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1074

 随缘522 2020-09-20
肺炎验方
 鲜蚌五至七只,银花20克,菊花20克。鲜蚌以壳薄色黄肥大者为佳,将其置木炭上,蚌壳微张开而液体未流出时,即将液体倒出与银花、菊花煎剂混合,待凉服用,每日一剂。
 该方由广东邓超振提供,对流感亦同样有效。如治李某,女,五十岁,发热咳嗽,胸痛头痛已十多天,经诊为肺炎后,通过治疗,胸痛减轻,发热咳嗽仍然,痰稠黄,渴喜冷饮,纳差舌红,消瘦思睡。即投以上方,服一剂诸症大减,饥饿索食,服完三剂,病获痊愈。随告以饮食调理而完全康复。
 
 
 
 
 
 
妇人脬转,脐下急痛,烦闷汗出,气逆奔迫,内外壅塞,胀满不通者
沉香琥珀丸
【处方】 沉香、牙皂、琥珀各等分。
【制法】 上为末,饭为丸,益元散为衣。
【功能主治】 妇人脬转,脐下急痛,烦闷汗出,气逆奔迫,内外壅塞,胀满不通者。
【用法用量】 本方治上症,需配合外用小麦秆煎汤熏洗。
【摘录】 《女科指掌》卷一
 
 
 
 
 
 
 
 
利水消肿,理气健脾。主水肿,小便不通
沉香琥珀丸
【别名】 沉珀丸(《医级》卷八)。
【处方】 琥珀 杏仁(去皮,炙)赤茯苓各15克 泽泻15克 紫苏(真者)沉香 葶苈(炒)郁李仁(去皮、壳)各45克 橘皮(去白)防己各23克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以麝香1.5克为衣。
【功能主治】 利水消肿,理气健脾。主水肿,小便不通。
【用法用量】 每服25~30丸,空腹时用前胡、人参汤送下。
【摘录】 《普济方》卷一九一引《德生堂经验方》
 
 
 
 
 
 
 
沉香琥珀散
【处方】 琥珀屑半两,忘忧根半两,白通草半两,小茴香半两,大扁蓄半两,木通梢半两,血竭半两,滑石半两,海金沙半两,木香半两,。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诸淋涩不通。
【用法用量】 每服1两,水2盏半,灯心1把,竹叶10片,连根葱白3根,同煎7分,去滓,空心食前温服;瀑流水煎,更加极验。
如便硬,加大黄5钱;水道涩痛,加山栀子5钱;淋血,加生地黄1两。
【摘录】 《普济方》卷二一四
 
 
 
 
 
 
 
肺痈验方
 黄豆适量,洗净,经水浸发胀后,磨浆,滤去渣豆,即成生黄豆浆。每日服3次,每次约300毫升(服之感觉豆浆腥气难以再咽下时,即可停服,小儿酌减)。
据湖北丰明德等临床实践,认为生黄豆浆治疗肺痈以脓肿期和溃疡期较为适宜,而以患者嚼生黄豆觉味香甜与否,作为诊断方法。如治田某,男,五十八岁,咳嗽胸痛近半年,咯吐大量脓血,其痰腥臭,形体消瘦,口咽干燥,嚼生黄豆觉口中甜味,诊为肺痈后,投以前方,服十日热退痰少,二十日后难以吞咽而停服,诸症迅减,康复而愈。
 
 
 
 
 
 
 
预防哮喘发作验方
 用途与用法:冬虫夏草10克,黄芪12克,大枣10枚,猪肺一具。取猪肺(不落水)与诸药清水炖烂,饮其汤食其肺。每于哮喘有发作先兆时用。
 
 
 
 
 
 
律草四味散治肺结核
药物组成:律草30 克, 铁包金15 克, 鱼腥草15 克, 夏枯球10 克。
用法上药为1 日量。将药切碎, 煎水分两次服, 连服2 ~ 3 日。
 
 
 
 
 
 
 
 
 
面(黑干)(黑曾)及(黑干)(黑曾)面
沉香膏
【处方】 沉香3分,牛黄3分,熏陆香3分,玉屑3分,丁香1分,水银1分,雌黄半两,鹰屎半两。
【制法】 先将三味香捣罗为末,次将玉屑、牛黄、雌黄为细末,方与水银及诸药同为极细末,加白蜜调和,令稀稠得所,入瓷瓶中盛。
【功能主治】 面(黑干)(黑曾)及(黑干)(黑曾)面。
【用法用量】 每至临卧时,涂面(黑干)(黑曾)处。
【摘录】 《普济方》卷五十一
 
