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司马迁《史记》,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其实是写给汉武帝看的

 剧透历史 2020-09-20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里楚国上将军项燕之口。这句话的“三户”如何理解,其实是有争议的,而楚国的项羽和刘邦能完成灭秦的伟业,实际上是个巧合。

“亡秦必楚”的说法,一来是项梁、项羽叔侄的首席谋士范增,为鼓舞楚军军心玩的套路把戏;二来是深受儒家影响的司马迁借项羽灭秦一事来宣扬“道义”,以此来证明灭秦的合法性而已。

我们先来看《史记》,里面是怎么出现这么句话的。故事是首举义旗、并且是楚国出身的陈胜战死,楚国反秦势力军心涣散。

范增前去投奔项梁,对他劝说:“陈胜战败是正常的。因为当年秦灭六国,楚国最无罪。从当年楚怀王被秦国扣押客死他乡开始,楚人至今怜悯。所以楚国的南公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现在陈胜首举义兵,却不立楚国后裔而自立为王,所以国运不能长久。现在你(项梁)起于江东,楚国蜂蛹而起的将领都依附你,因为你世代都是楚国将领,可以复立楚国后裔。”

项梁听从了范增的计谋,于是找了个已经在牧羊的楚怀王孙子熊心做了楚王。

范增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是南公说的。南公的具体事迹不详,可能是当时的一个名人吧,这不重要。但“三户”的解释还是值得说一下的,因为即使史学界对此也有分歧。

第一种说法,就是大家最先想到的字面意思,三户指三户人家。意思是楚国即使被打到只有三户人家,最后灭秦的也一定是楚国。

第二种说法,三户是地名,指的是现在河南省淅川县丹江口水库一带,是楚国最早的宗祠所在地。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楚国哪怕就被打得只剩三户城了,最后灭秦的还是楚国。

第三种说法,也是史学界比较认可的,指楚国立国大三姓,屈、景、昭。意思是楚国即使只剩这三大姓了,最终也一定能灭亡秦国。

三种说法没有定论,但大体意思是明确的,那就是无论楚国被打成什么样,最后还是能灭秦。那么,真的如此吗?显然不一定啊。

范增是楚国人,他口中的那位南公也是楚国人,他们当然对故国有强烈的情怀。他们说出“亡秦必楚”是爱国,我们可以理解,但这个当不了真。

虽然最后确实是项羽灭秦,退一步说,先入关的刘邦实际也算楚人。但那只能说是巧合而已。秦末乱世,六国后人以及各地流民纷纷起事,在这种情况下灭秦是大家的共同努力,而非某一国后人可以单独完成。

所以项羽如此霸道,还要封十八路诸侯,刘邦灭了项羽,也要封八个异姓王。这些人大多数都不是楚人,可项羽、刘邦不能不封,因为没有他们的帮助自己不能得天下!而这么多人共同反秦,谁能走最后一步,真的就是运气而已。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现在常有人诟病《史记》,说为什么几十年甚至千百年前的事情,司马迁都能清楚记录涉事双方的对话,明显是瞎掰嘛!

其实,此类对话很有可能是司马迁根据当时需要“情景重现”。有没有那位楚南公说这句话,或者范增有没有引用过这句话都是个未知数。司马迁把这句话放出来,有他自己的用意,这个关键不在于“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而在于前面有一句“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

为什么说楚最无罪?逻辑是这样的。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为了“师出有名”,总要找些借口。于是,韩、赵、魏、燕、齐,都被找到了对秦“有罪”的借口。

对韩国,是韩国曾派出间谍郑国怂恿秦国修建郑国渠,耗费秦国国力;

对赵国,是当年韩国割让给秦国的上党之地被赵国夺走;

对魏国,是早年魏国曾夺秦国河西之地,压制秦国八十年;

对燕国,是著名的荆轲刺秦王事件;

对齐国,是孟尝君曾策动五国合纵攻秦。

所以秦灭这五国,都算“师出有名”。而楚国,没有半点对不起秦国的地方,相反当年楚怀王曾在武关与秦昭襄王会谈,竟被秦国扣押三年以逼楚国割地,最终楚怀王客死他乡。

这就是范增说的“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

这就是关键了!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包括司马迁在内的官员,都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儒家,最是讲究一个“仁”,讲究打仗是“有道伐无道”,否则就是“不义”的战争。

强调楚国无罪被灭故而亡秦必楚,就是要宣扬道德教化,也算是对皇帝的一种规劝。

我们知道,汉武帝在位时期北击匈奴、南平百越、西拓西南夷、东向经略朝鲜半岛,建立丰功伟业,但也逐步陷入穷兵黩武的疯狂。而史书自古以来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供皇帝参考,甚至可以说是教育皇帝。这可能是写“楚最无罪,亡秦必楚”的真实用意。

另一方面,司马迁本人又曾经因为替李陵求情,被武帝处以腐刑,心中难免有些怨气,所以也不排除他用这样一点小心思,在暗讽汉武帝重惩无罪,是跟秦始皇一样的暴君,日后必受其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