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自然活法》:圣学的秘密,只要记住这四句话

 启明灯 2020-09-21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说世界的真相是中性的,世界的真相是无限的。这个概念先知道,然后接下来再说什么?

有善有恶意之动”,那么善恶从哪来的?我生活在善恶里头啊,我不是生活在无限里头啊!举个例子,我生出来我就是男的啊,我变不成女的,对不对?我现在岁数我就这么大一把年纪了,我变不成小朋友,我现在迅速衰老我也老不了,对不对?我只能体验现在的这个状态啊!这是有限啊,这就是有限啊。

说“有善有恶意之动”,现象怎么来的?从哪里来的?“有善有恶意之动”哪里来的?我告诉你——我们回到刚才的那个例子里头去:儿子考试回来了“妈,我考了69”!你“腾”的一下“火”了,这个“火”是哪里来的?来自你自己的评判。是不是?你说“哎,儿子不错。”来自自己的评判。比如说你火了会告诉孩子他爸,你说“你快回来吧,你看你的儿子,管不管?每天考这么点分,咋闹啊这?一天到晚不知道忙球啥呢你?”你把他吵了半天,因为啥?因为你觉得这是个事儿啊!但是这个事儿哪里来的?“意之动”,你的评判一启动,现象就出来了。你动“喜”的心,就出来“喜”的现象——“哎,孩子他爸,真不错,儿子这次考了69,快回来,咱们出去搓一顿吧!”你有没有看到意之动就出来事儿了!现象就出来了。

“有善有恶意之动”,这个最经典的例子在哪里呢?在《圣经》上有一段,咱们又拐到《圣经》上讲了,《圣经》上有一段“创世纪”,上面就讲神创造万物,这一天他用泥土按照自己的样子做了一个人,给这个人起个名字叫“亚当”。弄出个亚当来,然后看着亚当一个人很寂寞,一个人在那睡觉呢,于是就抽他一根肋骨又做了一个人——“夏娃”。然后上帝把他们两人安置在哪儿呢?安置在“伊甸园”,咱们俗话讲就是神的后花园。

那后花园什么样呢?很美,奇珍异宝,反正吃的喝的都不发愁,上帝对他们讲:你看,我这智慧树、生命树上面你想吃啥吃啥,想玩啥玩啥,爱咋地咋地。这叫什么?无忧无虑的生活。你看到俩人生活在无忧无虑的状态里头——这个时候有一条蛇,有一个恶魔变化成蛇的样子引诱这个女士……你就知道女士很容易被引诱的,双十一,对不对?很容易就被引诱了,随便一个广告就搞定你了,很容易被引诱的。于是受了这个蛇的广告,就影响了这个女士(夏娃),上帝告诉她说这儿有一棵树,这棵树的名字叫“知善恶树”。记得这段吗?“知善恶树”就是我知道善恶了,有的地方翻译叫“分别善恶树”,有的地方翻译叫“善恶分别树”。上帝说除了这棵树上的果子不许吃,别的随便。蛇就骗她说吃这个,吃这个,吃了以后你就能跟神一样能辨别是非了。完了这个傻女人竟然就吃了,吃完了以后她马上就干嘛呢?

她马上拉一个垫背的,她诱惑亚当来吃这个东西。你就知道男人经不住女人的诱惑,真是这样的。于是这个男人受了女人的诱惑,他也吃了这个知善恶树上的知善恶果,我们今天叫“禁果”。人们一说“禁果”好像都以为发生男女关系了,不是,是吃了那个果子,那个果子就叫“禁果”。吃了这个果子呢,俩人一看说:呀,咱们俩人光着身子呢!你想象一下,俩小孩儿穿开裆裤,俩孩子在一起玩,男孩、女孩,你觉得他们俩会有想法吗?不会。大人试试。