 
 
 
 
 
小儿无辜核,已用针法者
沉香膏
【处方】 沉香1两(锉),黄丹6两。
【制法】 以清麻油1升,先下沉香煎,候香焦黑,漉出,下黄丹,不住手搅,以慢火煎之,候滴于纸上如黑饧,无油傍引,即膏成。每贴法,以篦子于烂帛上摊膏,令稍薄。
【功能主治】 小儿无辜核,已用针法者。
【用法用量】 贴之,1日1换。
【注意】 勿令风吹着针处。
【摘录】 《圣惠》卷八十六
 
 
 
 
 
 
 
沉香附子丸
【处方】 沉香、附子、官桂、当归、川芎、五灵脂、木香。
【制法】 上为细末,醋糊为丸。
【功能主治】 妇人腰下冷气块,并月水不通。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前以米饮送下。
【摘录】 《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一
 
 
 
 
 
 
 
四诊八纲
四诊八纲指的是中医诊断疾病的手段。
这个手段或说方法,让我们想起了阴阳五行这个基本工具。
四诊即望、闻、问、切qiè四种诊察疾病的方法,是搜集临床资料的主要方法。现代医学不过用机器替代了这种古老的搜集方式罢了。
“望”就是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体质情况、皮肤或其他部分的色泽,以及五官、舌苔等。
“闻”一是听病人发出的声音(言语、呼吸、咳嗽等),一是闻病人的气味(呼吸、口腔、分泌物,排泄物等)。
“问”就是询问病人发病经过和症状。
“切”就是号脉和触诊。脉诊虽然排在最后,但它是中医诊断学中最重要、起决定性作用的一环。
扁鹊所发明的这四诊法,即使在医疗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还有其顽强的生命力。正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资料搜集很重要,在没有先进医疗设备,以及目前设备或人工操作误差较大的地方都让其在老中医手里大放光彩。唯物主义思想的存在也给了中医一个科学的护航。
八纲即表、里、寒、热、虚、实、阴和阳。它是在四诊的结果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用来明确疾病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这个倒是能体现辩证法的思想的存在。表、里辨证疾病的部位;寒、热确定疾病的性质;虚、实找出正邪斗争的盛衰;再从阴、阳为总纲,加以归纳综合。表、热、实属阳证;里、寒、虚属阴证。
中医认为,人之所以得病是因为六因,即风、寒、暑、湿、燥、火,但这些都是属于外因,是致病的条件,至于是否发病,主要取决于内因,即人的身体状况。
八纲由四诊概括而来,六因作为外因,又取决于内因。
总结:四诊八纲,体现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所以这一思想下的系统医学,
 
 
 
 
 
 
 
 
 
 
辨证施治
辨证施治就是从病人的整体进行考虑进行治疗,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病人的整体考虑,其实是整体观念的运用。
它既不同于对症治疗,也不同于西医的辨病治疗,它把人体的状况和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联系起来,综合考虑进行治疗,可以说是病因疗法。
这里的三个概念:“对症治疗”、“辨证治疗”、“病因治疗”,可以做个小笔记哦。
辨证的辨包括辨别与分析两方面内容。证就是对一组症状的综合与归类。辨证就是运用四诊所获得的客观资料(即证候),用中医的方法(三因、四诊、六经、八纲、脏腑、气血等等)进行辩证分析,得出人生病的原因,同时注意病情的发展趋势。
辨别分析与综合归类的辩证方法,对于病情的过往、现在和将来发展趋势有一个很好的把握。
施治就是在辩证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症状,采用与之相应的治疗方法和用药。辨证是施治的依据,施治是治疗的目的。辩证的主要方法有:辨病位、辨病因、辨病机。
辨证施治注意到了方法的运用,同时辅助以恰当的药物,对于病情的缓解与根除也就有了保障。
 
 
 
 
 
 
 
 
 
 
 
