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风乡情:被简化更新的民俗(作者 李玉华)

 文化佳园 2020-09-21

三十年以前,谁家老人了,亲朋好友来奔丧,给仙逝的人,寄托哀思,除了三拜九叩,九揖九叩,二十四拜等跪拜礼,还要给仙逝者的家人,送或多或少的份子钱,那叫上礼,钱多钱少,取决于和仙逝者的亲疏关系,另外就看和他的家平时来往大小。谁家老人了,他亲近的本房人,要先到,帮着料理后事。给逝者穿衣服,放上棂床,脸上盖上蒙脸纸,棂前放个方凳子,凳子上点一盏煤油灯,那叫照尸灯,从逝者去世那一刻起,直到入土,不忘加煤油,为了防止风吹吹熄,还要用纸糊一个灯罩。
这一切料理好之后,家主给大家端来洗手水,然后分别散烟。再商量后事,早年不兴火化就少了一道程序,那时没有电话不向现在,一个电话就通知了,那要把逝者去世的消息通知给他(她)最亲近的人,叫跑信。最亲近的人是她的娘家人,必须第一通知到位,而通信人必须是仙逝者的儿子。这儿子这时候称为孝子,哪怕平时再不孝顺,这时也这么称呼,孝子全身披麻戴孝,到母亲的娘家跪拜通知。外祖父母在,跪外祖父母,不在跪舅舅,舅妈,再不在跪表兄表弟。这时,这些亲戚会让孝子坐的,但孝子绝对不能坐,只能蹲着,为什么,老礼说:自己失去了父母,就比别人矮一半截子,你还有什么坐的权利,久而久之,便成了孝子对自己父母亲,对母亲娘家人的尊重,谁要不按这个规矩办,只能说明,这家人不懂礼,整个家族无懂事理的人。这是临来时家里人交待过的。
其他的亲戚就由本房人来通知,再早,没有自行车,要步行,后来有了自行车,摩托车可就方便多了,有时仙逝者亲戚比较多,就要分片跑,跑信人对要去的亲戚不熟悉,家主要把亲戚的姓名,称谓,住的地方,行走路线写在纸上,交待清楚。当天就回来,然后,亲戚们就来奔丧了,这天来叫烧早头纸,一般是带上火纸,花圈,带火纸有讲究,仙逝者夫妇还有一位健在,只能带一刀火纸,都去世带两刀。这天在苏北,一般不用带钱,也不在主家吃饭,哭完了戴上孝服孝帽就回去。戴孝有说法,逝者的长辈不戴,平辈比逝者岁数大的不戴。等这些亲戚走了之后,到了晚上,家主要办上一桌或几桌酒席,看本房人多少,叫筹客。一起来边喝酒边商量后事。确定逝者安葬的日期。然后根据家主的来往大小,通知丧事要通知亲戚的范围。计划要办多少桌酒席。酒席的菜肴档次标准。对本村邻里受不受朋情。受,邻里要带钱来行礼吃饭。不受,邻里在殡事的头天晚上,可多可少随便拿点钱,到外柜交了,外柜在吊簿上记录下来,方便家主事后查看,以后好还来往,然后到逝者的棂棚作个揖磕个头就走了,这叫烧素纸。
出殡当天可热闹了,也许以前是计划经济的缘故吧,那时布料紧张,逝者的亲戚都要扯上六尺布,质量有孬有好。还是按亲疏关系的。挂在棂棚里,客屋里(客屋就是招待亲朋好友吃饭的地方)叫挂帐子。布上要用草纸写上悼念的字,左边挂一长幅,写着本人对逝者的称谓,XX千古,XX安息之类。右边挂一长幅是落款,就是自己是逝者的什么亲人和自己家人的名字。中间要用草纸裁剪成四个方块,再写四个字,叫帐心子,纸不是正挂的,是一个角朝上。这四个字学问可大得多了。和逝者最近的要写着:泣送归茔,执绋兴悲之类。远一点就不太悲伤可随便写了。如逝者是男性夫人健在就写驾鹤西游,香山可十,香山可十意思是说香山有九位神仙,他们是:白居易,胡杲,吉旼,郑据,刘真,卢慎,张浑,狄兼谟,卢贞共九位神仙。这位老人到了就有十位神仙了。要是逝者是女性,老公健在,就写西赴瑶池,瑶池添座。要是老人双双不在。就写鹤銮并驾。要是逝者是闺女,就写发不再燃,说这里也有典故,是历史上哪位名人病了,郎中配药方,需要女儿的头发作药引子燃成粉沫加进去才行。女儿去世了如再生病,没有女儿的头发可用了,所以就写发不再燃。要是女婿去世,就写痛伤半子,一个闺女半个儿吗,也有写痛失东床的,女婿是东床佳婿吗。总之这里的学问大得很。农村书法写的好的人,手里都有这个小册子,叫做丧事大全。现在这个挂帐子的习俗没有了,前几年都送花圈了,花圈上挂毛毯,太空被之类。再后来毛毯,太空被也不实用了,干脆多加钱了。这几年更奢侈了,除了上礼之外。都用鲜花扎就的花圈,花篮了。一个鲜花花圈动辄就是好几百,花篮也要四五十元。虽然场面比以前大了,更排场了,但总也找不到从前那种丧事隆重肃穆的感觉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