这个时候上帝来花园里找他们俩:亚当、夏娃干啥呢你们俩?这时候俩人钻在草丛里不敢出来。为什么?因为很羞愧,没穿衣服,很羞愧,就是他有了这个感觉了,他认为这样不对了,这叫什么?“意之动”。原来没有这个“意”,没有这个“意”的时候,他生活在无忧无虑的伊甸园,天堂里,现在动了“意”了,有了评判了,有了分别了。这时候俩人钻在树丛里面不出来,说我的神啊!不好意思,我现在光着屁股,不好意思见你。上帝一听,你怎么知道自己光着屁股?你一定是吃了知善恶树上的知善恶果。于是上帝就派红衣天使,红衣服的天使,我们知道天使都穿白衣服啊,穿红衣服的天使逐出伊甸园。经典的一段,叫“失乐园”,失去乐园了。为什么失去乐园了?“意之动”。明白了吗?这叫原罪。人类的原罪,人类的原罪不是男女交合,人类的原罪是有评判。

你为什么活的不好?因为你老评判,不在真相上,真相是“无善无恶心之体”,你是无限的,一评判就意味着你把无限活成有限了,它本来是有无数条通道,但是你不行——“我非得走这条路”,于是你就活不出来了。

“有善有恶意之动”,这是你的现象,你的世界就是这么来的,你信什么,你就怎么活,信念嘛。知道为什么说知识的能量很低呢?知识全是信念。知识全是信念,我举个例子,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可能很多人都奉为经典啊,奉为座右铭啊!“学海无涯苦作舟”,那么请问:你今天所取得的成绩是苦作舟吗?有没有发现不是啊!你的苦没有一个坚持下去的,只有一件坚持下去,就是跟老公吵架,这个苦是一直在坚持着呢,其他事业上的苦都没有坚持下去,为什么?因为你不享受。你今天取得的成绩,都是因为你喜欢,我说的对还是不对?你就知道“学海无涯乐作舟”,那么“苦作舟”说的是啥?说的是“以苦为乐”才学海无涯,才出来呢。这个原理你得懂啊,所以这是什么?这就是你把那个无限咔嚓就活成有限了啊。

同样,再举个例子,说非得学习才能进步。当然你不要把这句话听成反动话啊。非得学习才能进步,我们通常都以为似乎都得去(学),有没有发现学神经了的,所以你就知道学习和进步之间不是因果关系。那么就知道它可以把人学的进步,也可以把人学傻,它是无限的,但是你要活得窄了,那你就有可能变傻,是不是?所以这一句叫“有善有恶意之动”。

我们再来看第三句。第三句说“知善知恶是良知”,说我们要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格物致知,说这个格物致知……“致知”是“致”什么呢?“致”是到达。“知”是什么?“知”是良知。把良知开启出来——格物致知。这句话也叫“明明德”。

怎么就是良知呢?到底谁是良知呢?这儿告诉我们“知善知恶是良知”,他自动知道善恶的那个地方就是良知。举个例子,我到公共厕所里边,我一进去:真臭!这么臭!我会有个反应啊。“这么臭”这是良知告诉你的,就是你没有学过——说我学过这个叫“臭”,这个叫“公厕”……没有学过,自动就知道,这就是良知。

但是你如果在这个上面再加一个东西——“意之动”,那就不是良知了。比如说:这么臭,你说“哎,待会儿就不臭了。”你后面这个想法,这个就叫“意之动”,这个就不是良知了。这是两个概念。

我们为什么不能把良知开启出来?为什么我们不能一直运用那个良知?为什么?因为我们不习惯,我们不相信,不相信良知就起作用。比如说我举个例子,前两天在学校里面讲的一节课,完了有一些老师问我说:我怎么知道它是良知?或者良知起个什么作用?良知的作用是干啥?良知的作用就是告诉你哪里是终点。告诉你这个东西。那么哪里是终点?人生的终点是什么?我们在过去的课里面,无数次的课讲过,人生的目的是离苦得乐,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要离苦得乐,都是要获得幸福感。

都是要获得那个东西,但是你怎么获得幸福感?谁知道呢?良知知道。良知是直觉,良知是个啥东西?良知是个导航,人生导航。打个比方说,你从你家到这儿来开车过来,高德还是百度,反正得用一个导航吧,路上它就告诉你了,前方500米右转,它就会告诉你这个东西,它为什么要告诉你前方500米右转?因为你500米右转就能来到这个目的地啊。明白我这意思吧?

