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话文章】 典故:传统诗词创作艺术的精灵

 赵都城2016 2017-02-13

 2017-02-12 张金英 诗评万象

【作者简介】张金英,网名南国英子,笔名英子。女,汉族,70后,祖籍广东,定居海口。大学本科中文专业,教育工作者。爱好写作,钟情诗词,尤喜古诗词鉴赏,著有各种评论三百余篇。曾任《当代诗词三百首》《当代诗人作品精选》副主编,著有个人诗词集《留馨集》,作品散见于《中华诗词》《长白山诗词》等多种刊物。获中华诗词论坛和《长白山诗词》编辑部联合主办的“诗词曲赋联作品赏析大赛”一等奖,福建省《霞浦楹联》“长溪擂台”第一期冠军,“珍爱真情,共筑和谐家园”杯二等奖,第二十届中国吉林国际雾凇冰雪节吉林雾凇冰雪诗词征集评选活动二等奖,河南邓州感恩母亲诗词(歌)大赛二等奖,“文化娄底、绿色家园”诗词大赛三等奖等全国各种奖项。在海南省委宣传部举办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中,诗、联分获二、三等奖。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海南省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诗词协会副会长、中华诗词书画交流协会常务理事、中华诗词论坛高级评论专员。

 典故:传统诗词创作艺术的精灵

——浅谈七言律诗《寒山吟》的运用角度和表现手法

寒山吟


花香一扇风
幽壑声哀惊落叶,险峰色冷彻回音。
半山风骨折梅手,一段香魂流水心。
归鹤闲邀云作画,卧龙静听雨弹琴。
投林鸟和清平乐,醉倒东坡五柳吟。

【作者简介】  本名:许程云,笔名:花香一扇风,男,汉族,80后,江苏人,职业经理人,高级策划师,大学学历,管理学学位,在职研究生。现任国内某地产集团总裁助理、企划总监。中华诗词书画交流协会常务理事。
    中学时期开始文学习作,先后携友创办相关文学社团。2002年涉及网络文学,陆续于青年文摘,榕树下,雅虎社区,天涯社区,红袖论坛,烟雨红尘,江山文学,中华诗词论坛,中国诗歌网等文学期刊,报刊,网站发表古典诗词,现代诗,散文,评论若干篇。先后担任国内各大主流媒体责任编辑,文学论坛版主,首席,网站高管,网站发展策划人,学术顾问等。

【英子赏析】:用典,是历代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也叫用事,指的是把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古代经典以及前人诗文词句等加以巧妙引用,自然融合在自己的作品中,以少量的文字表达复杂事物或感情的一种艺术手段。刘勰的《文心雕龙》就专设《事类》篇论述用典:“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以典入诗,可以增加诗歌有限语言的容量,丰富并拓展诗歌的意境和内涵,使之更为凝练含蓄,富有美感。但同时,也给我们的阅读造成一定的障碍。如何将典故融合在作品之中,为主旨服务,这是诗词创作中的难点。如果一味地将典故堆砌于诗中,看似深沉,对仗工整美观,实则于主旨无多大的关系,这样的运用可以说是浪费了典故的内涵,并给人艰深晦涩之感,甚至有的用典生僻,使读者不懂或误解,更不用说意境的美感了。用典无痕,且营造了诗词的意境美,当是诗词创作的高境界,这种技巧,非一日之功。隐用典故含蓄而不露痕迹,恰“如水中着盐,饮水乃知盐味”,乍一读,不似用典,经过回味,才恍然发现是在用典。

  近日,读了花香一扇风的《七律.寒山吟》,对其用典的手法,很是欣赏。这首七律紧扣“寒山”这一写作对象,描写了寒山的景象以及与之相关联的事物,并抒发了内心的无限情怀。其表现手法多样,用典是最主要的艺术手法,整首诗无一联不用典,但毫无雕琢之感,且流畅自如,诗味浓郁,创设了幽美的意境。

 首联借用了北宋曾公亮《宿甘露寺僧舍》的“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中的某些词语,并巧妙化用,更换某些物象,以比拟的手法、描写的方式营造了幽冷的意境,将寒山给人的第一印象烘托出来。曾公亮的“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不用实笔,全通过想象,以山峰的云气和山谷的松声营造出一幅奇险变幻、低沉悲壮的画面,从而反衬出诗人心底的宁静。花香一扇风在此联中则转化某些物象,描写了寒山的景象:幽深的沟壑里传来声声哀鸣,惊落了树叶;险峻的山峰着上了冷色调,回荡着哀声。诗人精工细描,以“声哀”之动,“色冷”之静,巧妙结合,有声有色,以动衬静,描绘出寒山的萧瑟景象。尤以“惊”和“彻”炼得入味,赋予了落叶以情感色彩及回音的程度之深,从而凸显出山的“寒”与“深”。诗人通过借用转化,营造了幽冷的意境,并埋下伏笔。

