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石 父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一辈子就愿意种地。 上世纪五十年代,苏北人不少去上海当工人的,有人也拉父亲去,说别再脸朝黄土背朝天了,父亲却说,我种田很习惯,再说,没人种田,哪来粮食吃呀。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父亲到京杭大运河上当了一名船工。有机会留下转正式工时,父亲又说:“我正为种田的农民也饿肚子惭愧呢。”不久,他放弃工作,返回了老家。尽管一天挣的工分还不够买口粮的,他也不曾后悔,用他自己的话说,那是“扎根农村的心从没有动摇过。” 我念完中学,有亲戚帮我找了份小学教师的工作,父亲征求我的意见。我说,自己这点文化怎么当老师?还是修理地球吧。父亲点头同意,说种田也需要文化人呢。 其实,父亲也是念过私塾的,识不少字,他知道文化对种田人也是很有用处的。后来我当上生产队会计,父亲高兴着哩。 再后来,我参军了。离开家时,父亲还找大队干部询问我的会计岗位能不能保留,他心里是希望我再回来的吧。 我在部队提了干,写信告诉父亲,父亲回信告诉我,古人言“安居莫忘战士功”,你在部队好好干吧。 改革开放,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父亲分到了责任田。他说,这下好了,种田的有斤两(责任)才会认真负责把地种好!那时父亲已经年逾花甲,可他责任地里打的粮食不比别人地里的少,父亲心满意足。 古稀之年的父亲才放下锄头,但他还要帮弟弟们看场,拾麦穗、稻穗,不让一粒粮食浪费了,在他眼里,每一粒粮食都是宝。 父亲去世20年了,如今我还有两个弟弟在农村,没有进城打工,他们说,祖祖辈辈是农民,这职业也要有人继承呢。我知道,他们一直牢记着父亲的教诲。 现在,家乡人种地已经实现了机械化,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画面已是过去时了。如果父亲能亲眼看见今天的乡亲如何种田种地,想必会非常开怀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