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燕详教授2016年带学生甘孜写生归来 作品欣赏

 水里画外美术馆 2020-09-21


李燕祥简历

1963年生于广州。

1981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附中。

1985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获学士学位。

2000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同等学力进修班班,获硕士学位。

现任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水彩画教学与创作。

部分作品展览与发表:

水彩画《织女》入选1986年第一届全国水彩画粉画展。

水彩画《北方十月》入选1994年广东省庆祝建国45周年美展。

水彩画《男青年肖像》、《老工人肖像》入选2006年中国水彩画教学与创作百年回顾展。

水彩画《两个女人体》、《画画的女孩》入选2006年首届中国当代学院水彩艺术展。

水彩画《求学者》入选2007年第四届广东省水彩画粉画展。

水彩画《祭礼者》入选2008全国造型艺术新人展。

水彩画《讨海者》入选2010年第五届广东省水彩画粉画展。

水彩画《沙发上的模特》入选2011年首届广东省高校水彩画学院展。

水彩画《报考的行列》入选2013年第六届广东省水彩画粉画展。

水彩画《灯下》入选2015年第七届广东省水彩画粉画展。

2010年广东增城荔湖美术馆个展《李燕祥水彩》。

2005年出版《高等美术学院教师示范作品集-李燕祥水彩》(岭南美术出版社)。


辛苦,但快乐的写生日子,总是最美丽的!

甘孜写生的花絮:

           《 我眼中的李燕祥老师》

    缘于李燕祥老师在<<向王肇民致敬:一种精神的延续>>书里的一篇“‘形是一切’还是‘以形写神’”的文章,我开始对“形与神”的关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试图寻找一种最为思司空见惯的解释来加深自己对两者之间的认识。研究生口中经常夸耀的、他们非常敬重和喜欢的“祥爷”,龙虎院长对其“纯粹画家”的定位以及朝生老师心中一直认可的优秀画家李燕祥老师引起了我一直想去拜访的强烈愿望。事实上李老师并不是各大美术展览的佼佼者,但却是一位深深赢得周围老师和同学最多赞许的优雅艺术家!上学期期末有幸在大学城旁听李老师的一节肖像课以及他在417人体课室半天的人体写生过程,让我再次对李老师生动爽快的用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看似简单的画面背后究竟承载了多少的“不简单”和“有难度”;他又是如何在保持学院造型严谨的同时,跳出传统写实风格,通过线条的流动性和气韵的完整性改变了其中可能存在的古板性,使得普通的线条写生仍然具有强烈的审美品格?带着对李老师画面和文章的进一步探求和了解,我和彬姨在2015年11月22日下午三点登门拜访了一直希望与其深入交流的李燕祥老师。

    李老师的画室所传达出来的气息跟他的个人品质,他的绘画风格是融为一体的。“简单、朴实”是我此次参观李老师画室的第一印象。很佩服彬姨对李老师“优雅”性格的准确描述,让我在不知不觉中也同样的感受到了他待人真诚,谈吐文雅的人格魅力。他的话语不多,但却一针见血。他对艺术的见地融入了他长期以来对画面极简主义的深思熟虑。李老师说:“当面对一幅你想要急于表达的画面时,平时耳熟能详的技巧在处理不合题材的表达时仍会带来很多困难和问题。‘单一’技法的不可调控性让画面有了更整体关系的同时,也局部地限制了所要表达题材的多样性。”看到李老师同样的一张画所经历的六七张失败的尝试,可以想象得到他所描述的与朝生老师的对话:“我的画越来越像水粉了!”李老师说:“画越到最后越有难度,王肇民老先生的画好就好在最后几笔的‘稳’、‘准’、‘狠’。比如,画语拾零中谈到:画一切人物的主要部分,都要花的时间少,画的次数少,深思熟虑,聚精会神,在极短的时间内,一挥而就,这样才可以达到栩栩如生、举重就轻的效果。至于画次要部分,比如背景,也不能马虎,偶一不慎,也可以造成画面上的缺点。所谓不踬于山,而踬于垤。所以一笔一划,一入画面,均须用心,没有一点可以随便的地方。一蹴而就的过程是要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失败才会有最终一步到位的结果,所以我用粉,仅是一种将错就错的补偿,为保持画面的完整性,有时不得不牺牲画面局部的过多刻画。”

    关于“以形写神”,李老师说:“要的是形的神气。形又包含很多内容,比如说一个人的身份,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亲情,贵族等等……王肇民老先生强调“形是一切”,人当物画,物当人画,所以他的肖像画不同于那些追求某种刻画“深度”的“以形写神”,他没有去传达对象的某种内在属性,或者说不注重某种意义上的“神”。他的“神”不在对象而全然是自我“品质”理想的投射,如观竹而见“节”,望兰而得“清”,竹兰只是借以反射自我“节”“清”之“神”的镜子罢了。所以他“人当物画,物当人画”,忽略对象一些诸如身份职业以及一时的表情神态心理活动之类层面的“神”,使之“净化”为单纯的“静物”,同时把“性格”“品质”注入其中而使之“升华”,最终完成的“心物”写照实际上已是一幅“自画”。因此他画的是谁无关紧要,“借题发挥”而已,他喜欢画平凡的普通人无非因为这些对象更适于“人当物画”。假如用这种方法画那些“背景”较多的名人,怕是不无“形似而神不似”的危险的。而他所注重的“品质”“格调”如果可以说是其中要发挥传达的“神”的话,则说先生其实也是一种“以形写神”并不错吧!但另一方面,如果画家在作画时只有全神贯注于对象具体的“形”,自我的“神”才能自然而然注入其中,如同忘怀自我才能充分流露自我一样,则画画时又绝对应该“形是一切”。这样是否可以说“以形写神”的“战略”恰恰要由“形是一切”的“战术”来实现,而“形是一切”好像又恰恰是他的“写生型”创作特点的反映呢?所以王肇民老先生所说的“形是一切”与顾恺之所说的“以形写神”孰是孰非其实并不那么重要了,就像贡布里希说那些借以立足的观念往往“只有一半的真理”,跟不同的硬颗粒都可以做珍珠的核心一样,画画的“这个人”才最重要。王先生“这个人”“自画”的身价早已为世所公认,其独特的“形神”方式方法也早已成为并将继续是后学研究学习借鉴的对象。”

    感谢这次与李老师的学习交流,感谢李老师对他自己作品不足之处的一一点评,更感谢李老师如此真诚的阐述让我对其文章有了深入的体会和了解。(事实上在与李老师面谈之前,我对他写王肇民老先生的文章的理解与作者本意是相反的)。记得全国水彩人体邀请展上,在与朝生老师共同观看王肇民老先生的两张人体写生时,我提出了对其画面种种不理解的困惑,朝生老师说:“有时候看不懂,看不清并不是一件坏事,它会促使你在今后不断地学习中去研究、去探求、去发现!”正如赵无极所说的:“绘画不是画的问题,是观察方法的问题。不要用别人的眼睛去看,不要用自己以前的眼睛去看,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带着这样、那样的疑问再去观看大师的作品,我想此时此刻的我是最幸福的,因为不懂,所以探求;因为懂得,所以让自己变得更好!

                                                                                                   云霄写于宝安宿舍

                                                                                                  2015年11月23日晚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