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心即是神,做事莫欺心

 彭允好 2020-09-22

 

关圣帝君觉世真经

凡人心即神,神即心,无愧心,无愧神,若是欺心,便是欺神。

心有有形之心,谓之心脏。也有无形之心,谓之心灵。作为有形之心,心是一个接收外界信息、并形成同步善恶判断、好恶分析,继而做出相应的意识调整的最重要器官。作为无形之心,心是灵魂的另一个名字,是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与情感表达。

在传统的中医理论及宗教信仰中,心也是神主所居住的地方。《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佛教禅宗《达摩血脉论》中云:“即心是佛,亦复如是。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六祖慧能和法海禅师谈论“即心即佛”的问题,其实“佛就是心,心就是佛”。“佛不远人,即心而证。

新儒家的代表,心学认为,心是一切事物产生的根源。陆九渊说,充塞宇宙的“理”,就在人的心中,“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王阳明说“至善者心之本体”,又说道:“心即理。天下难道有心外之事、心外之下时吗?

王阳明《传习录》中云:凡知觉处便是心”。“心”即“我的灵明”,“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

心,感知万物,所谓的物质世界;心,生出意识,所谓的精神世界。有,是心欲令其有;无,是心欲令其无。都是心在感知、分辨、甄选、评定,发出指令。

无论禅宗所谓“即心即佛”,还是心学所谓“心即理也”,与《关帝觉世经》所言“人心即神,神即心”,都是同理一义。

人心就是良知

无论在任何情况,做什么事,都要对得起天地良心。人心就是神,神就是人心,无愧心,则无愧神,天道昭昭,善无不应,人心戚戚,有感皆通。

《元史》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元代大学者许衡途经河阳,久行之后,口渴万分。恰巧路遇梨树,众人皆围而摘梨,唯许衡不为所动。人问之,答曰:“此非吾梨,岂能摘?”众人讥其迂腐:“乱世梨无主也!”许衡正色曰:“梨虽无主,而吾心有主。

西汉刘向云:“义士不欺心,廉士不妄取。”有道德操守的人在没人监督的情况下也会用自己的良心来约束自己,廉洁自律的人也不会因为没人看见就动贪念,就去侵占盗取别人的东西。

俗话说,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是非黑白都有分明。昧着良心做事其实就如同掩耳盗铃一般,总以为自己说的谎言无人知晓,自己做的坏事天衣无缝,岂不知“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欺心,神目如电”?

中国人相信天理,相信良心,相信报应,相信因果。这是一种出乎本性,发乎内心的精神力的信仰。中国人自有历史以来,便一直在寻找心灵的居所,君子人格教育,道德伦理规范,都是为内心行止而搭建起来的宅院。

关云长忠义参天,遂和孔子并列为文武二圣,成为儒家精神的象征。岳武穆精忠爱国,到处建有岳王庙、关岳庙,受到万民的景仰。观世音大慈大悲,妈祖救苦救难,陈元光开漳兴闽,济颠悯孤怜贫,郑成功垦殖台湾等,都成为老百姓心中的伟大神明以致香火不绝。

诗云:

善恶终有报,

天道好轮回。

不信抬头看,

苍天饶过谁。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五回第十四支曲子《飞鸟各投林》写道:“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自古以来,无数历史经验都在验证:聪明反被聪明误。那些自以为聪明,起心动念不正,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的人,最容易犯欺心、欺神之事,尽管是些小事,也能观察出做人的心性本质。

《增广贤文》上说,“再三须慎意,第一莫欺心。

元代文学家马致远在杂剧《岳阳楼》中云:“人能克己身无患,事不欺心睡自安。”人能克制自己就没有灾祸,做事不昧着良心就自然能安睡。

平生不亏心事夜半敲门心不惊。明代旁通医学的农学家王象晋在《清寤斋心赏编》中,提出了心理养生九字经:“勿欺心,勿妄想,守廉耻。”告诫人们不要有昧良心,欺心的行为,不要有非分虚妄的念想,要固守礼义廉耻的人格规范,自然就会心态平和,心神安定,心胸豁达,益寿延年。

关帝信仰,归根结底是“人心道德”的信仰,以忠孝节义之品德浇筑身心,匡正言行,坦坦荡荡、光明磊落,守心不欺,则正气浩然,积善纳福,大道可及,盛世永昌。

总的说来,人的内心就是神明,神明就是人的良心。做人做事无愧良心,就不会愧对神明。如果昧着良心去做人做事,欺骗自己内心的同时也就是在欺骗神明,必然受到神明的惩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