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喝茶不会用盖碗?来看看这篇

 自华居 2020-09-21

盖碗,又称“三才碗”、“三才杯”,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盖碗的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暗含天地人合一之意。古人认为茶是“天涵之,地载之,人育之”的灵物,盖碗亦然,反映了中国器之道的哲学观。

盖碗的茶碗上大下小,盖可入碗内,茶托做底承托。喝茶时盖不易滑落,有茶托又免烫手之苦,且只需端着茶托就可稳定重心,喝茶时又不必揭盖,只需半张半合,茶叶既不入口,茶汤又可徐徐沁出,避免了壶堵杯吐之烦。正是因为盖碗功能全面,能够满足品茗追求的“察色、嗅香、品味、观形”,在投茶、冲水、出汤、弃茶渣等方面有诸多优势,因而为广大茶人所喜爱。

盖碗的形制并非一墩而就,它是伴随着中国茶文化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完善演变的。根据考古研究表明,早在汉代时期就有碗上加盖的器型出现,但作为专为茶具的盖碗则出现于宋代时期,清代以后逐渐流行。

1975年,在江西吉安南朝纪年墓(南齐永明十一年(493年)有带托的盏出土,此外,在浙江瑞安市塘下区凤山乡的梁天监九年砖室墓中也出土有带托的盏,证明至迟在晋代,就有带托的盏这样的器型。

唐代,一盏一托式的茶盏更为多见,且更注重器型的美观精致。在陕西省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一整套唐代茶具中便有一盏一托式的琉璃材质茶盏,依然是有托,有碗,没有盖。而在江苏苏州虎丘塔第三层发现的五代越窑青瓷带托茶盏,茶托为四片卷边荷叶形,托面下凹置茶盏于其中,盏外壁装饰规整的莲瓣纹样,端庄雅致,灵秀隽永,是实用与审美的和谐统一。

据记载,到了宋代,当时的各大窑口,如定窑、钧窑、景德镇窑、龙泉窑等均有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烧制,盖碗的器型基本定型,且设计上更加精细,款式翻新。

明代,两宋时的斗茶之风已消失了,饼茶为散形叶茶所代替,碾末而饮的唐煮宋点饮法,变成了以沸水冲泡叶茶的饮法,品饮艺术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饮茶方式变革进而影响到了当时的茶具,以壶与杯搭配的茶具是当时的主流茶具,盖碗并不流行。

清代,盖碗大行其道。盖碗的材质除传统的瓷质外,还出现了金银、玉器、象牙等不同材质的盖碗,其形制、装饰也较前代更为精致、美观。

时至今日,盖碗依然是茶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实用器之一,而在中国茶叶博物馆就展出了几件精美的清代盖碗,将古代茶文化的优雅和精致展示在世人眼前。

清乾隆 矾红盖碗

矾红亦称“铁红”、“红彩”、“虹彩”,是一种以青矾为原料,以铁为着色剂,在氧化气氛下烧制而成的低温釉上颜料,其色泽往往带有一种如橙子般的红色。

盖碗的茶碗上大下小,盖可入碗内,茶托做底承托。喝茶时盖不易滑落,有茶托又免烫手之苦,且只需端着茶托就可稳定重心,喝茶时又不必揭盖,只需半张半合,茶叶既不入口,茶汤又可徐徐沁出,避免了壶堵杯吐之烦。正是因为盖碗功能全面,能够满足品茗追求的“察色、嗅香、品味、观形”,在投茶、冲水、出汤、弃茶渣等方面有诸多优势,因而为广大茶人所喜爱。

清乾隆 豆青描金菊纹盖碗

碗壁豆青地之上暗刻菊花纹饰,花朵立体感强,纹饰清晰精美。菊花纹是汉族传统寓意纹样之一。菊花,在中国古代又有节华、更生、金蕊、周盈等别名。古人认为菊花能轻身益气,是“长寿”之花;又因菊花“风劲斋逾远,霜寒色更鲜”的特性,还被看作是花群之中的“隐逸者”,故常喻为君子。

