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作为我国古人智慧的结晶,人类情感的升华,内容精湛,字字珠玑,而内蕴丰厚,回味无穷,千百年来浸润着无数文人墨客。随着“云汉于天,诗写清秋”活动的推出,我们也在本心书法的文章中与诸书友一起探寻了古诗词中的胜景与爱情。其实,古诗词中除了良辰美景、花前月下,更与许多古人的境界和道理在其中。这些境界,或关乎禅机,或涵盖了人生哲学,一字一句,都有无尽深意在其中。在这篇文章中,让我们一同走进古诗词中那些特别的意境中,去看看古人的“格局”有多大吧! 隐士,是中国古代文人中特殊但也并不少见的一类存在。在当时“学而优则仕”的传统理念的影响下,他们其中有些人也曾入仕为官,想要施展自己的治世抱负。可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则看清了自己的内心,从此选择远离名利,归隐以修身洁行;还有一些人,他们好似从生来就特立独行,鲜问世事,却在天地间孜孜不倦探索生命的真理。 明代著名画家陈洪绶就曾于晚年画艺成熟时绘《隐居十六观》,以简洁的白描绘出历代隐士生活中的各种状态,如酿桃、浇书、醒石、杖菊、品梵等。每一观,又与一位古时隐逸高士人物对应,如庄子、刘辰翁、苏轼、陶渊明、班孟、宗炳、孙楚、魏野、李白、鱼玄机(当然,其中亦有一些,是他自己的生活“自拍”),可以称得是我国古代隐士指南了。我们透过这些画面,仿佛也可窥见那些隐士的一举一动,甚至一思一想。 《隐居十六观》局部之醒石 《隐居十六观》局部之杖菊 虽则不同的隐士,活出了不同的人生观,但最终都指向一种追随本心的旷达。 中国历史上比较突出的隐士代表,当数陶渊明了。作为中国诗歌史上“田园派”一派的“开山祖师爷”,陶渊明也曾在二十多岁的年纪积极入仕,但却最终拒绝“为五斗米折腰”,所以挂靴归隐,从此于庐山脚下种地赏花,饮酒赋诗。他的隐居诗,不知触动了多少后来者的心怀。官场的尔虞我诈与田园的怡然自得,若与君选,君当如何?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其五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一句饱含陶渊明的人生哲学,虽然个中道理巨细不能尽言,但是陶渊明这位隐士的格局也由此一览无余。 大隐,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人生格局。 古之隐士陶渊明 从古诗词中的意境看隐士: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朱敦儒《好事近》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常建《宿王昌龄隐居》 '终南有茅屋,前对终南山。终年无客长闭关,终日无心长自闲。不妨饮酒复垂钓,君但能来相往还。' ——王维《答张五弟》 说到古人的境界和格局,那是一定不能跳过苏东坡去。作为北宋词坛的领军人物,苏轼的人生经历、情感眼界,几乎皆可在他的诗词中找到足迹。他的诗词,既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又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情深;亦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温情;还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总之,不论你想寻求哪种风格,从苏轼的诗词中,总能找到应景应情的诗句。 当然,许多人喜欢苏轼,本质上,还是源于他诗词里散发出的那种对待人生的超然的审美态度。即使在处境最艰难的时候,也能写出最达观,最至情的东西,这种“与天地合一”、“与万物同化”的境界,总是会轻而易举引起许多人的共鸣或赞赏。他的这种人生哲学吸收融合了儒道释等传统哲学,更是其六十五年风雨命运的历练浓缩。尤为难得。 大文豪苏轼 什么是苏轼的格局?苏轼二十多岁的时候,就对人生自有独到的见解。嘉佑元年(1056年),苏轼曾和最爱的弟弟苏辙一块赴京赶考,途径渑池,住在县中僧舍,与老和尚奉闲相谈甚欢,还曾在壁上题诗抒怀。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冬天,苏轼被任命为陕西凤翔签判,苏辙送兄长至郑州,分手回京再过渑池时写了一首《怀渑池寄子瞻兄》送给哥哥,诗云: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苏辙的这首诗,每字每句都是情真意切,的确感人肺腑。但苏轼的回诗《和子由渑池怀旧》却又完全上了一个层次、一个境界: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一首诗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讲了最深刻通透的人生哲理——人生在世啊,就像雪泥鸿爪,偶然留下痕迹,过不多久,就会被命运的大雪覆盖,再也无从寻见,再也无人记起。大雁来过吗?或许吧。人活过吗?或许吧。对于浩瀚的宇宙和时间的长河来说,我们的人生只不过是点点云烟,终将被埋入命运的大雪并销声匿迹于历史的洪流,就像老和尚奉闲一样,生前万般禅修,死后也只留一座新塔。 