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培养孩子好习惯的三种典型误区

 骄阳飞雪 2020-09-20

几乎所有家长都希望孩子养成一些好习惯。但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呢?我发现很多家长都存在着三个典型的误区。

一是通过念咒语的方法,试图培养好习惯

点击加载图片

我看过很多教人如何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文章和图书,然后发现他们的方法,和数千年来无数家长的方法一模一样,就是——念咒语!

比如每天对孩子念咒语:你要早睡早起!

你要热爱学习!

你要按时完成作业!

你要养成好习惯,

认真点、别马虎……

这些咒语有效吗?

没有好的效果!,只是让孩子更痛苦而已。

点击加载图片

要不然家长们也不会年年念、天天念、时时念,气急败坏地念!人人都会念咒语,也都在念咒语,但如果念咒语有用,宗教和心理学就不需要存在了。

或者准确地说,心理学的作用就是帮助那些被念咒语念坏了的人解除咒语的束缚。

二,“21天养成一个习惯”,不是大家想象的意思

关于培养习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秘籍”是:——培养一个好习惯,需要21天。

但是,大家有没有深入想过:这个说法靠谱吗?

点击加载图片

首先在我们自己身上,大家都可以看到这个说法是不靠谱的。因为我们在高中时,都是很早就起床,并且需要跑操。晚上也会在学校统一熄灯后,很快就睡觉的。但这个早睡早起并跑操的“好习惯”,到上大学后,都几乎没有了。

为什么我们花了远超21天的数年(高中三年,初中也有很多人已经开始早睡早起并跑早操了)时间养成的习惯,到了大学,就消失了呢?

也就是说,即便你花了远大于21天的时间养成了一个好习惯,但当你后来改变想法的时候,这个好习惯也会很快消失。

因为这个好习惯只是表面的行为,与内心一致的表面行为才能持久。否则,不会有那种花21天培养一个好习惯,然后一劳永逸、受益终身的事情。

这个“21天养成一个习惯”的说法是怎么来的呢?

21天习惯养成规律是著名的心理学家、作家、整形医师麦克斯韦尔·马尔茨博士通过长期对整形病人的观察得出,并随着他的名著《心理控制术:改变自我意象,改变你的人生》一书发表,从而被全世界熟知的一个习惯形成规律。即,形成一个新习惯以至于无需意识努力而主动自动完成某件事情,至少需要21天。

三,太过注重表层的行为习惯,而忽视深层的思维习惯

大家需要注意的是,习惯也是分两个层次的,一个是表层的行为习惯,可以叫表层习惯;一个是深层的思维习惯,叫元习惯(曾在橙子学院听易仁永澄老师讲过这个观念)。

前者比如把东西摆好、干净整洁、早睡早起、每天跑步五千米、每天早晚一杯水、每天写日记等等。后者则比如换位思考、积极主动、以终为始、双赢思维、要事优先等等。

如果想培养好的元习惯,需要从表层习惯入手,表层习惯的培养有具体形式可以落地,比如每天跑多少米,读多少页数等是可以衡量的;而元习惯是思维方式,这个无法衡量。

但是,我们不能为培养表层习惯而培养表层习惯,我们培养表层习惯的目的是为了强化元习惯。

如果我们培养的表层习惯,达不到强化元习惯的目的,甚至会消弱元习惯,那这就是与我们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的,这个时候,这个表层习惯的培养就是起反作用的,应该停止。

这就跟厂家做广告一样,不能只为做广告而做广告,做广告的目的是提高厂家的美誉度、提高产品销量的。如果费时费力费钱做出的广告反而是降低厂家美誉度、减小产品销量的,那就与初衷背道而驰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