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和做事,打标签都是思想懒惰的表现

 人生底色看语文 2020-09-22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这是语文课本中,大家喜欢的李白的两句诗。

为什么要去弄扁舟呢,因为人生在世不称意。

李白做官做得不称心,所以发牢骚,要归隐江湖。

官身不自由,老子不干了。老子要潇潇洒洒过一生。

李大诗人的一句牢骚,爽了后来的文人,也骗了许多老实人。

记得当初学语文的时候,听老师课堂上的分析,什么飘逸豪放啊,什么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啦,什么没有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啊。当时觉得很走心,后来感觉那些分析不怎么接地气,却又说不出什么道理。

到了自己做老师教这首诗的那几年,也是照本宣科,慷慨激昂的讲。

那些充当春蚕,充当蜡炬的日子,终于明白了什么叫牺牲自我,照亮别人。

生命是宝贵的,当然也是用来浪费的。因为时间总会过去,最后一切都不属于你。

可是连思想都要照搬别人的,那真的很悲剧。我们活在世上所能拥有的,就是我们的思想;千百年后,要是人们还能想起我们,那也是因为不小心,我们活成了思想家的缘故。

后来自己不断读书,也写得几部书,才晓得写在纸上的白纸黑字,也并不全是真实的。

故事可以虚构,情感,自然也可以。

作为一个生活在尘世的诗人,他的人生,有高兴的时候,也自然会有失意的时候。

高兴的时候歌唱,失意的时候叹息,那才是真正的生活。

我们读的每一部作品,它只是作者人生一个片段的产物,并不能完整的反映他的一生。

这个我们都知道,却有意无意装不知道!

说李白的时候,就谈飘逸豪放;谈杜甫的时候,就念念不忘抑郁顿挫;说白居易的时候,总提什么明白晓畅。

这叫揣着明白装糊涂,装时间长了,也可能就真就糊涂了。

漫长的人生,多变的时代,丰富的经历,各个时期不同的人生际遇,总会带来作品的更迭变化。

一位成功诗人,一位优秀的文学家,绝不能仅仅用一枚文学标签就能概括的。

辩证法要我们全面的观察事物。要看到变化,更要晓得变化的原因,读文学作品如此,世上的事情都是一样。

万事万物,都一个理。

还以李白说事儿。

李白还有诗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可李白的心,却在他人生更多的时候留恋着官场。所以呢,不要被诗歌里的豪言壮语给骗了。

简单说说李白一生故事吧。

李白五岁开始读书,15岁的时候就开始和社会名流互动,二十四五岁的时候,离开四川,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结识各地的官员,入赘宰相之家,不断的干谒王公大臣。趁玄宗皇帝狩猎的机遇,夸耀当朝,宣讲玄理,献《大猎赋》。又献诗玉真公主,结识贺知章,最终得以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请郊游,一定要让李白侍从。李白受到。宠信,被同僚艳羡嫉恨,特别是据说他得罪了高力士,被进谗言,又被皇帝疏远,赐金放还。其后是长达十几年的漫游,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李白来到永王的军营,写出《永王东巡歌》。永王兵败后,李白入狱,被营救后重新做幕僚,一直希望得到重用。后来被流放夜郎,被赦免不久后死去。

对于李白,要看的全面。了解他一生行迹,然后读他的诗。既要掌握以上最有代表的篇章,也要注意初入官场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负和踌躇满志。

这样你所看到的李白,就不只是飘逸豪放了吧?

再说说李白的好朋友,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约我至田家。”谁都熟悉的,一个乡村隐士,一个田园诗人的形象,在诗歌里呼之欲出。

他的另一部作品《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首诗的前几句,通过泼墨山水般的大写意,呈现出洞庭的阔大景象,而后几句却表达了想做官,却无人引荐的苦衷,在太平盛世的时候不做官,居然感到非常的惭愧。

孟浩然做了一辈子的布衣平民,在他的心里,也时常有着做官的冲动。这一首诗,和《过故人庄》放到一起,将看到一个更立体一点的孟浩然。

关于孟浩然,《唐才子传》里有这样的故事,说他40岁时,也准备到长安去发展,有一天,被王维私自邀请到办公室,恰好玄宗皇帝突然驾到,孟浩然吓得赶紧躲到床下,王维不敢隐瞒,玄宗命令孟浩然出来见他,孟浩然就自己背诵写过的诗,那一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在紧张之下都冒了出来,玄宗皇帝听了很不高兴,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于是放归襄阳。就这样,孟浩然做了一辈子的布衣。

学习孟浩然,可以说他是个田园诗人。也别忘了,他的内心一直有兼济天下的情怀。

无论是读文学作品,还是面对现实生活,一定要学会思考,要对比,要演绎,要推理,要归纳,要总结。

仅仅想打标签,或者满足于打标签的想法,那都是思想懒惰的表现。

创新的时代,一味的懒惰是很危险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