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安石很著名一首梅花诗,短短4句传唱1000多年,最后10字太惊艳

 cyzq 2020-09-20
       宋朝在我看来,是一个很憋屈的时代。
       虽然越来越多的史料从经济、各种数据的角度站出来为宋朝说话,说宋朝的人民幸福度最高,人均GDP也高的夸张。
       衣食无忧,确实足以让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们满足,甚至愿意称赞这是一段盛世。
       但是北宋的政治和军事,着实让人无法恭维,“积贫积弱”的说法,从来也不是无的放矢。
       最近读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知道宋代的大部分制度是沿袭前朝,还有些是在之前的乱世中迫不得已才订立下来的,只是因为中国人看重传统,建立新的朝代以后,没有足够有掌控力的人进行制度的变革,于是一时的制度变成了永远,自然是弊端错生。
       到了王安石一代,文人力量兴起,社会对于制度的认识也重新达到了一定高度,所以变革变法的说法再次被提起,希望能够重新确立适合宋朝的新制度。
       只是这时的宋朝已经积重难返,变法的措施又太过激进,存在着种种弊端,没办法达到想要的效果,最终以失败告终。

【临其诗境】
       公元1074年,是宋神宗熙宁七年,王安石罢相,1075年,再次拜相,1076年,再次罢相。改革进展不顺,加上中年丧子的挫折,曾经雄心万丈的王安石,也终于心灰意冷,放弃改革,退居钟山。
       放弃仕途以后的王安石,逐渐也放下了心中的政治包袱,关于这点,我们无法去评判什么,王安石的勇气和毅力已经足够强大,纵然在变法实施的过程中有一些瑕疵,但毕竟人无完人。一直扛着天大的压力却没有相应的回报,是个人都会有精力耗尽的一天。
       就在王安石内心最是黑暗无光的时刻,他在一个不知名的角落,看到了一株凌寒盛放的梅花。
       梅花
       孤独、艰难、困苦,傲雪凌霜的梅花一下子打通了王安石心中的沟壑,这样的风节,这样的幽香,不就是自己最好的象征吗,于是睹物生情,写下这一首流传千古的《梅花》。

【经典原文】
       宋代: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条分缕析】
诗的内容很简单,不过是写一株正在盛放的梅花,不过主旨却是寄托深远。
墙角,有数朵梅花,凌寒,独自开放着。
虽是遥见,却决知它们不是雪花;因为涌动的幽香,已经暗暗飘到诗人身边了。
这首诗有几个点值得注意:
一是“墙角”二字,既是在写一种不经意中瞥见的感觉,也是突出梅花处境的恶劣,生存条件的艰难。生在墙角处,就注定了不容易被人发现,不容易得到人们的关照。可是高傲的梅花,它也不需要这些,仅止凭借着自己的力量和情操,依旧能够在严寒的冬天盛放,傲雪凌霜。
这是一种自信,也是傲气,这一点,正是王安石对自己的刻画,作为朝中宰相,一代政坛领袖,自然有着自己的傲气,就算如今放弃了,气势犹在,丹心亦在。
第二句写到香气,也是在写诗人自己,虽然变法没有被彻底的推行下去,但是一些制度已经确实地得到了改变,就如商鞅变法一般,虽然商鞅自己身死,但是制度却深刻且永远地改变了秦朝这个国家。后续的影响,就是诗中提到的“暗香”。
“暗香”的另一层含义,即王安石自己的才华和情操。纵然立在墙角,纵然遭遇到不公的待遇,依旧不惧严寒的傲然独放,依旧向世界散发出自己的幽香,远被芳泽。

【顾无说】
儒家到了后世,思想体系经历了许多改变,但始终秉持着夫子求“仁”的核心,虽然有些腐儒,墨守成规之人,在我们后世看来很是可笑,亦可恨。
可是即使到今天,那些坚守儒家信条并且严格要求自己的人,依旧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他们是真正的以天下为己任,即使天下并不需要他们;他们坚忍不拔,宁历万劫而成圣,即使知道世界上并没有圣。
他们的大声疾呼很天真、很幼稚,但是那决然不顾的身影,却像极了我们的英雄。
不是真的自信且心怀天下,孔子不会“当仁,不让于师”,孟子不会“当今天下,舍我其谁”,张载也不会对天下宣告,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修身成圣,兼济天下的天真,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剧性,两者成就了儒者的伟大,即使我们否定儒家其他种种,这种单纯的伟大也依旧灼灼闪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