  颔联自然铺展,隐用典故。上下句分别引用前人诗句,并呈递进关系,极富意趣。“半山风骨折梅手”一句巧妙借用王安石的晚号“半山”,又可指寒山之高,一笔两到。诗人化王安石之《梅花》诗中的“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之意,梅花在雪地里开放,暗香袭来,方知不是白雪。雪梅相映在半山里,梅花的娇媚引得风雪止不住要折下她,似乎故意欺负她一样。可折下的梅花呢,偏偏不从白雪,“一段香魂流水心”写出了梅花对水的眷恋,这段香魂,追逐着流水而去。此句亦借用北宋卢梅坡《雪梅》诗中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之词语,且隐含着类似的内涵。细品之,此句还隐含着“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之典,“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原指凋落的花瓣随着流水飘去的残春景象,为佛家禅林用语。现多指一厢情愿的恋爱。语出《续传灯录·温州龙翔竹庵士珪禅师》“上堂: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情恋落花。可见此句典典相扣,读之流畅,品之入味。联系上下联看,形成一个相互追逐的画面: 雪折梅花,而梅花逐水,水却无心。可谓一物降一物,各有爱恋,层层递进,意味深长。

  颈联运用象征性典故,推动主题。“归鹤闲邀云作画”表现一种隐逸生活。“归鹤”在古诗词中往往代表隐士,他们向往超凡脱俗、闲云野鹤般的生活。如宋代隐士林逋则直接以鹤为子,常常与鹤为伍,仿佛鹤已经成为自己生活的一个部分,即使有客人来拜访,他也以鹤待之。古诗中含有“归鹤”这一意象的句子比比皆是,如唐元结的“乡园不见重归鹤,姓字今为第几仙?”;宋苏轼的“故人扰负平生约,西望峨嵋,长羡归飞鹤。”等等。历来隐士大都有高远的志向,但因志向难以在现实生活中得以施展,因此归隐山中,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此句很好地写出了隐士山中的生活——既然不能在朝野中施展宏图,那么就在寒山中闲邀白云,描绘隐居生活吧!他们乐山恋水,寄情于景,回归自然。对句“卧龙静听雨弹琴。”写出了像诸葛亮这般人物在山中的生活,时人称诸葛亮为“卧龙”,在诸葛亮未出山前,一直隐居在荆州南阳卧龙岗,诸葛亮也自称“卧龙先生”。此句以“静听雨弹琴”反衬其平静沉稳的内心世界。“雨弹琴”是一种外在的环境,即风声雨声也。不管遭遇什么情况,他们总能从容面对,不逃避,以大智慧对之,可谓“以静制动”,这与上句的隐士作风大相径庭,正是“归鹤”与“卧龙”的不同之处。他们虽然未露头角,但绝对是杰出的人物。只待伯乐发现,定是一条飞龙。如果说“归鹤”代表的是一种出世的思想,那么“卧龙”代表的则是入世的思想。同是隐居山里,但“归鹤”是无法施展抱负而归隐山中的高人;而“卧龙”则是等待出山干一番事业的奇才。

尾联引用“投林”之典,并巧嵌词牌名《清平乐》及苏轼、陶渊明的号——东坡和五柳,且相当自然,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诗人高洁、恬淡而豁达的情怀。投林,谓鸟兽入林。借喻栖身或归隐。《晋书·文苑传·李充》有句:“穷猨投林,岂暇择木!” 成语“穷猿投林”出自此典;唐杜甫的《独坐》诗尾联写道:“仰羡黄昏鸟,投林羽翮轻。”如果说久经漂泊的杜甫羡慕极了投林鸟,那么,诗人在此引用投林鸟,其意也在于此,或许诗人就是投林鸟之一,在林中与其他志趣相投的伙伴相互唱和,实乃其乐融融也。投林之鸟,不像归鹤般独来独往,也不似卧龙等待时机,他们自得其乐,唱着清平、悠然的乐曲,十分满足,醉倒在东坡之下,五柳丛中。这不禁让人想到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他们常聚当时的山阴县(今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可谓快哉!“清平乐”这一词牌名在此与句意融合得十分恰切,更显示出投林鸟怡然自得的状态。末句的“东坡”“五柳”亦是一笔两到,既可指苏轼、陶渊明,也可指地名和事物,语言极具柔韧性。陶渊明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不言教化、不事雕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发,注重诗文的自然天成,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苏轼极其推崇陶渊明,其生活态度和诗风都深受陶渊明影响,并写过《和陶诗》系列。诗人引用此典,很自然地表达了自己的追求与向往。
 
