之间。青城山被道教誉为“第五洞天”,这里也是青城山又一个幽静的地方。五洞天位于朝阳洞到常道观之间的路上,青城山是道教的“第五洞天”也是中国道教最早的发源地之一。
顺着下山的路线向右拐,即是全真观(原为龙居庵),后改为道家茶厂。1996年傅圆天大师精心规划,恢复重建慈航殿、七真殿和五祖楼。更名为“全真观”。殿堂正对丈人峰山口。沿岗上行,峰回路转,可见层层茶园及猕猴桃林。溪流绕径而下,巍峨的殿堂耸立在葱翠的林木中,左边是尖峭绵延的丈人峰,右边是逶迤神秀的飞仙岗。


天然图画坊位于龙居山牌坊岗的山脊上,是一座十角重檐式的亭阁,始建于清光绪(1875~1909)年间。这里风景优美,游人到此仿佛置身于画中,故称为“天然图画”。天然图画位于建福宫与天师洞之间,海拔893米,两峰夹峙。可见亭阁矗立于苍崖立壁、绿荫浓翠之间,亭阁后常有丹鹤成群,唳于山间的驻鹤庄;右有横石卧于两山之间的悬崖上,被称为“天仙桥”,传为仙人聚会游戏处。

走在赤城阁的附近,不妨到建福宫走一走看一看。建福宫始建于唐开元十八年(730),后经历代多次修复,现仅存两殿三院,现存建筑为清代光绪年间(1888)重建。现有大殿三重,分别奉祀道教名人和诸神,殿内柱上的394字的对联被赞为“青城一绝”。建福宫筑于峭壁之下,气度非凡。宋代诗人范成大曾在此为宋帝祈祷,皇帝特赐名为“会庆建福宫”。


“青城山”一种说法是说青城山林木葱郁,枝繁叶茂,就好像一座绿色的“城郭”,故名“青城山”。另一种说法是说“青城山”原名“清城山”,这是因为古人认为“清都、紫微,是天帝所居的地方。”也就是神仙居住之处,所以名为“清城山”。唐时清城山上发生了佛道之间地盘之争,于是,唐玄宗下诏“观还道家,寺依山外。”诏书中将清城山的“清”字写成了没有水旁的“青”字,自此“清城山”更名为“青城山”。

青城山清幽葱茏、峰峦迭起、悬崖溪谷、宫观仙境皆掩映于繁茂苍翠古老的苍木之中,来自于自然,又归于自然,空气中弥漫着甜甜的、淡淡的清香,无处不洋溢着清灵秀气。高山深涧、峰峦叠嶂、峰峦雄伟、万壑千岩;涓涓细流、九曲回肠,水花飞溅、如烟如雾,就仿佛是一座超脱尘世之外的仙山,那山上的轩榭亭廊、殿阁楼台,苍天之上、浮云之中的一座天上宫阙、琼楼玉宇。


唐代诗人杜甫诗曰:“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池。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又有“丈人祠西佳气浓,绿云拟住最高峰。”宋代诗人陆游诗曰:“我登青城山,云雨顾在下,月色缟岩谷,欲睡不忍舍……”这些著名诗句抒发了对青城山的爱慕的感情。唐代诗人岑参、钱起、贾岛,宋代诗人张咏、张俞、赵抃(biàn)等历代名家,游览此地,对其青城山情有独钟均有题咏。

专题丨短视频催生文旅新消费,
饭店民宿如何快速获益
报名:罗老师 18258856184  微信同号

在本公众号发布的作品,同时会在腾讯内容开放平台【企鹅号】、【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作者前往关注并收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