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篇1石湾陶艺融会古今 继往开来

 盆艺盆易 2020-09-21

长按二维码可识别登录网站

川岛一朵云编辑推荐:前言,衷心感谢柯南和十三哥穿线搭桥,促成黄志伟大师授权本网编发有关黄大师的作品和文献的网上编发。再次衷心感谢黄大师对本网的信任,并致无限的敬意!

盆景艺术和桩材市场交易并行,在盆艺盆易网你做得到,免费注册中国盆艺盆易网成为会员,你拥有了整个团队的人脉!完全公益性的网站平台让您可以在这里免费交易和获取盆景资讯!

弘扬推广岭南精粹石湾陶艺,本网已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黄志伟大师授权编发有关其作品和文献的网上编发。(大师的作品将会陆续刊登,敬请盆友们期待)


附黄志伟大师简介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2010年)

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2001年)

高级工艺美术师(2003年)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美术陶瓷分会副会长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

中国陶瓷大师联盟副秘书长

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工艺美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广东省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

广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广东省岭南民间工艺研究院研究员

广东陶瓷协会常务理事

广东陶瓷协会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佛山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会长、秘书长

佛山市禅城政协艺术文化院副院长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兼职教授

石湾陶艺学会副会长

佛山市禅城区政协常委

2007年被授予“共和国杰出艺术家” 称号

被评为“2010年:中国陶艺最受关注的十位人物”

       1966年生,广东东莞人,1983年起于佛山石湾从事陶艺和研究工作,1991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雕塑专业并回到石湾美术陶瓷厂创作室工作,曾任创作室副主任,2004年创立石湾公仔黄陶艺坊黄志伟艺术工作室至今。

       在30多年的艺术探索中,勤耕博取,善于把石湾传统陶器艺术与中国传统美学、中外现代雕塑理论有机揉合,使其作品特色造型豪放,神韵生动,表现出超凡脱俗、清隽高雅的情致。

      黄志伟在创作中更能博取古今,在结合其他技艺的同时,不倦探索创新,大胆吸取中国画线描“十八法”与汉代、现代的块面结构神髓交融,拓新出陶塑新法——“线塑” (国家发明专利号:201210227734.4),,突破普通雕塑的固有程式,灵活自如发挥陶泥线条特有形态风韵,以泥条的“线”来塑“面”“形”“神”,工意结合、新颖别致,使作品主题神韵突出。受到鉴藏家高度评价和购藏,开辟了现代石湾陶塑表现技法的新天地。黄志伟的老师---中国雕塑界泰斗潘鹤先生对此评价:“继传统、开前卫”!

     作品曾多次在国内、港澳台地区、新加坡、马来西亚和美国等 海内外展览及被发表,《悠闲老子》、《超脱》、《黄飞鸿组塑》等十多件次作品分别获得了16次国家级评比金奖,有些还被评为国家珍品,并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美国路易斯安纳州州立大学艺术博物馆等国内外多家博物馆收藏。他本人并多次被邀请参加国际性的陶艺学术交流、研讨和作品创作表演,学术论文《石湾陶艺与传统美学》、《陶塑新法—“线塑”初探》等被发表于国家级的《雕塑》、《陶瓷信息报》等报刊上,还出版了《继传统开前卫----黄志伟陶塑作品集》(广东人民出版社)、《黄志伟赴京展绝活》(中国文艺出版社)、《黄志伟陶瓷雕塑作品选》(东莞市政协编)、深受好评,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业绩被载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等多种专业典藉上。

      并被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以《传承传统 演绎陶塑新传奇》作专题报道。

融会古今 继往开来

-黄志伟-

<一>石湾陶艺与传统美学

石湾制陶源远流长,据考证,在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已拉开了制陶的序幕,其艺术陶器经唐宋的发展,至明清出现隆盛时期,形成了自己的风貌特色。
石湾传统陶艺植根于民间,有着浓厚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底蕴,它比邻南方大都市繁荣的通商口岸广州,接触全国各地的陶瓷产品和接收着各地的陶艺信息,也不断吸收全国著名陶瓷产区的优秀成份结合自己进行创造性的运用,因此,它熔铸着中国古代美学的艺术精神,具有中国文化艺术传统的美学特征。

   孤品《杜康》

天人统一观与心物统一观
这个反映着中国艺术自然论的观点在石湾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历代民间艺人把握从民间中来,到民间中去的创作手法,创作出生活味浓郁的作品,例如大量的“渔樵耕读”、“诗洒琴棋”等古典题材作品,大量的工农兵和领袖等现实题材作品,体现着感悟生活,响应自然,而与自然之道息息相通;即使是神仙道佛题材也“假物托心”,将“心”、“物”统一关系引向深化,使人引起联想,产生启迪;有些作品直接表现天人统一的源初,例如《易经》的太极图,多种造型的双鱼插、龙凤缸等题材作品,便反映太极图的特点,相互依存,契合,流转不息,而天人混化为一。

