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爱过的人才会独立啊~

 郑立寒 2021-12-12

朱正萍老师跟我很多经历相似,我们都有弟弟。也都有自己能量不足,然后反哺家庭的经历。

我现在的感觉是,精神贫瘠的人无法给出健康的爱。他们给出的都是压迫。“我为了你付出了这么多,为什么你还不领情?”

在之前的文章里说过,我妈是典型的“低自我价值感”的人,她会通过付出来证明自己的价值。那些付出并不出于心甘情愿,付出都带有期待,一旦期待落空,就会失望,然后抱怨。

有一段时间,我特别痛苦。感觉自己的原生家庭糟糕透了,大概就是我爸妈做生意失败,然后又掏空所有的钱袋给我弟弟买房。

他们没有钱的时候,会找我要。

那时我的工资并不高,生活特别拮据,加上性格因素,经常忧愁,这样的日子什么是个头啊。我一个人的工资,怎么养活一家人?

后来我才意识到,我过度承担了父母的责任。

我花了钱,只不过是想要得到我爸妈的认同。“你看,我多么努力,我多么优秀。”其实,心里装满了委屈、责怪和怨恨。“为什么我做了这么多,却什么都没有,我爸妈还是更偏心于我弟弟?

他们有麻烦的事情时,第一个想到的是我;然而当有好处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是我弟弟。曾经听过一句话,“孝顺的孩子都是不被父母偏爱的。

我付出越多,越感觉痛苦,抱怨也增多。后来我才发现,我抱怨是因为我付出太多了。每个人内心都有个情感账户,当存入的太少,不断地透支,情感账户早就亏空了。想要打破平衡,减轻痛苦,只有减少付出。

上一篇采访:我爱你,同时也恨你

郑立寒:

您是怎么走上心理咨询师这条路了呢?

心理咨询师朱正萍:

当你说采访我的时候,确实,我心里有点忐忑,因为我是关注你的公众号,知道你采访过一些人,所以在这方面,你比较有经验。我也会揣摩你可能会问我哪些问题,没有揣摩多久,然后我就回到了自己的内心,我既然愿意答应你,那我自己其实想要看到什么呢?

关于你的第一个问题,我是怎么走上心理咨询之路?我也在问我自己这个问题。我发现自我成长的起点并不是来源于原生家庭。那是后来慢慢梳理出来的,就像剥洋葱一样,剥出来的一个礼物。

那时候我女儿上幼儿园中班,刚好我的工作也有调整,稍微放松一些,业余时间看了一些育儿书。然而,越看越焦虑。小时候孩子缺少父母的陪伴,我觉得会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大概就觉得,孩子只有一个童年,错过了会有很多遗憾。

当时我公公婆婆,他们帮我一起带孩子,然后我发现在育儿方面,我做不了主。那时我在思考该怎么带孩子,我们家也跟大多数传统家庭一样,我去上班,孩子交给老人带。

可能刚开始我只是觉得,我要在上海立足,我要有工作,我要有房,我要有孩子……等到这些都满足了,我仍然感觉自己怎么都开心不起来。然后我发现,不管外在拥有多少物质,感觉都没什么意思。

郑立寒:

这个是抑郁的倾向吧?

心理咨询师朱正萍:

对,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肯定是有抑郁的状态。那个时候也没有去医院看,只感受到精神上真的没有什么光,好像没有什么动力。打个比喻,就像是手机没电了,不知道自己要往哪个地方走。所以,借着陪伴孩子的机会,然后我开始去寻找自我。

我并不是刚开始就确定了目标,要学心理学。我觉得,很多东西可能真的不是通过我们大脑去判断,确实是跟着内心的感受一步步往前走。

在陪伴女儿的过程中,我回归自己的原生家庭,发现我自己的童年,没有特别多的喜悦,也没有特别多的悲伤。好像只是活着而已。但在陪伴女儿的过程中,我真实地感受到了,什么是喜悦。

在自我探索之路上打开了一个口子,后来经过几年,我遇到了心理学,然后就自己考证。国家三级心理学证书,心理学本科,国家二级心理学证书,这些证书都拿到手了,也像敲门砖一样。

在2014年,我接触了一个抑郁症的群体,当时我是志愿者,咨询师主要是用的亚隆团体治疗方式带的小组。这个给我带来非常大的触动,以前的话,我对心理学并不是特别的坚定,但是接触了这个团体之后,我才发现,天哪,原来真的有这么多人内在成长遇到了障碍,就像丧失了活力,怎么都激发不出来。他们无处可诉,很难找到合适的空间去表达自己。

将近一年参加团体志愿者活动,也让我内心沉淀了许多。

当时,我跟伴侣之间的关系表面上看起来很正常,但内心深处存在着一些冲突和矛盾。一直停留在那里,背后的东西一直没有被看见或疗愈。当我追本溯源到内心的创伤,真正来源于哪里的时候,我决心修复我跟老公之间的关系。

我们俩没有原则性的问题,但从相识到结婚,生孩子带孩子,以及和老人相处的过程中,其实存在很多bug,留下了一些伤疤,也许跟他的伤疤不一样,但这些东西没有被修通。

我很清楚的知道,我内心的伤确实是来自于原生家庭。当和我老公关系修复到自己越来越满意的状态时,我跟原生家庭的关系也走向了分离。

就像你说的,其实父母早就划清了界限,你父母可能觉得大学毕业后你就是成人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没有错。这个也会给到我们很多自由和空间,发展自我。为什么会留下创伤呢?

