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扎在喜峰口的日军铃木师团突然遭袭,装备精良的日军被一群手持大刀的突袭者砍杀千余人,大刀之下,无一冤魂。 其实在喜峰口这里,国军与日军已经激战三天,双方都抱定了必死之决心,阵地反复易手,士兵以命相搏,最后日军凭借武器的优势夺取了阵地,但是很快,一个人的到来让他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这个人就是抗日名将赵登禹,1914年,刚刚16岁的他就加入国军队伍,编入冯玉祥部16旅第1团第3营。赵登禹少年时练武的经历给他带来了好运,得到了冯玉祥的赏识,官至第29军37师109旅旅长,这时他还不知道,他的命运将随着日军正在谋划并即将实施的一件大事而有所改变。 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东北制造并发动了臭名昭著的九一八事变,炮轰沈阳北大营,把侵华的野心从幕后搬到了台前,东北三省很快沦陷。时间来到1933年,一路高歌猛进的日军从关外来到长城一带,在这里他们尝到了侵华的第一个败仗,也就是开篇所讲的由赵登禹带领大刀队夜袭喜峰口的一战。 夜袭成功之后,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被打破,一直低落的国军士气变得空前高涨,赵登禹也名声大震,官职从旅长晋升为132师师长,大刀队的事迹被谱成抗日名曲《大刀进行曲》,广为传唱。但日军并没有停下侵略的铁蹄,日军的野心又即将揭开新的一页。 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寻找丢失的士兵向我卢沟桥进攻,卢沟桥事变爆发。爱国将领赵登禹对守军慷慨陈词:军人抗战有死无生,卢沟桥就是我们的坟墓。这个曾经提出“枪口不对内”的爱国部队,虽武器装备比较差,但是依旧勇敢的对日开始反击,只是没人会想到,赵登禹会在20多天后以这种方式壮烈殉国。 1937年7月28日,师长赵登禹在执行军长宋哲元的命令,共同防守北平南苑,当赵登禹等人行至大红门一带时遭到日军伏击,身中数枪而亡,一代抗日爱国名将就此离去,让人悲痛。 后来当时的国民政府追认赵登禹为陆军上将,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追认他为抗日烈士,并将北京的一条路和街以及一所学校以赵登禹的名字命名,以示纪念。 中国的历史从来不缺磨难,但更不缺民族英雄,我们庆幸自己出生在和平年代,但我们要像无数的先烈那样不惧战争,保家卫国之际敢于流血牺牲。经历过的所有苦难都不会白受,当初遍布我们身上的伤口,慢慢变成了一副坚硬的铠甲,让我们更加强大。 民族英雄是永远不灭的明星,他们的理想抱负是指引我们前行的航灯,不忘历史,牢记英雄,把民族英雄的爱国信念继续传承下去,我相信有这个航灯的指引,我们的前进之路会越走越光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