未病先防,有病防变
未病先防和有病防变体现的是中医强调的防重于治的观念。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如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人非圣贤,自然也就难以窥伺到“治未病”、“治未乱”的门径与奥妙。
未病先防是指在人体未发生疾病之前,应当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予以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远离致病因素,杜绝疾病的发生。
正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无病注意饮食合理,有病莫要感染他人。
有病防变是说在疾病既已发生的情况下,当及时治疗,防止出现进一步的病变,也指疾病初愈的时候要注意调养,避免病症的复发。
这种运动、变化、发展的角度看问题,其实也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与特色。
 《黄帝内经》讲“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其实人也是如此,当有高人指点迷津,说将来会如何如何,一般人会嗤之以鼻,觉得其神神叨叨。也就像是当年的扁鹊谦卑地说及自己的医术,最厉害的大哥往往治未病,但是最无名;其次是二哥,将要大病之前就治疗,居中;自己治疗大病,名声最大。
此处大有“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感慨,自视清高而无奈的感叹,不过反身自省,其实我们也正是身处这迷惑的现象之中,而过于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忘记了自己还有一个脑袋的存在。
 
 
 
 
 
 
 
 
 
 
邪从外来,病由内起
“邪从外来,病由内起”,这是中医的病因学理论。
在中医看来,风、寒、暑、湿、燥、火等六因都是外界的致病因素,人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与外界的物质交换,由此而引发体内的各种运动变化,即所谓的“升降出入”。正常的情况下,这种过程是平衡的,如果相关因素发生了某种反常的变化,例如气温的骤降,就会造成人体升降出入的失衡,从而导致疾病。这就是所谓的“邪从外来”。
外因固然重要,不过内因才起着决定作用。
在失衡的情况下,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生病,可见疾病的发生还受到另外因素的影响,这就是人体自身的状况,即人体对外界致病因素的抵抗能力,只有当人体内部的防御机制遭到破坏的情况下,疾病才会发生,也就是说,病发与否最终取决于人体内部的状况,即所谓的“病由内起”。
我们所说的自身免疫系统的强大,对于一般疾病自然可以之间免疫,如果是变态的免疫系统呢,自然可以抵御一些外邪的入侵,一切阴邪贼风都可以挡在门外。不过中医讲究平衡,什么意思呢,时常感冒一下,也是本身的一种排毒,可是若常年看似没问题,可当疾病的“大坝”抵挡不了巨大的疾病洪流的时候,自然也有着巨大隐患。
所以我们平时一方面注意外在天气与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注意内在的锻炼,同时注意排泄体内的“洪流”,这样达到阴阳平衡,自然也就是健康状态。
 
 
 
 
 
 
 
 
 
 
 
沉香附子汤
【别名】 沉附汤、二味沉附汤
【处方】 沉香1块,附子1只(9钱,重者,炮,去皮脐,切片子)。
【功能主治】 肾阳不足,寒凝气滞,水湿停留,身面浮肿,胀满气喘,胸膈痞闷,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沉附汤(《朱氏集验方》卷四)、二味沉附汤(《景岳全书》卷五十八引《全集》)。
【各家论述】 《瘴疟指南》:是方用附子,乃肾经本药,加以沉香,能引上焦阳气入肾,肾中有阳气则下元暖,根本固而邪风自息矣。
【摘录】 《魏氏家藏方》卷六
 
 
 
 
 
 
 
 
沉香茯苓丸
【处方】 沉香1两,半夏(汤洗7遍,去滑)2两,槟榔(锉)半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白茯苓(去黑皮)半两,肉豆蔻(去壳)半两,甘草(生用)半两,丁香3两,人参3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温脾胃,利胸膈,调顺气血。主留饮。
【用法用量】 每服15丸,食前以生姜汤送下。
【摘录】 《圣济总录》卷六十三
 
 
 
 
 
 
 
 
 
沉香分消丸
【处方】 大枳壳4两(分4份:苍术1两,萝卜子1两,大茴香1两,干漆炭1两,上4味各炒枳壳1份,以黄脆为度),香附(醋炒)2两,槟榔1两,延胡索(酒浸,炒)1两,三棱2两,蓬术1两(上2味用童便加黑豆30粒浸1昼夜,煮干,炒至黄脆,去豆)。
【制法】 用枳壳、香附等六味为细末,即以苍、卜、茴、漆四味熬浓汁,加少醋调神曲末糊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 膨胀,诸食,诸积,诸痛及肝脾疝痛初起。
【用法用量】 每服2钱,早空心以米饮汤吞服。
【各家论述】 枳壳有和中化滞,豁痰利气之能,故为君;苍术佐之以渗湿行痰;卜子佐之以消粉面食积;茴香佐之以温消寒气之凝固;干膝佐以消瘀血而杀虫,同香附可以开郁,同槟榔顺气止疼,同延胡和伤行血,同棱、术破积消坚。
【摘录】 《活人方》卷四
 
 
 
 
 