因为我们不是独生子女,在多子女家庭中,父母对待自己跟其他同胞兄弟不一样。而且父母的这个决定是我们被动接受的,不是出自于我们主动的意愿。也许我们内心还没有准备好,从父母的怀抱里走出来。

主动和被动的感受不一样。像国外18岁独立成人,父母跟孩子正式分离,分离前也会做很多功课。如果一开始就告诉我们,作为女孩子,你的未来走向跟你的兄弟走向是不一样的,我们也不会感受到非常突兀。

其实我们内心真正无法接受的,可能并不是父母对待我们和弟弟有差异,这个是表面形式,我们内心更无法接受的是被动分离,从某种程度上去体验一种被抛弃的感觉。被抛弃一定会带来创伤。

当我意识到,我真正到痛点来自于这里的时候,我就慢慢地探索自己的内在。

我结婚的时候,感觉父母如释重负。对于父母来说,他们可能觉得不用再关注,担心什么。但对孩子来说,会感觉自己是一个包袱。之后我父母把精力、能量都专注在我弟弟身上。

现在回过头来看,不管父母对我还是对弟弟,都不是爱。要么是包袱,要么是工具。

我不知道你父母的感情怎么样,上初中之前,我没有刻意去关注过父母的感情,只知道他们在劳作在生活。我读初三的时候,我妈妈喝农药自杀过。

这是我人生当中的第一个节点,也是我的第一次蜕变。我妈妈做了这个选择后,那一刻,我不敢做孩子了。好像变成了我妈妈的妈妈。不知道你明不明白?

郑立寒:

我明白。(孩子充当父母的父母,这个我能理解。我妈对我说过很多事,都是她在婆家受到的委屈。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对我爸充满了敌意,觉得他不好。后来,我才意识到,这是承接了我妈妈的情绪。我妈对我爸心有不满,我接收了这些不满,然后转移到了我爸的身上。其实说到底,他们夫妻之间的事情,跟我无关。如果我妈真觉得委屈,最应该反馈的是我爸,他们才是最亲密的人。亲子关系重于夫妻关系,本身就不太正常。)

心理咨询师朱正萍:

就是一个孩子被迫长大,不敢再做孩子了。以后很多年,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妈妈的替身一样,每当妈妈对爸爸有情绪,全部都扔给了我。我好像成了妈妈的咨询师一样。

作为孩子的能量,其实是被禁锢了。作为一个正常生命的话,我自己的生命能量,一直停留在那里,没有得到延续。

当我决定陪伴女儿成长的过程中,也相当于给内在小孩一个机会,让她慢慢地活过来了。当我自己这一部分能量活过来后,我也有足够的能量去面对父母和原生家庭的一些事。

这个修复之路,让我真正找到了自我的力量,也让我越来越清晰自己想要什么,并且勇敢地从原生家庭里脱离出来。我先保证自己的新生家庭能健康稳定的成长,然后再来修复跟原生家庭的关系。

关于开头的话题补充一下:

如果付出不是出于心甘情愿,就会包含很多期待。付出期待相应的回报。一旦不满足自己的期待,就会失望,然后心生抱怨。很多人付出本身就是想要获得一些好处,比如说,权力,优越感,存在感或价值感,甚至可以让自己站在道德制高点。我付出越多,我就越有说话权。“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就应该听我的。如果不听我的,你就是自私。”

当觉得原生家庭很糟糕时,我有想过拯救,但我失败了。一方面,改变别人是很愚蠢的事情,很无力,很挫败,另一方面,改变的目的也是为了凸显自己的优越感,甚至还有点自恋的感觉。更何况,别人不一定希望被改变,可能他对自己的现状非常满意。


朱正萍老师介绍:朱正萍,心理咨询师,热爱阅读,喜欢与人内在联结的感觉,有女性读书会(工作日早上和周四晚上),半吊子运动爱好者,热爱大自然,心理咨询师(擅长婚恋,亲子等人际关系困扰),两宝妈妈(大宝女孩,小宝男孩,相差14岁)。

如果想要咨询,请扫下方二维码:


今天的分享到此结束啦~


情绪     如何爱自己     沟通     自我成长    

金钱关系    恋爱      出轨     离婚           

婆媳矛盾    育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