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是孔子诞辰,孔子是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为“至圣先师”。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被后人尊为孔圣人、文圣人、万世师表。 与文圣人孔子相齐并肩,被尊为中华文武二圣的是武圣人关公。关公是跨时空、跨阶层、跨信仰,被统治阶级、儒释道教派、平民百姓、各行各业所共同尊崇,被全社会成员共同美化、神化、圣化出来的圣神。关公“庙祀遍天下”,“崇祀历千年’,享受着绵绵不绝的人间香火,无论在官方还是在民间,关公的崇拜之盛,使其俨然成为人中之圣、众神之神。 武侠小说的集大成者金庸大侠说过:“关羽的道德模范比孔子更加普及、有效而重要。香港的警察以及黑社会人物都要设神坛拜关公,决不拜孔子,也不拜耶稣、不拜如来佛。小说人物成为大众宗教式崇拜的对象,这是全世界任何文学作品都做不到的。” 关公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中国大陆的地理范畴,凡是有华人居住的地方,就有关公信仰的存在。据不完全统计,仅台湾省就有关帝宫庙600余座,在美国、日本、新加坡、泰国、越南、缅甸、澳大利亚等近百个国家和地区有30多万座关帝庙宇。关公文化的精神财富不仅属中国独有,它亦是属于世界,关公文化超越了民族、国家、宗教、时空和信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文化,对海外华人群体起到巨大凝聚和团结作用。前外交部长李肇星就曾说过:“如果你不了解关公文化,在国外和我们华人几乎没有共同语言。”
孔子在“天下学官”中普遍被祭奠,而关公信仰却从通都大邑扩展到穷乡僻壤无远弗界的民间。不仅“自孔孟而后,扶名教而植纲常者,赖有圣帝也。”即便佛教道教也争相把关公纳入自身的信仰体系,以争取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三七《伽蓝辨》中讲:“夫释道各崇其教,今护法则争尚圣帝何也?……圣帝,忠孝节烈,得统春秋,索王素臣,心源独绍,自孔孟而后,扶名教而植纲常者,赖有圣帝也。……今四海之内,奉圣帝之像,敬事不衰者,比户皆然也。此无异故,盖以圣帝大义匡时,由古之圣人也。其楷模百代,则人之师表也。其能佑庇人而切其感慕,则又不啻其祖先也。是以尊之至、重之至也。” 关公信仰为何如此普及?是因为关公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包涵孔子伦理道德思想体系在内中华民族精神的道德实践和具体表现,关公精神所包涵的包括:精忠报国,义薄云天,忠肝义胆,忠诚信义,忠义仁勇,忠孝节义,忠义神武,忠义诚信等等,无一不显露着中华传统文化及儒家思想的睿智光芒。孔子以思想言论传世,关公以道德实践立身。孔子忠孝节义诚信等道德理论是关公精神的精神内核,关公文化是孔子思想教化世人显露于世的行为体现。孔子思想是关公文化的指导思想,关公文化是孔子思想的外化表现。
什么是文化?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字、饮食、服饰、宗教、艺术、文学、教育,举凡生活的内容,一动一静,莫非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财富,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分享的记忆与感情,是各种价值观的总和。 关公文化与孔子文化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关公文化与孔子文化互为表里,互相促进,互相融合,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教化育人,一文一武,相得益彰。关公文化与孔子文化、儒家思想以及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 关公文化以忠孝节义诚信等思想内容为核心,本质上是一种道德崇拜。祂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融合体现了中国儒释道的伦理道德精神,有着鲜明的民族性,有着广泛的包容性,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凝聚力和融合力。宋元明清以来,朝廷民间、士农工商,儒释道教,乃至贩夫走卒,都把关公作为共同接受的道德楷模,并将其升华为社会各界共同崇拜和效仿的精神偶像,以此来规范全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犹如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孔子及其学说提升为百代楷模、万世师表那样,自关公原型三国战将关羽辞世至今,以关公神灵崇祀为源头、以关公忠义诚信精神弘扬为内容,以关公精神与日常生活行为规范的融合为准则,关公经过1800多年以来全社会成员的共同作用,神化、圣化、美化的过程,关公由此成为中国人世世代代精神信仰的中心,万民争相效仿的最高道德偶像,被称为“至神至圣”、“万世人极”。 人们把敬崇关公、弘扬关公文化、效仿关公精神作为凝聚民族合力、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一种约定俗成的方式。弘扬关公文化,传承关公精神,理解和践行忠孝节义诚信等儒学思想,是维护和复兴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促进和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规范和纠正道德缺失、诚信失范等道德危机的重要精神力量,这也是关公文化和孔子学说在当代社会中所具有的新价值和新作用。 关公文化彭允好 9.2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