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达数月的自我愈合过程

 昵称535749 2020-09-21
发布时间:2020-09-14 

文章封面
作者:born(阿信) 
来源:豆瓣
文章原链接:https://www.douban.com/note/777615539/

来自我的个人分享,在我没有接触到心理学之前,我一个不太自信、自卑、内心经常冲突、不爱自我表现的这样一个男生。真正的将我带入内心祥和之路的是找到了由内而外的驱动力。

Part 1 

“关于我性格中的不爱展现自我”

在我小的时候,应该是在十周岁以前。那年夏季的一天洗完澡后,我跟妈妈说我要穿红色的前面有小狗图案的衣服,妈妈用略带取笑的方式回答了我,由于是地区方言译为普通话大意是:“你还这么小,就想要自己穿什么,真臭美”。

我妈的这种沟通方式不仅出现在这里。还出现在了,当她看见我洗完澡后在吹头发的时候,如果被妈妈看见也会用略带取笑的方式说上一句大意是“真臭美”。这种沟通方式在长大成人后的,现在的我看来,影响到了我很多,母亲看似一句无心的话,却强化了我当时的行为(为了不再收到这样的评价),用我学到我的一些理论,可以解释在当时很多不可思议的一些举动。

我开始逐渐在自己穿衣服上不发表想法,只有在家里没人的时候我才开始用吹风机吹我湿哒哒的头发,另外当我正在吹头发,如果爸妈从外面开门回到家,我会立马将还没有吹干头发的吹风机电源拔掉,在他们的眼皮底下装作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将吹风机放回原处,奇怪的是我看见我爸回家也会这样做,虽然我爸从没有没有因为这些事情说过我半句。

这些行为开始泛化覆盖到更多的事情上,在当时应该是在小学5、6年级,那时候很流行家庭VCD。电视机旁边还会立两个长条的音响,我带着几个小学同学来到了我家,其它都不干就只唱歌,插好有线话筒开始唱卡拉OK,唱着唱着听到楼道里有人正在上楼的脚步声(那时候我是可以分辨出哪个是我爸的脚步声),我开始急忙收掉话筒,想要将一切复原。

我开始不爱展现自己,在课堂上就算我完成老师布置在黑板上的数学作业,并且全对,当老师问起有没有人全做对,我很想举手,但是我不敢举手,当时的我解释不了为什么,但是那种内心的冲突我现在还能隐隐约约感受得到。

Part 2 

“关于我性格中的自卑”

我有一个年长我5岁的哥哥,小学我们是在同一所学校,我刚上中学时,我哥已经上了高中,在那时候的物质条件下,弟弟只有穿哥哥剩下衣服的份,在那时候这也没什么特别,因为身边总能找出几个像我这样的倒霉蛋,这些其实都不太重要,最让我受不了的是,我哥当时上的中学是县八中,我上的中学是镇一中,你能想象得到我当时穿着县八中的校服,然后去镇一中上学的心情吗?真是让人感觉糟糕透顶。我开始不去用眼神接触别人的目光,好避免两人眼神交汇时,别人的目光可以不停留在,我这胸前写着其他学校名称的校服身上。

那段时期我常低着头走路,如果我不是陪我妈逛街,我妈说我怎么老是低着头走路,我自己都没意识到,但是这句话并没有改变我当时的那种潜意识,当时的我也没有这种觉悟感,这种自卑感贯穿了我至少在学生时代的很长一段时间。

Part 3 

“关于心理问题引发的生理现象”

我的家庭环境是一个几乎没有沟通的家庭环境,如果当时有人适当的引导,我想我当时应该能处理好那时的问题。

在我上高中时期,因为一件小事,恰巧这件小事成为了我跟家庭之间早已相互埋下怨气爆发的导火索,我跟我爸理论,我爸对我大声吼斥,我回了一句,他给我就是一耳光,打在我右脸上,我耳朵当时就嗡嗡作响。这对当时快要成年的我来说,是一件不小的事件! 这件事带给我最直接的后果是,给我制造了可怕的条件反射,只要有人在争吵时音调很高(就算我是无意参与其中的旁观者),我右耳就会时不时的发出嗡嗡声(这种行为一直伴随了我长达数年之久)。

并且我将这次事件当成了一个符号象征,每当我遇到想要跟对方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我的潜意识其实都很恐惧。现实中的我要么胆怯,要么有种异常想冲破无形当中的这股障碍的想法表露,我会莫名的突然的不恰时宜的提高一个分贝,现在分析看来,我潜意识胆怯的是害怕表达过后会遭到的惩罚,我想冲破的障碍,是发生这件事的当时,我想立马对我爸反问的一句话:“我不就这么问了一句吗?我又没错!”。

参加工作以后,除了就业专业知识以外,我几乎是一张白纸,那时候在家规模不大的公司上班,遇到问题我也不清楚该怎么沟通,在我脑海里面当时想的是,会被对方认为能力不够,在现在看来其实是正常的需求沟通行为,但是我当时无法区分,我就在那里埋头苦干,我使我感觉到压力很大,一方面担心自己做的跟当时的沟通不对,一方面又在当时自己做出选择的情境下感觉压力很大,那段时间有失眠,也感觉焦虑,我带着这种工作模式,初熬了几年职场后,令我一度成为思想的工具。在这种自己制造的压力下,内心经常冲突,血压开始正常往上偏高。当我的焦虑感异常强烈的时候,耳后会开始隆起小包,这些生理不适感。

Part 4 

“我如何将生活中的事件串联起来?”

虽然我可以将这些事情对我的影响串联起来,并对我产生了非常大的帮助,让我释然。但并没有立马解决我的问题,我还是得提醒自己,遇到这样的问题,不能按之前的思维惯性来处理问题,重新组织对应激源的认知,评估应激源给我生活带来的实际影响。并不断鼓励自己。 

在此之前我如同行尸走肉般,我的眼神里面看不到生机,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我也并未觉察出自己出现了问题,是阅读带我走出了这一段心理阴霾期,从别人的故事里找到了共鸣,看到了别人的坚强, 也看到了任何人都会有他自己所面临的问题。这些故事曾给我带来温暖或鼓励,李娜《我的AB面正在交火》、姚明《我的世界,我的梦》,阳代慧《大学之上,还有人生》。

说起来也是机缘巧合(那种感觉现在回想起来就像似被命运冥冥中早已安排)无意间看到了一本《心理学与生活》的书,并尝试开始阅读。

起初我为了能让自己将内容看进去(对我这种小白其实比较难理解),朗读上面的内容,当发现心理学分为几个大的理论流派时,还是挺颠覆我对心理学最开始浅显的认知,我最初认为心理学就是一剂心理安慰剂,就是劝慰受到过伤害的人,并且将本身就是消极的事情劝人们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待,总的一个词概括就是给人以“安慰”,现在看来是我当时的理解太过浅显。

然后我开始使用冥想,最开始我只是用来回想我今天一天都干了什么,后来我开始留意我一天当中的某些时刻内心存在冲突,是因为什么导致的,就这样一步一步(其实是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我开始探究更为深层次的心理动因。开始用自学到的某些理论,以自己的理解,对自己开始剖析。于是有了文章开头,我写下的关于自己的,成长环境中的一些经历对自我的影响。

如醍醐灌顶般令我醒悟。

作者简介:born(阿信) ,本文首发于豆瓣,文章链接为:https://www.douban.com/note/777615539/。
排版:小明 小鲸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