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李|竹林居夜话

 挑燈看劍r7wtm5 2020-09-20

秋夜,重读一篇旧作,不由感慨万千。

旧作题为《故乡,我又为您骄傲》,发表在27年前的《潮州文艺》上。文中描述了1976年夏天的那次探家:那年头,物资供应紧张,票证如毛,家乡的情景更甚。听老乡说,回去能带点猪肉最好。于是在朋友的帮助下,走“后门”弄到了几斤猪膘、几斤五花肉。临走那天晚上没能提早休息,得连夜把猪膘炼成油,把肉腌上,装进饼干箱,忙得不亦乐乎。路上,怕肉坏了,解出来晾了好几回儿;到了广州,气温高,本来凝固了的猪油溶化了,汽车上一颠簸,溢出的猪油湿了大半个行李袋……刚到家门,母亲高兴极了,正要端详几年没见的儿子,忽然闻到饼干箱里散发出来的怪味,一听说是猪肉,妈妈着急地说:“是不是臭了?上回托人捎来的腊肠,到家都成了‘狗屎丸’……”说着,她赶忙把肉拿到伙房去晾开,边晾边喃喃自语:“从北京老远带来的……

这里想吃一口都难……坏了可惜!”

文章通过对比赞颂了三年的改革开放给家乡带来的新气象。再说家乡的变化,依然可以从“行李”说开去……

经过三年巨变后的一个明媚春日,我又回家探亲。这一次,行李袋里装的不是猪肉了,而是装满给小娃娃们的礼品。起初,带去的礼品还受欢迎,下一次再看到同类礼品竟然无人问津,那些标着“北京特产”的糕点在他们眼里已经不稀罕了。往后再带礼品,我开始注意“与时俱进”。

又一次探家的时候,我的行李袋里,装了十顶不同样式的“太阳帽”。那是北京一家大商店刚刚上市的新品种,样式十分新颖。回家一展示,大受欢迎,其中两顶礼帽式太阳帽,成了几位花季少女跳舞、照相的“道具”。

几年后再次探家,正是北京许多老字号商店生意红火的时候。人们开始享受品牌。来过北京的大姐喜欢上北方的布鞋,受到启发,我一一询问了亲人穿鞋的号码,行李袋装满了一家百年老店的布鞋。回到家里,看着亲人们试鞋时的惬意,心里如荡春风。

这其间,每次探家回北京,我的行李袋里,也多了一些新鲜玩意。当男人们还是清一色“中山装”的时候,我带回来了人们还不大敢穿的西服、啦叭裤;当人们正悄悄听着邓丽君的歌时,我带回来“双卡”的“三洋收录机”……

后来,当物质愈加丰富、生活日见美好的时候,探家该带点什么,便开始颇费心思了。一次,弟弟一家到北京旅游,吃到鲜美的新疆“哈蜜瓜”,赞不绝口,回去特意带上六个,沉甸甸一袋不嫌麻烦。次年探家问“带不带哈蜜瓜?”弟弟说,新疆的哈蜜瓜早已出现在潮州街头。后来一次探家,商店里寻觅礼品时发现“全聚德”烤鸭有了真空袋装,可以多放一些时日,心想会受欢迎,便按照姐妹人头,买上七只,装了满满一只立式行李袋。回到家里,母亲一一分给各家,行李袋顿时空无一物。正好闲谈中说到广汕公路出现劫匪,心里不由发笑:劫匪若劫我行李袋,万万不会想到袋里装的全是烤鸭,一定大失所望。事后,看到家乡的菜市场货物琳琅满目,样样新鲜可人;人们对食物倍加挑剔,吃法大有讲究,海鲜一般不过夜,家里的冰箱成了摆设……我意识到“千里迢迢带烤鸭”,有点傻了。其实,自从生活好了以后,亲人一再说,人回来就好,不必为礼品操心。我理解了其中的诚意。如今人们讲究实际,远离俗套,既然没必要了,何必再费那番心思!这回儿我接受了亲人的劝说。

转眼又到探家时。这次,我不再为礼品发愁,行李简单得多,只带上亲人来京旅游的照片,带上越来越浓的亲情、乡情……

行李,见证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不仅是物质方面的,更重要的是观念上的变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