  整首诗很好地将自身情感融入到寒山景致之中,语言清雅灵动,内蕴丰富。之所以有这样的效果,是因为诗人运用典故的手法极其巧妙,隐而不露,与诗句融合得天衣无缝,从而营造了幽美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首诗的用典手法之所以能够创设幽美的意境,主要采取了“隐用典故”的方式,不留痕迹,和诗人的语言、情感自然地结为一体,因此没有生搬硬造的感觉。那么,如何用典才能创设诗词的意境美呢?纵观古诗词中的隐用典故之手法,对营造诗词意境大有裨益,在此谈谈以下几种:
 
  一、借用词语,更换物象
 
  化用前人诗句,营造美妙意境,也叫“用句”。这也是用典的形式之一。在古典诗歌中,引用前人诗文现象相当普遍。如曹操的《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直接援引《诗经·郑风·子衿》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又如毛主席的诗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天若有情天亦老”,出自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但这种直接引用的句子终归是“泊来品”,或可称为“偷句”,其引用过于直接,缺少自己的语言因素。
 
  引用前人诗句还可以在原句基础上改动一字或数字,或是只借用其中的某些词语,如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就是由庾信诗句“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化用而来的,王勃更换物象,以动静结合、时空融合的方式,描绘出一幅色彩明丽、具有立体感的江南秋景图。这种借用语言、转换物象的方法显得灵活、含蓄,且富有自我特色,甚至更胜原诗一筹,王勃句就是很好的例子。李白著名的《行路难》其一中之名句:“拔剑四顾心茫然!”实是化自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六中的“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这便是有名的模仿诗句之水平过于原典之典型的又一例。此外,太白更为著名的《将进酒》中的“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仍化自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六中“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花香一扇风的《寒山吟》的首联和第四、第七句即是采用了这种用典方式。首联从北宋曾公亮《宿甘露寺僧舍》的“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之句中提取某些字词,稍加转换位置,并将“云气”、“松声”等物象转化为“落叶”、“回音”等,从自己表达的需要出发,很好地营造了幽冷的意境,与原诗意境实为两种风格。“一段香魂流水心”则是从北宋卢梅坡《雪梅》诗中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之句提取了“一段香”等字,并化为“一段香魂”,不露声色,意境悠然。在这里,“流水”则是提取了“流水无情恋落花”中的意蕴,以“流水心”喻无情也。尾联的“投林”句亦是借用杜甫《独坐》之尾联“仰羡黄昏鸟,投林羽翮轻。”中的“投林鸟”,且融合无缝。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又如周邦彦的《西河·金陵怀古》:“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墙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这首词多次化用前人诗意,“山围故国绕清江”“怒涛寂寞打孤城”,化用了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莫愁艇子曾系”,化用古乐府《莫愁乐》:“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化用了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诗意。周邦彦的《西河·金陵怀古》熔裁了前人的三首诗,引用前人诗句手法高超,正如张炎《词源》所说:“善融化诗句,如自己出。”,达到了浑化无迹的高妙境界。这首词以六朝故都金陵为怀写对象,通过今日凄清景物的描摹,抒发了历史变迁、朝代兴亡的感慨,具有历史的深邃感和沧桑感。

  二、隐喻意象,丰富内蕴
 
  古诗词中有很多意象内涵相当丰富,要理解这些意象的内涵,须和语言环境相结合,才能确定其内涵。诗词中经常运用一些沿袭下来的具有特定含义的意象去表情达意,这也是一种隐用典故的方式,同样能达到营造意境美的目的。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诗句中用碧玉形容柳树,显示柳树的鲜嫩新翠,同时“碧玉”其实也是一种用典,有另一种意思,乐府里的《碧玉歌》中有“碧玉小家女”之句,后世遂以“小家碧玉”,指代小户之家出身的年轻貌美的女子,诗中“碧玉妆成一树高”就是隐用了前人诗文,让人想象那袅娜多姿的柳树,宛如凝妆而立的碧玉。又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面看来好像是写“出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其实这是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射天狼”的典故。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

