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00多年前米芾大作,在美国首次展出,在书法界引起巨大轰动

 我的学校西亚斯 2020-09-20

从来没有一门艺术,像书法这样极度依赖传统,任何优秀的书法,都有其师承的先导,这就是所谓的“源”!后人用自己的笔墨去解读、发展、创新,这也就引出了“流”!

近代书法泰斗沙孟海说过:

学习书法,除临摹古代名迹,一般说来,没有其他方法。所谓继承传统,就是要我们吸收古代名迹的长处,在摹习基础上孕育变化,开创新风格。离开古代名迹,便难以下笔。

这也是沙孟海先生所提倡的“穷源竟流”!

当今书坛专家教授,放下毛笔,拿起渔网、注射器,搞所谓创新,实在看不明白,“源”在哪里,又“流”向何方?

了解书法史的人都知道,宋代书法相对前人而已,创新最多,变革最大!

究其原因,还是主流书法家身份的变化,唐代书法家多是皇帝身边举足轻重人物,一举一动皆有法度。宋代书法家主要是文人,即使是官员,也不是政治核心层。

文人书法带来一种新天赋,他们以张扬自己意志为主,书法开始以一种尚意抒情的新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如果说唐人是求“工”,宋人就是求“意”,他们更倾向自由发挥文人的才情和风骨!

宋代以“苏、黄、米、蔡”四家为主,除蔡襄恪守晋唐法度,创新的意识略逊一筹,苏轼的“意造无法”,黄庭坚的“得妙于心”,米芾的“意足我自足”,让他们得以开宗立派,成为一代宗师!

万事皆有利弊,“尚意”过头,结果造成了散漫无羁,荒诞草率之势,恰如赵孟所言:

(宋人)其后坡(苏轼)、谷(黄庭坚)出,遂风靡从之,而魏、晋之法尽矣

扭转这种书风的中坚力量是米芾,他非常推崇苏轼的““自生新意,不践古人”,寻访晋人法帖,得到了王献之的《中秋帖》,对他影响颇大。

他对古代大师的用笔、章法及气韵都有深刻的领悟,对传统书法下了很大功夫,据说临摹古帖能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米芾师古不迷信古人,他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他独到的体会,尤其是他独创很多笔法,自称为刷“字”!

最近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首次展出了一幅作品《书杜少陵题王宰山水图歌卷》,落款为“米芾”,引起国内书法圈巨大震动。

《书杜少陵题王宰山水图歌卷》全文是杜甫的《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释文如下:

右杜少陵题王宰山水图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逼,王宰始肯留真迹。壮哉昆仑方壶图,挂君高堂之素壁。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舟人渔子入浦,山木尽亚洪涛风。尤工深远势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松半江水。中岳外史米元章书。

后人有人猜测是董其昌所作,但是该作品把米芾的“刷”字体现得淋漓尽致,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心尽势尽力。无论是正文、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

全文一气呵成,有跌宕跳跃之风姿、骏快飞扬之神气,出于天真自然,绝不矫揉造作,把米芾“刷”字体现淋漓尽致!

《书杜少陵题王宰山水图歌卷》距今已经800多年了,在行书之中,属于难得精品,原作少有损毁,依旧不碍欣赏和临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