所以“知善知恶”这个“知”是什么意思?“知善知恶”是你的感觉上你就知道好还是不好,这叫“知善知恶”。不是判断是非,是你感觉好感觉不好,可是我们为什么不能运用良知呢?是因为我们总是喜欢用逻辑去评判,我们相信逻辑比良知可靠。

比如说,导航说前方500米右转,你想想说500米右转?谁知道这导航准不准呢?你会不会这么想?说我还是直行吧,结果一直行过去,不好意思,堵车。堵车你非要往这儿走,那么良知会告诉你怎么样?良知会告诉你前方200米掉头,前方50米掉头,调头!调头!调头!可是你的逻辑还是告诉你,就往前走!就往前走!于是这个头又调不回来了。于是良知在干嘛?良知在等你的下一个路口,走走走,良知又告诉你前方500米右转,到下一个路口建议你右转,如果你不明白,你还是用逻辑,还是用你的习气,用你的分析,用你的经验,还是用这个东西引导的时候,你就发现又堵车了,又修路了,又绕远了,你会发现是这样的。人生路上就是这么回事。

所以在这儿呢,良知用个什么办法来提醒你呢?它用“善恶”的办法来提醒你。什么叫“善恶”?就是感觉好,还是感觉不好。它用这个来提醒你,你有没有发现,有的事情你一做就感觉特别兴奋,有的事情你一做就特没感觉,对吧?

我要讲的那个学校的例子是这样的:他原话这么问的,他说:你说要用良知,但是比如说我要用这个良知,有的时候我做事情要得罪人,或者有时候我做事情别人不理解,这怎么办?感觉好就做,感觉不好就不做啊。对不对?那这种情况怎么办?那我就假设了一个例子,这是后来想起来,因为当时没说上。假设一个例子,因为他是老师,比如说,教委的一个领导找这个老师谈话,说某某啊,你工作也很努力,我们教委开了个会研究决定,让你到某某学校去当个校领导,去当个校长。按照正常的情况,这个老师会怎么想?哇,这是领导关心我啊,领导抬举我啊,这是我的一次成长的机会啊,我要去当那个校长!通常是不是得这么考虑?

可是假如这个时候良知告诉你“知恶”,“知善知恶”啊,良知告诉你“知恶”,就是你的感觉不好,说明什么?说明这条路是堵车。可是你的逻辑会告诉你怎么办?你的逻辑会告诉你说:哎呀,这个事情我得做,要不然不给领导面子啊。于是你昧着良知,对不对?是不是经常有人干这种事情?昧着良知去做这个事儿,结果发现一去了学校,赶上学校正严打呢,过去的事情揪出一大堆,你的工作开展不了,或者平白无故把你给牵扯进去了,有没有发现会是这种情况?

那可能是这个时候你感觉好,怎么呢?感觉好你拒绝了,说:哎哟,对不起啊,某某局长,不好意思,我现在还没有准备好,我等下次吧,或者以后再说吧。这个时候良知指引“知善”,我感觉好啊,于是你就安全过关了,这就是这么个意思,这就是良知起的作用。

良知是干嘛的?

良知就是让你的人生走上你最安全、最幸福的地方,良知一直在引导着你离苦得乐,获得圆满的幸福感,成圣成贤。良知一直在引导你干这个事情,这就是我们跟世界的约定,我们成圣成贤的约定,就是这个东西,所以他这儿就讲“知善知恶是良知”,就讲这个东西,不是知道善恶,是感觉好坏,“知”是觉知,觉知善念、恶念。

接下来再看第四句,第四句这儿讲:“为善去恶是格物”,啥意思呢?你不是要有个办法,我感觉不好怎么办?感觉不好这叫“恶”嘛,我把感觉调好,把感觉调节好,这就叫“为善去恶”,我从不好的感觉里回到好的感觉,或者我从不和平的状态回到和平的状态,不喜悦、不幸福、不感恩的状态回到喜悦、富足、感恩,回到这个状态里面,这个叫“为善去恶”。那么这个动作叫什么?这个动作叫“格物”。命名啊,你不要问我为啥叫这个名字?就像你为什么叫张三?你爸给你起名字就是这么起的。知道吧,我们给它起名字就叫“格物”。

那么“格物”是干啥?

