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后的摹画官

 昵称71627124 2020-09-21
 引 言 

摹画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精髓,常保立希望有更多热爱艺术的年轻人了解并加入摹画队伍中来,把摹画事业传承下去。

“在世界范围内,有摹画专业队伍的只有北京故宫博物院。而我们几个是最后一拨儿摹画师,摹画事业已没有后续之人。”谈到摹画事业的未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摹画的传承人常保立充满了忧虑。这个抚摸过无数一级文物的摹画家,在故宫西北角的摹画工作室待了整整35年,并执掌摹画室十年,与故宫、与摹画结下了不解之缘。

故宫的“摹画状元”

1952年,常保立出生于北京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上小学三年级时,美术老师看他画画不错,有感觉,就开始用心培养,并保送他到北京市少年宫学习金石书法,师从著名书法家刘博琴先生。

1969年,常保立到黑龙江插队,工作之余仍坚持画画。东北冬天气温有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冻得常保立的手都化了脓。

两年后,常保立借母亲重病回了北京。由于关系还在东北,常保立没有北京户口,没有粮票,更没有工作。而画画上瘾的他始终没有停下画笔,他节衣缩食省下买菜的钱买宣纸和颜料,一有空就跑到荣宝斋、故宫看字画。为了省钱,他一天只吃一顿饭,长期营养不良导致低血糖,1.72米的个子只有94斤。

与此同时,常保立开始遍访张伯驹、潘素、潘絜兹等书画名家,“国画名家我基本都曾登门请教,断断续续学画,主要还是自学。”

1978年,在1000多名考生中,常保立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故宫博物院摹画室,开始了他的摹画生涯。

古人不讲“真假”,只讲 “真伪”

由于成绩优异,常保立一进故宫就开始接触一级文物,这是别人也许一辈子都不敢想的事情。

“我们摹写的都是年代久远、有破损、有文物价值的知名画作,简单地说就是留个‘备份’以传世人。”常保立说,古代摹画多为皇家内府的副本行为,也是一种有效的课徒方式,顾恺之、吴道子、李唐、马远、黄公望以至后来的齐白石、张大千,无一不是靠摹画起家的大画家。我们今天看到的王羲之的《兰亭序》、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经典名篇,也都是以摹本形式传承下来的。

然而,摹画师的工作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风光,用常保立的话说就是:“非常枯燥!”常保立说,摹写一幅画少则几年,多则十几年,“冯忠莲先生摹写的《清明上河图》整整用了22年半,即使除去‘文革’十年,也要12年半。”而常保立摹写时间最长的一幅画是明郭诩的《南极寿星图》,前后花了六年时间。在他看来,摹画并不是简单地复制、模仿,它要求摹画师有视觉、听觉等综合的敏感,“古画是模糊的。我们必须立体地进入,把模糊的弄清楚,最后还要还原成模糊,摹画难就难在这里。”常保立说,古人不讲“真假”,只讲“真伪”。在他们眼里只有高下之分,没有真假之辨,宋人摹本就达到了传世的“下真迹一等”标准。在古人眼里,“真品”一定是最高水平的,像冯承素所摹写的《兰亭序》虽不是王羲之的真迹,但其水准达到了“神品上上级”。

正是基于对“真品”的不懈追求,常保立系统地掌握了唐宋以来南北两派的传承脉络。30多年里,他摹写了唐卢愣迦《六尊者像》、宋赵佶《天水摹张萱虢国夫人遊春图》、元赵孟頫《人骑图》、明仇英《摹肖照中兴瑞应图》等众多国家一级文物;承担了唐人《游骑图》、元任仁发《张果见明皇》两幅国宝级古画的“开脸”高端摹写工作。

30多年来,常保立已经养成习惯,甚至成了强迫症:每天最后一个锁门,即使门锁好了也要挨个检查一遍。2015年9月,《清明上河图》在北京故宫展出,10万人排长队参观,每人只能看两分钟。而常保立对它却熟悉度得不能再熟悉:“许多国家一级文物都留下了我的手印。”

除了摹写国宝真迹,常保立还将摹画的精髓应用于创作中。他擅长古典风格水墨画且尤以古战马为最。他擅画猫,有“猫王”之美誉。1979年,年仅27岁的常保立首次在香港举办个人画展,成为“文革”后中国画家在境外举办个人画展的第一人。1998年“汪辜会谈”,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先生首次来祖国大陆商谈两岸统一大业,文化部特请常保立为辜先生作画。

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

“你看到的是枝繁叶茂的大树,而我看到的是树根扎得有多深。摹写古画就像看树一样要有纵深感、空间感,要从平的画面中看出古人的状态,看到它对今天的启迪……”在两个多小时的交流中,我感觉眼前的这位老者不像摹画师,而更像一位哲人。

在古画中,常保立看到的不仅仅是绘画的技术、水平和画法,更多的是画里隐藏的古代典章制度、纺织状态、农耕情况、医药、园林、瓷器……“人常说‘读万卷书’,但光读书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行万里路’,要从生活中学会立体思维!”正是基于这种理念,常保立把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融入摹画中:看母亲做衣服,他明白了怎样摹写古代服饰;跟大伯学泥瓦匠,他把抹泥的原理运用在壁画的上色、防潮上……

“大道相通”。这些生活感悟与摹画的融合,使常保立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摹画的传承人,更是惟一掌握南北两派古法绘画的传承人。然而,随着电脑喷绘的技术普及,摹画这一古老的国粹濒临失传。故宫摹画工作室虽然还在,但人工摹写工作早已式微。“电脑喷绘复制得相当准确,但总感觉差了一点,没有了手动摹本画的亲切。”在常保立看来,手动笔画中带着后人数典传承的感情,充满了弹性的活力。

“摹画这种高技能、稀缺特种行业全世界就剩下最后几个人了。摹画艺术一旦失传,是可悲也是可惜的。”谈到摹画事业的未来,常保立不无忧虑,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把这一古老濒临失传的国粹传承下去。为此,他应邀到艺术类高校和国家图书馆、新浪网等文化媒体机构演讲,整理既往历史资料,并采取古人课徒的方法,义务教高校学生古人绘画之法。

摹画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精髓,常保立希望有更多热爱艺术的年轻人了解并加入摹画队伍中来。而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临摹古画。但他希望通过自己几十年的工作与创作经历,把这些知识传授给更多热爱中国绘画的人,把摹画事业传承下去。

关于我们』

《中国报道》杂志官方微信

新鲜 丰富 深度

微信号:china_report

官网:www.chinareports.org.cn

编辑:李浩君(实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