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门开福寺承载海门人的关帝信仰

 彭允好 2020-09-22

海门开福寺(关帝庙)现任住持:释德慧法师

关公伽蓝文化的精髓是仁义。佛教讲缘起指自我,自他,自身与环境,三者之间互联关系!仁者人也,是自我要求己欲立而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他要求“仁者爱人”指泛爱众人,佛教要求不仅泛爱众人也要泛爱众生命,对自己与周边环境要求,和万物建立互动关系,不会因为万物的喜好做出反应,而是按照自我修为顺意一套天地间的大道来运行。万物皆有心生,自心本具万法、我们圆满成就仁义的修行即圆满菩提佛果。

------佛教关公伽蓝文化传承人 释德慧

 
古海门是个历史悠久的城市。

海门系长江冲积平原,成陆历史久远。五代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建县,县治设于东洲镇,因江海之门而得名海门县。南宋地理总志《舆地纪胜》记载:“原是海屿沙岛之地,古来涨起,号为东洲,忽布机流至沙上,因名布洲。既成平陆,民户亦繁。

有的地方志或古籍记有唐代海门县,惜正史未有记载。

 
古海门是个命运多舛的城市。

公元14世纪中叶,海门曾是一个人口较多的壮县。元朝末年开始,长江主泓道北移,导致长江口出现坍江自然灾害,加上海潮、江水和台风侵袭,江岸时涨时坍,县治因坍塌而多次迁移。

清朝年间流传的民谣:“九尺皇岸三尺蒿,蒿枝头上浪滔滔”。显示海啸肆虐,民不聊生。

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除吕四一角以外,古海门县几乎全部坍入江海,因无实际辖区,县一级行政建制被裁撤,改为海门乡,后又改称静海乡,并入了通州。

 
今海门是个朝气蓬勃的城市。

今海门并非古海门县的直接或全部延承。古海门县大部分已随着静海乡的消失,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今海门是延续着海门先民们开荒辟土、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优良传统,在新形成的土地上创造出的崭新的历史。

清初,江流主泓南倾,长江北岸开始涨积,涨出40多个新沙,绵亘百余里。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崇明人陈朝玉携妻到三角沙(今悦来镇境内)落脚垦植,之后又在日盛沙、裙带沙(今海门街道境内)等地围垦,人丁家产日益兴旺。江南句容等地的垦荒者纷至踏来,先是形成村落,后又呈现集镇雏型,称之为茅家镇,又称茅镇。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清政府设海门厅署于茅家镇,从此茅家镇形成了一竖(复兴街)一横(大同街、建国街)“丁”字形的市井格局。清嘉庆九年(1804),茅家镇关帝庙建成,地址在县署西,成为海门人重要的祭祀、祈福、看戏,政令发布、文化交流、商贸洽谈的场所。

今海门作为一个县的建制史要从1768年算起,只有250年的历史,在中国县域城市中是年轻的,但其蓬勃发展的势头却在中国县域城市发展史上占据着显耀的位置。海门是国务院最早批准的对外开放县(市)之一,拥有全国最大的、被国务院经济发展中心列为“中华之最”的绣品专业市场。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列为“中国最具潜力十强县市”之一。

据《2015县域经济发展报告》和第十五届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名单,海门市位居第22位。 

 
海门人浓厚的关帝信仰

海门独特的地理面貌,土地涨坍不定,使得明清时代“仰之如日月,敬之如神圣”的关帝信仰,在海门人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关帝“护国保民、驱灾降魔”的至尊地位,尤其“忠心贯日、义薄云天”的君子人格风范,符合海门民众所崇尚认同的行为标准,海门人将关帝视作道德的楷模,精神的标杆,崇拜祭祀他。