清乾隆 豆青地粉彩鱼藻纹带托瓷盖碗

此件盖碗盖、托、碗皆有,器形完整,品相完好。碗底青花书“乾隆年制”二行四字篆书款。外壁满施豆青釉,釉面凝厚莹润,色泽淡雅柔和,美若湖水。整器豆青地之上绘有粉彩鱼藻纹,整体构图疏密有致,韵味绵长。数尾红金鱼怡然自得,形态各异,首尾相接,悠闲嬉戏于水草之间。游鱼之间满布水草,虽无水纹,但用水草的飘拂示意水的流动。因“鱼”、“余”同音,具有“富贵有余”、“连年有余”的含义,而鱼戏水草间的景象又非常富有生活气息,故鱼藻纹成为各个时期瓷器装饰的传统题材,在明清两代尤为常见。

清乾隆 豆青地粉彩山水纹瓷盖碗

盖碗器形雅致,胎体细密厚重,釉质丰腴,外壁满施豆青釉。圈足,盖碗提手和碗底青花书“乾隆年制”二行四字篆书款。碗口沿及盖口沿饰以金彩,碗壁豆青地之上绘有粉彩山水图,笔触粗犷,色彩搭配协调,绘画技艺较为流畅。画面上呈现了富有江南特色的粉墙黛瓦朱门,小桥流水人家,桃红柳绿青松,白塔群山扁舟,层次分明,风格写实。

清乾隆 粉彩花虫盖碗

此件盖碗形制秀美古雅,素雅宜人,品高含蓄。碗身腰微收,碗口沿及盖圈足口沿饰以金彩,提手和圈足底露涩胎一周,中落“乾隆年制”四字二行矾红篆书款。盖碗之上用粉彩技法绘荷花、石榴等四季花卉,叶脉、花茎清晰可辨;蜜蜂、蝴蝶、蟋蟀等小动物或翻飞于花间,或嬉戏于花丛;整体构图简洁流畅,笔法简洁娴熟,布局疏朗空阔,呈色淡雅柔和。

清嘉庆 青花五彩仕女盖碗

此盖碗原为张宗祥先生旧藏。张宗祥生于清代光绪八年(1882年),海宁硖石人,字阆声,晚号冷僧,别署铁如意馆主。其一生学识渊博,于史学、考古、金石、书画、医学、音乐、戏曲无所不精。最初,张宗祥先生将这件盖碗捐赠给了浙江省博物馆,在中国茶叶博物馆筹建之初,此盖碗又由浙江省博物馆无偿调拨给中国茶叶博物馆。

清 宝石蓝料器盖碗

清 宝石蓝料器盖碗盖面

料器又称“玻璃器”,是指用加颜料的玻璃原料制成的器皿或手工艺品。清代时期料器大为流行,不仅数量多、色彩绚烂,而且工艺复杂、高超。此件为清代的蓝料器盖碗,制作工艺精湛,造型典雅高贵。碗口微撇,腹深,圈足,碗径大于盖径。盖碗通体透明度较高,呈璀璨的宝石蓝色,整体轻薄亮丽,晶莹剔透,静色无纹。

02

2020年9月22日

周二下午16点-20:30分

专场开拍


编号:5861
藏品名称:
清中期青花城楼三才碗
尺寸:杯直径10厘米,直径5.5厘米,盘直径13.5厘米
品相:其中一杯有一冲(古董岁月留痕、自然磨损属正常现象,吹毛求疵者请谨慎参拍)
藏品说明:盖碗,又称“三才碗”、“三才杯”,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盖碗的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暗含天地人合一之意。古人认为茶是“天涵之,地载之,人育之”的灵物,盖碗亦然,反映了中国器之道的哲学观。
盖碗的茶碗上大下小,盖可入碗内,茶托做底承托。喝茶时盖不易滑落,有茶托又免烫手之苦,且只需端着茶托就可稳定重心,喝茶时又不必揭盖,只需半张半合,茶叶既不入口,茶汤又可徐徐沁出,避免了壶堵杯吐之烦。正是因为盖碗功能全面,能够满足品茗追求的“察色、嗅香、品味、观形”,在投茶、冲水、出汤、弃茶渣等方面有诸多优势,因而为广大茶人所喜爱。
盖碗的形制并非一墩而就,它是伴随着中国茶文化的不断发展而逐步完善演变的。根据考古研究表明,早在汉代时期就有碗上加盖的器型出现,但作为专为茶具的盖碗则出现于宋代时期,清代以后逐渐流行。

此对碗品相难得,古法铜扣包边,制作精良,罕贵器物,品茗利器。

起拍价:无底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