 
沉香断红丸
【处方】 沉香半两,当归(酒浸1宿,焙干)1两,川芎1两,白芍药1两,熟干地黄1两,阿胶(切碎,蛤粉炒成珠子)1两,续断1两。
【制法】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 小儿下痢,赤多白少,或纯便血,或如豆汁。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乳食前以温米饮送下。
【摘录】 《杨氏家藏方》卷十九
 
 
 
 
 
 
沉香定痛丸
【别名】 沉香化滞定痛丸
【处方】 沉香2钱,乳香2钱,没药5钱,大黄(炒)5钱,元胡索(酒炒)3钱,莪术3钱,瓦楞子1个(煅红,酒淬)。
【制法】 上为末,醋糊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 胃脘痛,胸中满闷,停痰积块,滞气壅塞,不拘远年近日。
【用法用量】 沉香化滞定痛丸(《回春》卷五)。
【摘录】 《万氏家抄方》卷三
 
 
 
 
 
 
 
顺气消肿。主脾胃不调,冷气暴折,客乘于中而胀满
沉香导气丸
【处方】 黑牵牛1两,白牵牛1两(炒,共取末1两),青皮(去白,同巴豆)、陈皮(去白,同巴豆)、槟榔半两(锉碎,用巴豆50粒,去皮膜,将3味炒黄色,去巴豆不用),沉香半两,全蝎(炒)半两,荜澄茄半两,丁香半两,胡椒半两,续随子1钱(研),萝卜子3两(炒),甘遂半两(锉,炒黄色)。
【制法】 上为细末,用葱白研如膏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顺气消肿。主脾胃不调,冷气暴折,客乘于中而胀满。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炒酒酵煎汤送下;醋汤亦得。
【摘录】 《女科百问》卷上
 
 
 
 
 
 
 
 
黄氏消痞汤治疗慢性胃炎
黄氏消痞方组成:党参10克, 炙黄芪30克,茯苓10克,炒白术10克,枳壳10克,紫苏梗30克,陈皮10克,川厚朴10克,甘草5克。
功能:健脾益气,理气消痞。
主治: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等证属中虚气滞,见脘腹胀满,嗳气不舒,纳呆食少,倦怠乏力,苔薄白,脉细。
用法:每天一剂,早晚温服。
加减:若伴畏寒怕冷,加桂枝、干姜;伴胃热口苦,加炒黄芩、蒲公英、仙鹤草;若寒热错杂,可两者同用;伴胃脘疼痛,加延胡索、白芷、炒白芍;伴恶心呕吐,加姜半夏、藿香、砂仁;伴嘈杂泛酸加浙贝母、乌贼骨;伴便溏加炒山药、炒薏苡仁;胀甚加炒莪术、槟榔、木香。
方解
治痞当分虚实。《景岳全书·痞满》云“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邪无滞,而痞者,虚痞也”。然本方主证为虚实夹杂之证。在临床实践中慢性胃病往往病程较长,既有脾胃虚弱,又有胃气壅滞之实。治疗当标本同治,虚实兼顾。方中党参、黄芪甘温益气为君;茯苓、白术健脾化湿为臣;枳壳、厚朴、陈皮、紫苏梗理气和胃消痞为佐;甘草调和诸药使。全方消补兼施,补气而不碍胃,理气而不伤正,寓消于补,补治结合,用药轻灵,用诸临床,每收良效。
 
 
 
 
 
 
 
 
肝郁胃寒型慢性胃炎
胃病西医检查是浅表性胃炎,病理和简单,西医用药也简单,治疗胃病的药非常少,就是抑制胃酸,中和胃酸,胃动力药,但是中医治疗却复杂多了,同样检查都是浅表性胃炎,有的患者是这样的症状,有的患者是那样的症状,而且同一个患者在不同的发病时期,症状也会不一样,中医用药就像裁缝一样,量体裁衣,对症用药,一人一方,吃几天活要调整药方,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患者有肝郁,肝气不舒,而且还有胃寒的情况的一个治愈案例。患者性别男,年龄45,自述胃病8余年,反复的胃胀痛,反酸,胃怕冷,喜欢吃热的食物,两肋下胀满不舒服,大便不通畅,查其舌苔薄白,脉弦细,处方,吴茱萸2,黄连6,厚朴10,乌药10,桂枝6,高良姜3,荷叶6,佛手10,患者服用10剂后症状明显减轻,此后用次方加减服用25剂,患者症状无,在根据患者的症状配中药代用茶巩固治疗一个疗程,至今患者为复发。西医检查同样一个病,每个患者的症状都不一样,所以医者必须学会辨证,而且要掌握很多的方剂,方法,这个才能找到最适合患者的方药和治疗方法,如果不量体裁衣,对症用药,效果都会差。
 