  花香一扇风的《寒山吟》的颔联采取了这种用典方式,诗人以“归鹤”、“卧龙”这些隐喻的意象,扩大了表达范畴。“归鹤”的意象丰富,结合此诗的表现对象“寒山”和此句的语言环境,此处“归鹤”应代指归依山林的隐士,而“卧龙”应代指像诸葛亮一样的未出山的奇才。为了突出“归鹤”这等隐士的特点,诗人以“闲邀”一词表现其与世无争、悠闲自在的生活,“云作画”语言优美,富于想象,亦表现了寒山之高深,并暗喻隐士的高深,语意双关;对句则是突出“卧龙”这般人物在山中蓄势待发的特点,以“静听”一词彰显其内心之静,沉得住气,对外在的风声雨声能够等闲视之,心里异常澄澈。通过“雨弹琴”这种环境的渲染,更是衬托出“卧龙”的非凡才智。不管是归鹤,还是卧龙,都不离“寒山”这一大环境。因此,诗人用“归鹤”“卧龙”之典,紧扣寒山,很好地表现了主旨,并营造了清幽的诗境美,即使脱离典故去理解,我们依然能够读懂这两句诗,可谓“离合有致”也。
 
  古诗词中运用典故的意象去表现主旨的例子数不胜数,如柳树,古人以折柳表惜别。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由于“柳”和“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明月”与“白云”在古诗词中更是频频出现。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手法。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这两句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刘长卿《谪仙怨》:“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写别后相隔之遥与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至于对月思人就更多了,如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张九龄:“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冰雪、蝉、草木、南浦、长亭、梧桐、梅花、松柏、杜鹃、关山、羌笛、秋水、鸿雁、红豆......都是诗人常用的意象类典故。在诗中合理运用这些典故,化为自用,以其意象内涵来表情达意,且含蓄入味,比直白的诉说更富韵味,耐人咀嚼。
 

  三、巧妙嵌名,一笔两到。
 
  古诗词中经常嵌入人名、地名、词牌名、曲名等等,增加诗词容量。若是嵌名无痕,不仅增加趣味性,而且对诗词意境的拓展极有帮助;反之,就会影响大观,破坏意境,给人以刻意之感。所以,嵌名要十分注意,必须围绕诗词主题,选择好合适的名称,而这些名称大有出典之处,这样就增加了诗词的意味,拓展了诗意,挖掘了内涵。如杜牧的《泊秦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中的《后庭花》乃歌曲名,是引用的一个典故,南朝陈后主所作的《玉树后庭花》,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诗人所处的晚唐时期正值国运衰微之际,而这些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聚集于酒楼之中欣赏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可能重演的隐忧?所以,诗人这里是借陈后主因荒淫享乐终致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嵌入《后庭花》,不仅符合诗境,而且因为用典,用意极深,增强了诗的讽刺效果,含蓄地传达了诗人的用意。
 
  嵌入人名的诗句不胜枚举,其实每一个人就是一个典,须了解其人其事,方才了解诗中为何用其名。如以下这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均嵌入了人名:
  

  宋代李清照《夏日绝句》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但无堆砌之弊,因为这都是诗人的心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嵌入“项羽”之名,更显示出诗人对英雄的敬佩,从而反衬出南宋统治者苟且偷生的形象。如此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的诗篇,出自女性之手,实在是压倒须眉了。
 
  宋代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嵌名极富韵味:“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嵌入“西子”之名,将西湖和西子联系在一起,更增加了西湖的妩媚,诗的意境更加优美,耐人寻味。
 
  唐代李商隐的《贾生》这首诗直接嵌入“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此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唐代李白的《赠汪伦》直接嵌入自己和友人的名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有明显的民歌风味的诗自然质朴,清新流畅。诗人用眼前普通的景物作比喻,写出了与友人的真挚情意。他的《戏赠杜甫》亦是直接嵌入“杜甫”之名,很是随意,与诗风吻合:“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此诗幽默诙谐,甚至滑稽梯突,类似于打油诗。其实这并不是李白嘲讽杜甫作诗拘束迟缓,更不能说李白看不起杜甫。李白实际上是以此诗劝慰杜甫,诗歌当不了饭吃,不要为了写诗太苦了自己,太瘦了不好,要注意自己的健康。
  

  另外,宋辛弃疾的《贺新郎·把酒长亭说》中的“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首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与结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都很自然地嵌入历史人物之名;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等句均嵌入人名。这些人名所囊括的故事丰富了作品的内蕴,这类嵌名诗可谓数不胜数。