孤品《脱俗》

神形统一观

石湾陶艺作品——人物或动物,其着力点主要不在描绘对象形体比例的准确无误,而在其神情、性格的塑造,把神与形统一起来,获得作品传神的妙处。这正是中国表现性艺术美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如何做到神形统一,使作品具有传神的效果?这个命题以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的画论为里程碑,曾展开了充分的探讨,他当时就提出了“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的论述。西方美学家黑格尔也说“眼睛是灵魂的窗子。”石湾陶艺,也特别重视这个命题,在陶塑作品中,人物或动物的眼睛就有“搓眼点睛”法,一是以手搓初眼珠,二是眼釉点睛,烧成陶瓷后,不但眼睛玲珑剔透,而且熠熠生辉,炯炯有神。


孤品《傲气》

顾恺之又说:“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趣失矣”,并说“一象之明昧,不若悟对之通神也。”他认为斤斤计较外形的精细,非但不可能表现出人物的精神,且又失“传神之趣”。石湾陶艺就不去单纯追求形似而忽略神似,在陶艺创作中,艺人们采取了很多内外相契,神形合一的技艺措施。例如刘传大师在《论传神》中就提出用“典型、突出、概括、集中”的手法来处理作品情节造型,又指出了“艺术上能否运用好夸张手法,是作为能否达到传神的关键。”使“传神写照”的理论更丰富和发展,这实际是把审美主体内心世界洞察性的感悟活动与对象客体内心世界息息相通,神交默会。
石湾陶艺,其作品与表现对象,不是复制,不是翻版,而是成就了一种精神性的熔铸,升华和超越,成为神形统一的新质态。


<二>“线塑”---石湾陶塑新技法

石湾事陶,历史悠久,石湾的陶塑工艺大师们在过去和现在都曾为石湾陶艺创造过辉煌,在21世纪的今天,如何把辉煌推向未来,是我们这代人肩负的职责,需要我们不断在艺术创作实践中探索、拓新。
陶塑创作和一切造型艺术一样,都希望运用丰富的表现技艺以及精神理念以表达鲜明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意向。中国的文化艺术历史悠久,给我们留下宝贵的优秀传统。如何对传统进行研究、消化、吸取、运用和创新,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孤品《老子》


中国画以运用线条描画来表现人物或物象,其绝妙堪称世界之最,其线条被总结成“十八描”,以线的组合表现形体的块面和体积,以线条来表现形象的特点个性。中国画还有写意泼墨的画法,突出表现神似,两者又往往交错运用,出现于同一作品中,使之丰富而深刻动人。艺术同源而互补,我们应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诸人以为善”而有所创新。20世纪80年代,笔者尝试运用这种拓新理念进行陶塑创作,创制了几款《渔韵》作品,受到了新加坡及台湾鉴藏家的喜爱和购藏。作品《对月思怀》,1992年获广东省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展优秀作品奖,以后所创作的《同乐》、《济公》等此类手法的原作品60多款,受社会欢迎,均被海内外人士购藏。这种陶塑手法的特点是以泥条作为线条粘捺于坯体的块面结构之中,线面结合工意交融,以表现作品的主题神韵。2002年中国佛山国际现代陶艺研讨会陶艺创作交流中,笔者又用线面塑法(或简称之为“线塑”)创作了《独钓寒江雪》,描塑的是一位老翁在寒冷的雪天独个儿伏在江边石头上钓鱼的情景。作品以大块面写意把整个大构图塑出,表现了寒天雪、老渔翁、江边石头等的特定情景,吸取了汉代和现代雕塑处理块面的手法,把人和石头的塑造统一于一个整体的团块结构之中,追求凝重的风雪不动安如山的寓意。下一步就是制作粘捺于作品坯体上一条条兼工带意的泥条,这些泥条以手搓捏陶泥而成,其长短、粗细、圆润规整度和曲直形状,按作品的需求而定,泥条粘捺到坯体后,以工具进行较少的修整,尽量保持泥条的手工韵味和泥性的柔软韵律感。泥条可以用于人物衣纹的表现,也可以用于人物面相和肌肤的塑造。粘捺于坯体用于表现衣纹的泥条可以是单独一条也可以是多条平行排列或是弯曲转折组合,以表现衣纹的走向、聚散和起伏意态,呈现如中国画多种线条的特有形态,加强作品的装饰性和作品的动静效果。粘捺于人物头部和身体肌肤用以塑造人物形象的泥条,对比衣纹的泥条来则较为幼细短小一些,它可以使须眉、眼、鼻子、筋络和皱纹等典型强化,加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孤品《东坡爱琴》


鉴于《独钓寒江雪》作品主题的需要,表现老渔翁衣纹的泥条(泥线),圆润规整而带苍劲,其布局在弯曲重迭组合中也有平行排列的流畅感,借物喻情,涵意在风雪交加中老渔翁依然钓趣盎然。面部形象则以较为细腻的泥条(泥线)雕塑,表现柔长的须髯和眉毛,结合脸部结构和特定表情进行深入刻画,把眼睑的弧线,眼尾的皱褶和略翘的唇角的微妙变化塑出,突出老渔翁饱经沧桑、深邃而乐观的情感。以短细弯曲巧妙转折的泥条表现手的筋络和肌肤结构,勾出其清瘦而富力度的手。泥条有着特有的手工泥性韵味,具有玲珑浮凸的强烈的艺术效果,更加强了人物形象的艺术神韵。