我们先来看这两个字,把这字面上的意思了解一下,“格”是干啥呢?“格”就是把不正的摆正了就叫“格”。比如说这个酱油瓶子倒了,我把酱油瓶子扶起来,这就叫“格”;桌子歪的,我把桌子摆平了,这叫“格”;不正的归到正上,这个动作就叫“格”。

“物”是什么东西?“物”是外在嘛。格物格物,“物”是外在,外在是啥意思呢?外在就是我们经历的人、事、物。我们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课前呢,上课以前大家把手机都调成静音,都调成关闭状态。这个时候正上课呢,结果有这么一位,就在你旁边,电话“嘀……嘟……”叽里呱啦响了半天,他还摁不了,“嘀嘀嘟嘟”一直响,响完了他说:喂,哎呀,我上课呢,哎呀呀,行了,就这吧,就这吧,我告你上课呢!比如说这种场面啊,请问这个人就在你旁边,你的感觉是什么?感觉很不爽吧?你说:诶,你这人怎么不懂事,人家老师前面都说了,上课以前要关手机。是不是?你就会评判呀,这个人引起我的不快,他接电话这个动作引起我的不快了,我们通常是不是都这么认为的?

那么他接电话这个叫什么?他接电话这个叫“事物”。这是一件物嘛,这是一件事嘛,那么我通过这个事物——“格”,摆正,回到好感觉里头去,这个动作——观念,就是这么个事。他从不好的感觉里面回到好感觉里头去,这个就叫“格物”。所以你就知道“格物”不是处理事件,“格物”是干嘛?“格物”是处理感觉,为善去恶。“为善去恶”是处理感觉,不是处理事件,是我把感觉回到好的那个里边去,叫“为善去恶是格物”。

我们来看看《中庸》里边的那句话。你看: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这是真相吧?

然后后面这句话:“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节”是干嘛?“中节”就是处理,喜怒哀乐出来了,我把它处理,处理就干嘛?“为善无恶是格物”。你看见没做的动作是一个动作。“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我把这个不和平的,不中的,调节成中了,这个动作就叫“和”。那么为什么我要把它调节成中呢?

我们从这句里面看:“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为什么要回到中呢?因为中是啥?“天下之大本”啊。什么叫“天下之大本”?世界的真相,它是根本,它是真相,中是真相,所以你要回到中。那么“格物”的这个动作是干啥呢?“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就是你想回到中吗?金光大道就是和,金光大道就是格物。有没有看到这句话的分量?你要是把它当学术研究,你看不出它的分量来,现在看到它的分量了吧,换句话说就是你成圣成贤走的是这个办法。

到了中和就怎么地了?这儿就告诉你了:“致中和,天地位焉”。什么叫“天地位焉”?世界的各种事物的属性“咔咔咔咔”各归其位,各自站在各自应该的位置上去了,站在那个位置上又能怎么地?“万物育焉”“度一切苦厄”“无为而无不为”“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你看是不是讲的这些东西?“万物育焉”——“歘”全起来了,要的东西“kua”全有了,孩子不听话,有了,搞定了,“万物育焉”。看到分量了吗?老厉害了这个东西,为什么?因为回到无限了,无限里面包含一切。

所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个“格物”是个特别重要的一个办法。“格物”的办法是:

第一个是你觉照,是你看到自己感觉不好。看到自己感觉不好是啥?我们把《大学》打开,我们来看: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八条目》