 
 
 
 
 
 
清中汤
清中汤《医宗金鉴》:治疗火痛。
陈皮、半夏、茯苓、甘草、黄连、栀子、白豆蔻。
【主治】湿热中阻。
【脉症】胃脘疼痛,嘈杂灼热,口干口苦,渴不欲饮,头重如裹,身重肢倦,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和胃。
方解:方中黄连、山栀清热化湿;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白豆蔻健脾祛湿,理气和胃。可加藿香、佩兰、米仁等芳香清化之品。
加减:
如湿浊较甚,则加苍术、厚朴、菖蒲、砂仁等辛温燥湿之品,并辅以黄芩、蒲公英等清热药物,以防辛温助热。
若为痰湿阻胃,症见脘腹胀痛,痞闷不舒,泛泛欲呕,咯吐痰涎,苔白腻或滑,可用二陈汤合平胃散,燥湿健脾,和胃降逆。
【歌诀】清中二陈连栀蔻。
 
 
 
 
 
 
 
消食,顺气止逆,升降阴阳
沉香导气丸
【处方】 沉香1两,木香1两,丁香1两,白豆蔻仁1两,白檀1两,缩砂仁1两,藿香叶(去土)1两,香附子(去毛)1两,麝香1钱(另研)。
【制法】 上为细末,甘草膏子为丸,如鸡头子大,每两作40丸。
【功能主治】 消食,顺气止逆,升降阴阳。主
【用法用量】 每服3-5丸,细嚼,以白汤送下,加至10丸更妙,每日不计次数。
【摘录】 《御药院方》卷四
 
 
 
 
 
 
一切气不升降,胁肋刺痛,胸膈痞塞
沉香导气散
【别名】 沉香升气散、沉香升降散
【处方】 沉香2钱半,槟榔2钱半,人参半两,诃子肉半两,大腹皮(锉,炒)半两,乌药(锉)1两,麦糵(炒)1两,白术1两,神曲(炒)1两,厚朴(姜制)1两,紫苏叶1两,香附(炒)1两半,姜黄4两,红皮4两,炙甘草4两,京三棱(炮)2两,广荗(炮)2两,益智仁2两。
【制法】 上为极细末。
【功能主治】 一切气不升降,胁肋刺痛,胸膈痞塞。
【用法用量】 沉香升气散(《御药院方》卷四)、沉香升降散(《奇效良方》卷十五)。本方改为汤剂,名“沉香升气汤”(见《便览》);《医学纲目》有红花。
【摘录】 《医学发明》卷三
 
 
 
 
 
 
 
 
 
一切气郁,升降失司,胁肋痞塞疼痛
沉香导气散
【处方】 沉香7.5克 人参15克 槟榔7.5克 白术 乌药 麦芽(炒)神曲(炒)紫苏叶 大腹皮(炒)厚朴(制)各30克 诃子皮(炮)15克 香附(炮)45克 姜黄 橘皮 甘草各120克 京王棱60克 广茂(炮)120克 益智仁60克 红花120克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主一切气郁,升降失司,胁肋痞塞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6克,空腹时用沸汤点服。
【摘录】 《证治准绳·类方》卷四

咳喘一扫汤
《金匮要略》调理痰饮,头眩投苓桂术甘汤,胸满投厚朴大黄汤,呕恶投小半夏汤,脐下悸、吐涎沫投五苓散,肠间有水气投己椒苈黄丸,咳喘不得卧投小青龙汤;严重者,开甘遂半夏汤、十枣汤,都很适用。其中茯苓、白术、泽泻对头晕目眩,桂枝、猪苓、椒目对吐涎沫,麻黄、细辛、五味子、半夏、葶苈子对哮喘、咳嗽,均有良效。
老朽根据实践,将上述药物优选、汇合一起,治疗支气管扩张、支气管炎、轻度肺气肿,凡哮喘、咳嗽、痰涎壅盛、呼吸困难,即可应用:
半夏10克、麻黄6克、茯苓30克、桂枝10克、枳壳10克、细辛6克、葶苈子15克、五味子15克。命名“咳喘一扫汤”。
 
 
 
 
 