孤品《酒肉济公》

在釉色方面,作品的大石头施以如国画泼墨大写意的浓淡石墨,竹笠蓑衣涂上深暗的酱黄釉,把不上釉的人物形象和泥条衣纹衬托得尤为鲜明突出。作品受到社会肯定,认为这种塑造方法丰富和发展了石湾公仔的表现技艺,具有创新的意义。在陶艺创作交流中,笔者运用同样的“线塑”方法创作的另一件陶塑作品《包容》,也得到现代陶艺家,曾策划石湾国际陶艺研讨会的李见深先生赞许,认为作品既具有传统风味,也体现现代审美意识。《包容》(原作),与另一件线塑作品《好心情》(原作),每件以近三万元(2003年)的高价被售出,购买该两件作品的收藏家说“人物的塑造手法与众不同”。《活佛济公》(原作)、《超脱》(原作)被经销商以15万元、9万元标价出售。其中《超脱》(原作)2009年在中国工艺美术界最髙奖项-----“百花奖”评比中,荣获金奖.。


孤品《桃园结义》

吸取国画的优秀技艺,进行融会而拓新出来的“线塑”表现手法,在创作运用时,还必须积极地向生活探求汲取,把生活素材进行选择和提升,典型升华,融注精神理念,创作成为艺术作品。笔者小时候便喜欢听小鸟歌唱,同小鸟嬉耍,因此现在很想塑造一个反映人鸟之间关系的题材。如何表现人鸟之间的深切关系?经过筛选,以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关于人鸟共语的传说为蓝本,结合日常生活“心曲待有人和唱,枝头小鸟亦知音”的蕴意进行构思。作品的构图、布局要有新意,我把人和鸟统一于同一古树干上,树旁的人和树干的鸟,设计在一个水平面上“对话”,把常规的竖式构图夸张为横面布局,力求不落俗套,使人耳目一新。同时着重刻划人物的面部表情和小鸟的神态,使作品中两“主角”阿睹传神,情态动人;而衣服线条、树干、石头等则以洗练的泥条——线塑“速写”为之。整个作品采取工意结合,淡妆素裹和黑白对比手法塑造和装饰。使作品苍朴古雅,意趣浓郁而韵味深厚。作品被广东省工艺美术展览评为优秀作品,并入选1989年北京“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览”。


孤品《共鸣》

1997年笔者以道家始祖老子为题材,创作陶塑《悠闲老子》,打破了老子题材多为神像式的站立或骑于牛背上的一贯惯用造型程序,从生活中探取造型,把小时候在家乡农村中极常见的镜头进行提炼升华:牧牛人,让牛吃得饱饱的,牛于是在地上卧下来将青草反嚼慢慢进行消化,这时也觉有倦意的牧牛人斜靠于牛旁休息,享受一种劳累后的愉快,随意悠闲地闭目养神稍作困寐,这种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情态,正是老子悠闲自得神态的写照,经过从构图的提炼,技艺塑造和色彩酌定等典型升华处理,创作了斜倚卧牛席地而寐的《悠闲老子》,利用“线塑”反映老子忘怀自我、感悟自然,将精神世界融于天地之中的“道法自然”的思想。作品面世后受到社会行家赞扬,作品分别获得国家级金奖和省级金奖,被评为国家级艺术珍品收藏于中国工艺美术馆。


孤品《共唱》

在2002年淄博陶博会上,展示了来自全国各大陶瓷产区的名家作品,本人送展的《悠闲老子》和现场表演创作的《钓趣》,得到了山东陶艺界同行的惊叹和认同。线塑作品《超脱》被印在专题邮票集封底上,另一件线塑作品《赏梅》则是应广东省博物馆的收藏要求而创作的。

拓新手法“线塑”,突破普通雕塑的固有程序,灵活自如发挥陶泥线条特有形态风韵,以泥条的“线”来塑“面”“形”“神”,工意结合、新颖别致,使作品主题神韵突出。受到鉴藏家高度评价和购藏,中国雕塑界泰斗潘鹤先生对此评价:“继传统、开前卫”!开辟了现代石湾陶塑表现技艺的新天地。中国轻工联合会(原国家轻工部)陈士能会长也欣然作了“求美、求新、求精” “传承创新   巧夺天工”的题辞,给予鼓励。


原作《戏狮罗汉》

艺术无止境,在艺术的征途上,不断地学习交流和总结,不倦地探索、完善和提高“线塑”手法的艺术表现力,为石湾陶艺事业的发展努力做出自己的贡献。

☟☟☟    关注  盆艺盆易公众号,送福到您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