而'雪泥鸿爪'四字,后来也逐渐被提炼成词语,现在经常用来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 雪泥鸿爪 苏轼的人生哲学无处不在,当然远远不止一个'雪泥鸿爪'。另外一首《定风波》亦是颇受世人喜爱的。 历史的车轮碾到1079年,宋神宗为了给他的改制“清障”,苏轼便因名气大成了枪打的“出头鸟”。时年苏轼赴湖州任太守,按常例上了一封感谢信《湖州谢上表》。之后的故事我们就非常熟悉了,宋朝的头一个文字狱“乌台诗案”爆发,苏轼也在一番波折后,被贬到了黄州,继而开始了他后半生无尽的被贬之路。 苏轼也曾感受过“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的绝望,但很快,他就开始了自我拯救。除了打卡美食以怡情外,苏轼在这一时期还大量地接触佛教经典和老庄哲学,以期修炼出沉静旷达、荣辱利弊得失无系于心的宁静心境。 转眼,已是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苏轼约了友人一同出行,结果回家的途中正赶上好大一场雨。同行的人皆狼狈不堪,唯独苏轼却像顿悟了一般,扔掉雨具,如履晴天。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是啊,乌台风雨洗铅华,自然风雨沐清净。面对起起伏伏的人生,终于能够风轻云淡的说出:“也无风雨也无晴”。 而苏轼的这种豁达放逸之情,也反映在了他后期的书法当中。像他五十八虽时所作行书《李白仙诗卷》就是很好的佐证。此卷上的两首诗,第一首灵秀清妍,姿致翩翩;第二首驰骋纵逸,心随书走,境界颇高。可见作者的心境、诗词、书法皆有潜移默化的相通之处。艺术之妙,大抵在此。 苏轼《李白仙诗卷》局部 豁达,通透,又是一种人生境界,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达到的一种格局。 试欣赏其它古诗词中的豁达通透之境: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王维《终南别业》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杨慎《临江仙》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花酒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唐伯虎《桃花庵歌》节选 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虽然其中也常有比较通俗的内容,但在意境上却常常表现出非同寻常的格局跟层次感。而这种格局到达了一定的程度,就成为了诗中一种极高的境界——禅意。 说到禅意,许多朋友多少还是有些许的陌生感,觉得禅意这种东西离我们的世俗生活比较远。也有一部分书友会联想到我国佛教禅宗六祖慧能那精辟之至的四句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又有人会情不自禁吟出慧开禅师的《颂平常心是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修禅的人所吟,当然多是禅意。但其实禅意并没有那么遥远,红尘之人有时随口吟诵,亦有一片禅心。举个例子,像我们一直非常熟悉的那首柳宗元的《江雪》。 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其实也是个修禅的人。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集团发动的永贞革新运动,推行内抑宦官、外制藩镇、维护国家统一的政治措施。但由于反动势力的联合反对,改革很快失败,柳宗元也随之被贬,流放十年。险恶的环境压迫,使他将更多的志趣放在了参禅上。而《江雪》也正是他在这一时期写下的。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有长期打坐经验的人,从这首诗中也能看到打坐入静后的一种:有我无念,一尘不染,不为外景所动的状态。这,其实也是一种禅意。 宋马远《寒江独钓图》 而大诗人李白也在《独坐敬亭山》中表现出了与柳宗元《江雪》相似的禅意: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独坐敬亭山 ![]() 李白《上阳台帖》局部 禅意,不单是佛家的修行方式,同样也是一种人生境界,是一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当一个人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上,最终把一切外物看淡,达到一种豁达通透、随遇而安之境,这大概就是禅意吧! 最后,再附一些饱含禅意的诗词给诸位书友: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节选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有关于古诗中的意境和格局,我们暂且就与书友探讨到这里。之后的文章中,我们继续期待“诗写清秋”的后续系列! ![]() |
|
来自: 昵称32901809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