 
四神煎加减治疗膝关节积液
这几天看了一部张译主演的电视剧《重生》,其中有一段情节是关于他自己处理膝关节积液。
滑膜炎病的主要症状就是膝关节积液,主要是因膝关节扭伤和多种关节内损伤,而造成的一组综合症。还可以引起活动下蹲困难,功能受限。
西医的治疗方法主要是穿刺疗法,将积液和积血完全抽净,并向关节腔注射透明质酸钠,但是作用时间不长,易反复。
中医对于积液的处理主要是中医+针灸,无副作用,且不易反复。
曾有一位舞蹈老师因过度使用膝关节导致右膝关节积液,关节疼痛,皮肤热,肿胀,屈伸不利,以手按压犊鼻穴处有凹陷,查体:浮髌试验阳性。
本病的治疗,以往并无专方专药,思之,清·鲍相璈所著《验方新编》有治疗“鹤膝风”的记载:四神煎,原方组成:生黄芪半斤,远志肉、牛膝各三两,石斛四两,金银花一两。
鹤膝风和膝关节积液二者之间有相似之处:膝关节肿胀和疼痛。因而我在治疗上选用四神煎加减治疗,并配以针刺患处阳陵泉。
黄芪60g,石斛30g,怀牛膝30g,制远志30g,金银花20g,炙麻黄10g,白芷10g,川木瓜10g。3剂,水煎服。
3天后就诊,疼痛消失,肿胀消80%,继服上方3剂,愈。
方中,大量黄芪以补气利水,石斛养阴生津,防止利水津伤,怀牛膝引药直入膝关节,善治屈伸不利,并可祛瘀,制远志祛痰消肿痛,金银花清热解毒,可消除因瘀而化热的关节肿痛,加炙麻黄宣肺利水,可使肌肤的水湿从毛窍外散,白芷消肿,川木瓜舒筋活络,治疗腰膝关节酸重疼痛,并可治疗水肿。

养阴清热青蒿石膏鳖甲汤
青蒿鳖甲汤出自《温病条辨》
【组成】青蒿二钱(6g),鳖甲五钱(15g),生地四钱(12g),知母二钱(6g),牡丹皮三钱(9g)。
【用法】上药以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养阴透热
【主治】温病后期阴液耗伤,热伏阴分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苔少,脉细数。
【方歌】
青蒿鳌甲知地丹,热伏阴分此方攀。
夜热早凉无汗出,养阴透热服之安。
【方解】
温热病阴液大伤之时余热乘虚深伏阴分。卫阳之气日行于阳而夜入于阴,因阴分本有伏热,阳气至夜阴又助其邪热之势,故见夜热;晨而阳气由阴出阳,而邪独留阴分,故而早凉;其阴液不足,汗源枯竭,无以作汗,故见热退无汗;舌红苔少,脉细数乃阴虚热伏之征。吴鞠通曰:“邪气深伏阴分,混处气血之中,不能纯用养阴;又非壮火,更不得任用苦燥。”故治疗唯以养阴与透热并举,即充养被耗之阴精,透解深伏之邪热。方中鳖甲咸寒质重,直人阴分,人络搜邪,滋阴退热,阴液得复则有托邪外出之力虚热可清而无滋腻恋邪之弊;青蒿苦辛而寒,质轻芳香,清解之中又具透散之力清热透络,引邪外出。两药相伍,“有先人后出之妙,青蒿不能直入阴分,有鳖甲领之入也;鳖甲不能独立阳分,有青蒿领之出也”(《温病条辨》),共为君药。生地黄滋阴凉血,知母养阴清热,共助鳖甲滋阴退热,为臣药。丹皮清泻阴血中之伏热而凉血散血为佐药。五药相配伍,标本兼顾。
本方配伍特点:滋养之中有清泻之功清泻之中又具透解之力。立法之旨在于使深伏于阴分之邪透出阳分而解且滋阴不恋邪,祛邪不伤正。
【运用】
1.辨证要点:本方是治疗温病后期阴液耗伤,邪伏阴分之虚热证的常用方。以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苔少,脉细数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喜热早凉,汗解渴饮,气分之热偏盛者,去生地黄加桑叶、天花粉以辛凉清透生津止渴。
3.现代应用:现代常用于沿疗不明原因的发热慢性病患者出现消耗性发热各种传染病恢复期低热、慢性肾盂肾炎、肾结核小儿夏季热、一些外科手术后低热等证属阴虚内热者。
4.使用注意:本方中青蒿不耐高温,可用沸药汁泡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