这句话叫“八条目”,儒家的八门功课,八条目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是第一件事。“致知”是“格物”的目的。然后第三句讲“诚意”,“诚意”是干什么?经典上翻译,它翻译这个“诚”——“诚者,不自欺也。”就是自己不骗自己。

什么叫自己不骗自己呢?就是你感觉难受就难受了,你高兴就高兴了,我匮乏(就匮乏了),我自卑就自卑了。你是啥?现实生活中你是自卑的时候,你告诉自己:我自卑啥了?我为啥要自卑?我才不自卑了……你是这;你愤怒了,你说:有啥好气的,我不气不气不气,没啥气的,没啥气的……你自己已经火的不行了,可是你还是告诉自己:我不气我不气……你就把自己憋回去了,这就叫不诚意,不诚意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永远没有机会处理它了,就是一个问题,你本来拿出来就解决了,但是你没办法解决,因为你把它藏起来了。

我讲过这么一个例子:我在一个学校上家长课,有听课的一个家长,他电话响了。

我说:哎,你电话响了啊,我们课前就说好了,电话要关机。

那个家长就解释,说:没有,没有。

我说:你还敢说没有,这么多人,好几百号人都听见你电话响,你还敢说没有。

他说:我关了么,谁知道咋回事呢?

你看到没有?就是电话明明在这儿响了,他还要干嘛?还要告诉自己没有没有,没有。为什么?因为匮乏,因为里面没有动力。那你怎么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呢?“诚意”就能解决,就是你肯面对、相信自己:我此刻的这个体验就是匮乏,。我们知道我是无限啊,无限意味着可以不匮乏,也可以匮乏啊,就是允许匮乏,也允许不匮乏,各种状态都是被允许的。你是无限啊,你说我只能接受不匮乏,那匮乏我都要抗拒,那你就不是无限,还是有限。你是无限啊,所有的状态都是接受的,承认自己的不足,这个叫“诚意”。

“诚意”然后干嘛?“正心”啊,“正心”就是把你的心板正啊,就是你不要被欲望领上走啊。你明明是“火”了,现在良知告诉你:要揍他一顿。不对,你那个是愤怒,你那是人欲,你那是意之动,所以你要正心啊,正心你才能看到你的良知啊。

所以你看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四件事情合起来是一个词,叫“修身”。你修身做的是这四门功课。修完身然后剩下的事情干嘛?齐治平,“齐家、治国、平天下”。剩下的事情是自动完成的,是自动的,就是你修身,你自动齐家,我们每天群里面发的:我是一个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我只要是太阳就照到哪里哪里亮,我不是太阳他就亮不了,成天骂别人:你看你都不亮,你看你不热,没用,你是石头……他就不亮,你是太阳他就亮。很简单。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剩下的事情一切都是自动完成。所以古人只讲五件事:格、致、诚、正、修。“格致诚正”“修身”是一回事,后面“齐、治、平”一回事,所以我们就明白这个关系了。

我把“格物”的办法跟大家说一下。“格物”的办法是什么呢?

看到自己的不爽,“知善知恶”,“知善”的时候你就知行合一,“知恶”的时候你就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是干嘛呢?就是我这个“知恶”,我的这个感觉不好的时候,此刻干嘛?接受我的这个感觉。注意不是接受事件,OK?儿子考了69跑回来了,你说我接受儿子69,不是,不是接受事件;是接受你听到他考了69,你的那个“愤怒”。接受那个“愤怒”,而不是接受这个事件。你此刻把自己和那个情绪融为一体就叫“格物”。这个动作很简单,这个办法你用起来就会发现,你的世界开始变了。

今天讲的特别重要,有多重要呢?今天讲的你听懂了,你后面都不用学,就这么重要,真的是。听不懂也没事,听不懂的慢慢听,你只要走在寻找咸盐的路上,有一天你就会尝到咸味的,但是不要去分析,分析你就永远分析不着。

根据2019年3月9日在太原市傅山园的讲座整理

本系列音频及文字由启明灯整理发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