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大雁塔实拍(翻拍) 西安的大雁塔和小雁塔是是唐朝都城长安保留至今的两处重要建筑. 1961年国务院颁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和著名古迹,是古城西安的象征。塔通高64.5米,塔体为方形锥体,造型简洁,气势雄伟,是我国佛教建筑艺术中不可多得的杰作。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印度取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五层砖塔,后在武则天长安年间改建为七层大雁塔。 大雁塔是砖仿木结构的四方形楼阁式砖塔,由塔基、塔身、塔刹组成。塔基高4.2米,南北约48.7米,东西45.7米;塔体呈方锥形,平面呈正方形,底边长为25.5米。塔体各层均以青砖模仿唐代建筑砌檐柱、斗拱、栏额、檀枋、檐椽、飞椽等仿木结构,磨砖对缝砌成,结构严整,磨砖对缝坚固异常。塔身各层壁面都用砖砌扁柱和阑额,柱的上部施有大斗,在每层四面的正中各开辟一个砖拱券门洞。塔内的平面也呈方形,各层均有楼板,设置扶梯,可盘旋而上至塔顶。一层二层多起方柱隔为九开间,三四层为七开间,五六七八层为五开间。塔上陈列有佛舍利子、佛足石刻、唐僧取经足迹石刻等。 2008年5月,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所长王亚荣表示,和陕西法门寺宝塔下有地宫一样,西安大雁塔下可能也藏有千年地宫。由此推测玄奘自印度取经归来后,所带回的珍宝有可能藏于大雁塔下的地宫内。 小雁塔即荐福寺塔,在西安城南荐福寺内,与大雁塔相距三公里。小雁塔是密檐式砖结构佛塔。塔为青砖砌筑。塔平面为正方形。原为15级,约45米高,现存13级,塔高度是43米,底边长11米,基座为砖方台。基座下有地宫,为竖穴。基座之上为塔身,塔身底层较高,二层以上逐层高度递减,小雁塔玲珑秀丽,比例均匀。 荐福寺的寺内保存有公元1192年(金代明昌三年)铸造的大铁钟,钟高3.55米,重约8000公斤。每天清晨寺内会定时敲钟,数十里内都可听到。钟声清亮,塔影秀丽,“雁塔晨钟”成为“关中八景”之一。 公元652年(唐代永徽年间),朝廷资助在长安大慈恩寺内西院建用于安置玄奘由印度带回经籍的佛塔,此塔名雁塔。公元707年(唐代景龙年间),朝廷资助在荐福寺内修建了一座较小的荐福寺塔。后来,因塔形似雁塔且小,故荐福寺塔叫作小雁塔,而大慈恩寺塔叫作大雁塔,大雁塔硬朗如男子汉,雄伟庄严,小雁塔温婉如少女,玲珑秀丽。 1990年我到过古城西安,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深藏唐风古韵的大雁塔和小雁塔,二塔是西安的地标性建筑,无伦它的外观和厚重丰富的历史积淀都是其他古建筑无法比拟的,此外还有秦皇兵马佣,钟楼,鼓楼,城墙,碑林, 当时兵马佣不可拍照,至今保留较好的照片就是这二座塔了,翻拍为数不多的这些照片后,我开始上网关注现在的西安大小雁塔的现状。 大雁塔周围建起宽阔华丽的广场,公园,音乐喷泉, 塔前立起玄奘法师雕塑,夜幕降临,灯火辉煌,非常现代气派,小雁塔周围也建起博物院,高楼林立.今非昔比,变化巨大!我不禁感叹:20年前我看到的大雁塔和小雁塔的虽然没有现如今的繁华,但人不多、很幽静,很有一种流畅千年的古韵,没有现代的高楼背景,更没如今的喧嚣和繁杂,当时的景致让你怀古,幽思,震撼,思绪万千.现在,这样的变化让我迷茫,是好还是坏?多数人为这样的改变叫好,雀跃.而我看到这一切,丝毫不兴奋,反倒是失落和悲哀,当你来到如此珍贵的佛教古建筑面前,而周围的环境按理应该加深(至少有助)古朴和幽静的风韵,衬托它原本就有的厚重感.而现在的环境却全都是现代的音乐喷泉,现代的广场花圆,现代的高楼林立,不错,是理想的公园,古迹保护好坏无庸置疑,只是二座塔已经成了“汪洋大海(现代建筑)中的孤岛”. 也许我的看法只是少数,也许多数人喜欢这样的变化,欢迎这样的现代环境!都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现代的”,用这句名言来诠释大小雁塔改造后的现状,是否牵强附会? 讨论这样的问题非我们力所能及, 但类似这种古迹环境保护的现象到处都有.我想,环境改造成功与否取决于民众,多数民众满意就是成功! 但愿我是少数!如是,絮我多言,污君眸,请鉴谅! 1990年大雁塔(翻拍) 1990年小雁塔(翻拍) 1990年小雁塔(翻拍) 新大慈恩寺 新落成的玄奘法师雕塑
光彩依旧大雁塔 雁塔晨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