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家旧事:合肥四姊妹

 一点进步 2020-09-21

张家旧事

作者: 辛禾

张家旧事:合肥四姊妹

张家离我们越来越远了,现在真正熟知张家的趣闻也越来越少了,前几年读了本《合肥四姊妹》说张家的事,仿佛就在昨天。但这本书仅写了张家四姊妹在合肥的事,对张家真正的故乡张老圩却着墨不多,小的时候也听老人讲到张家的来龙去脉,也聊到张家几位大小姐的轶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家旧事也渐渐淡了。

张家离我家住的不远,张家其实是在太平天国攻打南京时开始发迹,曾国藩攻打安庆至苏州的陈玉成,与英王陈玉成在苏州僵持久攻不下,当时安徽与江苏都隶属江南总督,遂命他的学生李鸿章率团练淮军驰援,后李率淮军张树声、刘铭传等淮军兄弟攻打苏州得手,名声大振。张老圩在合肥也是个知名的地方,但远不及刘铭传之刘老圩(刘曾是台湾首任巡抚)。小时候大姨妈带我们去舅舅家,每次都从这张老圩穿过,这个老圩子有近一个多世纪了,门前有二棵参天的大法国梧桐是张老圩的象征,其中一棵曾经历战火小了许多,即使最小的那棵我们几个小孩子也合抱不过来。

张家旧事:合肥四姊妹

张老圩位于庐州(今合肥)的西南肥西县境内,在大别山余脉周公山的山坳里,其远处是李陵山,现在隶属紫篷山风景区,张老圩是曾任两广总督、最高升至直隶总督张树声的故乡,后因清政府与法国之中法战争失利后,张树声被革职告老还乡,之后修这张老圩子,另一种说法依据《清史》记载张树声客死广州番禺,后清廷扶棺运抵张老圩入葬于此,葬于张老圩小学山坡向阳处,那时张家子女都去了苏州,后去了上海、国外。解放后“除四旧“,当地官员曾掘张家老坟,做了暴尸于荒野等不义之举,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时,张家人曾回张老圩避难,后因与族人不和之后未再回来。改革开放后张家曾来这里寻根过一次,当时我舅舅当张老圩村书记曾接待过他们。张老圩三面环山,西面有泄洪的闸门,整个圩子由堰围环绕,圩子大门朝西,曾为聚星中学所在地(曾改为张老圩中学),圩子由三个小岛组成,一进大门是生活区,粉墙黛瓦,大多是二层复式小洋楼,靠近小河一幢曾是张家小姐的绣楼,圩子亭院内主要是柏树、冬青、玉兰、桂花树等不易落叶的灌木,靠河岸也种了一些水竹,三个小岛由石桥连结,朝东是二层白墙红瓦的小洋楼,有欧氏风味,据说是大小姐们居住,小姐绣楼的壕沟与外面有一个大木桥连接,从圩子出去必走这桥,这桥是松木木头做的桥墩,据说桐油油过,黑黑的,支撑起木桥,小的时候这木桥已经破旧,但仍可以过行人,只是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小时候穿过这桥大人们都提醒我们小心(后来是危桥拆除)。

《合肥四姊妹》提到张家主要居住合肥,其张家祠堂在合肥三孝口新华书店的位置,后经变迁早已不复存在,倒是李鸿章的祠堂还在,论影响力张家官衔仅次李,比刘铭传高许多,但现在了解晚清那段历史,很少提张树声。

《合肥四姊妹》是民国才女,不逊于宋氏三姊妹,这也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我最值得骄傲的地方,这四个姊妹原籍应是张老圩,也许她们出生、长大在合肥,我家当地曾有一刘姓保姆一直侍候张家四姊妹,小时候也听老人提起,张家四姊妹也有迥然不同的人生,大姐元和任性,在苏州找个唱昆曲的戏子,很早守寡,后去了台湾,二姐允和嫁给汉语拼音发明者,文字学家周有声,三姐充和是书法家,后嫁给汉学家的美国人去了美国,去年刚去世,是张家最后一枝玫魂,小妹兆和嫁给《边城》作者、著名文学家沈从文先生。

张家旧事:合肥四姊妹

写到这里也该搁笔了,张家四姊妹都已走了,前几年回乡特地去看看这个张家最后的记忆,很可惜当地没能修缮和保护好,张老圩子与我记忆中已面目全非,只剩下破垣残壁,那个围堰早已干涸了,那两棵百年的梧桐树孤独地高耸着,只有这西坠残阳铭记这岁月的过往与滄桑,那条小河仍在不息地流淌、流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