  词牌名大都有其来由和典故,有的因某些诗句而改名,这样的句子则成了嵌名的佳句。也可以说,因佳句而有词牌名,句子因含有词牌名而成为佳句。如《望江南》因白居易词中有“能不忆江南?”而改名《忆江南》;《钗头凤》原名《撷芳词》,因陆游有“可怜孤似钗头凤”此句,故名《钗头凤》;《芳心苦》原名《踏莎行》,因词中有“红衣脱尽芳心苦”,故名;《绿罗裙》原名《生查子》,因有“记得绿罗裙”一句,故名;《满庭芳》因柳宗元有“偶此即安居,满庭芳草积”的诗句而得;《青玉案》取于东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一诗......时下有不少诗友也喜欢嵌词牌名以增强作品的趣味与内涵,这无疑对创作是一个推动,也有很多作品非常优秀,嵌入的词牌名能很好地与诗词内涵相融合,并辅助了诗词的意境,这些都是值得称道的。但有一些作品只为嵌入词牌名,甚至堆砌词牌名来组合成自己的作品,如若没有自己想要表达的需要,笔者认为这就纯属文字游戏了,实不可取。
 
  如果在嵌名时仔细斟酌,达到语意双关的效果更是高妙,这样的嵌名,就是抛开典故,也可以理解诗的意境;而理解了典故,更增加诗意的厚度。如唐齐己的《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此诗末联语意双关,感慨深沉:“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此联字面意不难理解,然而咏物诗多有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末句嵌入地名“望春台”,含义甚丰。这里“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齐己早年曾热心于功名仕进,是颇有雄心抱负的。然而科举失利,不为他人所赏识,故时有怀才不遇之慨。“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自己处于山村野外,只有“风”、“禽”作伴,但犹自“孤根独暖”,颇有点孤芳自赏的意味。又因其内怀“幽香”、外呈“素艳”,所以,他不甘于前村深雪“寂寞开无主”的境遇,而是满怀希望:明年(他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充满着自信。所以,尾联的嵌名就很有艺术性,可谓一名多意。

  再以花香一扇风的这首《寒山吟》为例,此诗第三句“半山风骨折梅手”巧嵌王安石的晚号“半山”,即使不以王安石的晚号来论,该词用在这里也很贴切,若结合王安石的晚号来看,此句的内蕴则更加丰富,因为王安石的《梅花》脍炙人口,作者正是在该句化《梅花》之意,赋予新的内容,很好地将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传达出来。尾联则巧嵌词牌名《清平乐》和苏轼、陶渊明的号,亦是一笔两到,如果此句不把《清平乐》看作词牌名,依然可以理解其意,且句意晓畅;东坡和五柳在这里也可以理解为山上的东坡和五柳,既是事物亦是人物,趣味相融。嵌入这样的名称,可谓匠心独运,考虑周详。作者正是巧妙运用《清平乐》、东坡、五柳这些名称的特殊意义,转化为自身表达的需要,因而才有这样的效果。尤其是东坡和五柳这两个人物,他们与主题的联系更是密切,作者通过这两个人物的典故,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情感,这种一名两用的布局实为缜密细致。
 

  嵌名的方式很多,除了上面所述,还有嵌花名、鸟名、药名等等,若是名字有出处,并蕴含丰富的内蕴,这种嵌名既属于意象类的用典方式,又属于一笔两用的嵌名,寄托着诗人的情怀。例如凌霄花,历史上,凌霄花一直被喻为志存高远。宋代贾昌期赋诗赞曰:“披云似有凌云志,向日宁无捧日心。珍重青松好依托,直从平地起千寻”。宋人杨绘有诗赞曰:“直绕枝干凌霄去,犹有根源与地平。不道花依他树发,强攀红日斗修明。”敢与太阳比鲜妍的花,必是血性之花了。她宁愿停止生长,也不愿匍匐在地,这也是凌霄花的执拗与血性吧。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重点阐述的是“隐用典故”之手法,所论不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打开传统文学尤其是古典诗词的发展史,结合作品相应的立意,因时,因人,因事,或直用典故,或正用典故,或反用典故等用典方式也常常出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典故的运用在其发展的长河中表现形式很多,这里所论述的只是一部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将典故恰如其分地与自我的语言融合在一起,形成浑然一体的结构,以求达到相对完美的诗词艺术境界。

 
  综上所述,在古诗词创作中,合理巧妙地运用典故是重要的艺术手段,甚至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如何运用才能达到传情达意、营造诗境的艺术效果,不仅需要积累大量的典故,通读古诗文,更重要的是要合理地运用,该用则用,不该用时切不可复制、粘贴,否则会适得其反。用得巧妙,不仅拓展了诗词容量,加深了思想内涵,而且营造出不同的诗词意境美,达到言无尽而意无穷的最佳效果,让人回味不尽,因为典故本身就具有丰富的内涵!

人赞赏

精选留言

该文章作者已设置需关注才可以留言

写留言

    该文章作者已设置需关注才可以留言

    写留言

    加载中
    以上留言由公众号筛选后显示

    了解留言功能详情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