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日头条

 昵称32901809 2020-09-22
我们理解书法的一些问题,往往不是想的太过复杂,就是想的太过简单。
说到碑帖结合,人们往往觉得帖那么婉转流丽,碑那么方峻生崛,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格,怎么能结合起来呢?
其实吧,碑,不仅仅指魏碑。凡是六朝以远的大小篆,摩崖,汉隶,都是碑。

从笔法上说,二者的区别是:
笔法方面:碑的写法,起笔收笔的动作简单,笔画质量重点表现中段,体现在行笔重慢迟涩;帖的写法,起笔收笔的动作复杂,而笔画的中段一掠而过,相对简单。
字形方面:除小篆外,大篆随形成字,隶书基本都是横向取势;而帖的字形,基本上都是纵向取势。
从线质上看:帖学偏紧,碑学偏松(直线紧,曲线松);帖学偏轻快巧,碑学偏重拙大嘛。

书法史上,碑帖结合最早的是颜真卿。我们把颜真卿和王羲之相比较,看他们的字,在笔画的两头和中部的不同变化,看字形的纵横取势,就会一目了然。

颜真卿碑帖结合风格的追随者:
苏轼,字形上比起颜真卿的方而阔,夸张碑的横势,更加扁、阔、重、大,也就是取碑之形;
黄庭坚,反其道而行之,字形承袭帖的纵势,笔画两头的动作相对简单,但笔画的中部,那种扭动的行笔,完全是碑的写法而更加夸张。也就是取碑之笔。
何绍基学颜真卿,且一生以碑(汉隶)为范,字形同样取碑的横势,笔法则更加丰富。

碑帖结合,字就能写的厚实。写大字,纯粹的帖学难以办到。明末一直到民国,几乎所有知名的书法家,都是碑帖结合的践行者。连共和国的缔造者,伟人毛泽东,也是碑学底子的帖学字。因此他的题字,才劲挺激昂,神采飞扬而不落俗套。

我们现在可见的所有存世匾额,绝大多数都是碑帖结合的。纯粹的帖学,写成大字,厚重不够,气势不足,当然就力所不能及了。王羲之写的那么好,也没有谁集他的字作匾额。
我们看下颜真卿、苏轼、黄庭坚、何绍基的字儿(依次各三图),对照上面所说的,是不是这个理儿?

都看到这里了,就请随手点个赞吧!觉得不错,就请转发分享给更多的朋友吧!
欢迎讨论留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