张謇题关帝庙楹联

蜀汉惟公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春秋福我有桑麻之利,蒲鱼之饶。

浓厚的关帝信仰,既造就了海门人自强不息、坚强勇毅、不屈不挠的性格特征,也培育了海门人忠诚勇敢、正直善良、团结义气的精神品质。

据海宁地方志描述:昔海门多风潮海患,常有“决堤防、漂庐舍、泛滥奔腾、死者相枕”之痛。建(关帝)庙祈镇一方斯土,以期海之安宁,实属乡民意愿。于是一呼百应,捧土聚塔,不日庙成,其貌庄严。主殿供关圣、右祀雷神、左祀文昌;后殿供观音大士,两旁为痘神、猛将。像列、驳杂,佛道共融,据此,亦可印证民之诸多苦难矣。 

关帝是海门人尊崇的保护神。

旧时,海门镇上还有“过三桥,求平安”的习俗。海门镇(茅家镇)关帝庙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地址在县署西(今万丰商场),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共有庙房60多间,均为砖木结构。关帝庙自建成开放至“文革”开始,前后共160多年,香火连绵不绝,时有旺盛,每逢佛教节日,远近信众纷至沓来敬香念佛。

每年的正月十五,海门镇的民众在拜祭过关帝之后,就会让孩子提着灯笼走过关帝庙旁边的武定桥、通济桥和太平桥,走过三桥则预示着孩子平平安安,长命百岁。

张謇是中国近代第一实业家,其家乡就在海门常乐镇。张謇以状元姿态,从事现代商业活动,正是儒家关圣思想和民间义财神文化精髓在商业实践中高度结合的典范。

张謇为常乐镇关帝庙题联云:

本朝尊如圣人,庙食何论吴地尽;

此地故沿长乐,钟声犹似汉家无。

常乐镇始建于清康熙末年。刘、秦、沈、倪等姓都是常乐镇早期居民。

据张謇纪念馆《张公故里祠堂记》碑文记载:“长乐之有关帝庙,创自清乾隆三十七年,伟五世祖妣之外家赵氏有讳镕成者,资东市基地若干亩,五世伯祖考天若公暨秦灿廷先辈力成之,他或间有办理将者,仅九楹。四十二年僧昌叶募建前厅,号称正殿,并左右亦九楹。嘉庆二年,伯高祖蕴刚公,以花厘建台门,沈成章先辈醵资建耳楼、缭坦、甃道,规抚乃备……

碑文记述了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常乐镇先民赵镕成在兴建关帝庙时捐献庙基,刘天若、秦灿廷等人捐助资金建成后殿。五年后,昌叶和尚募捐得善款建成前厅,即正殿。以后又有刘蕴刚、沈成章等人捐资建造山门、围墙、道路等附属设施。

秦灿廷之子秦一鸣继承父志任海门县董,潜心地方事业,捐资集款修缮常乐镇关帝庙,又协建殁礼乡贤祠和长兴镇关帝庙。

张謇正是在这种关帝信仰浓厚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张謇所尊崇的关帝精神,正是一种对国家、民族和社会负责的忠孝节义的春秋大义精神。

张謇的全部活动,有经济、教育、文化、社会公益等多项事业,也有为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争取社会进步等方面的斗争,从而构成张謇实业报国的爱国主义思想所特有的丰富内涵。

旧时,海门境内有三座相当规模的戏楼,都与关帝庙有关,分别是:常乐镇关帝庙戏楼,长兴镇关帝庙戏楼,以及茅家镇关帝庙戏楼。

张謇为常乐镇庙戏台柱联云: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臣观往古;

来日大难,今日相乐,皆当喜欢。

戏楼经常有戏班子上演一些传统剧目,最隆重的演出自然是在关帝诞辰——农历五月十三日前后庙会。

演剧之前,首先举行祭祀关帝的祈福、上供、献艺及送神等例行程序,并邀来职业戏班或民间艺人演剧谢神。演出节目以歌颂关帝英雄业绩为主,如《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华容道》等,但从没演出过《走麦城》。个中缘由,只是因海门人不忍提起英雄的悲惨结局。可以想见海门人对于关帝的崇敬有多么诚挚。

茅家镇关帝庙是海门关帝信仰的重心所在。自海门厅署设于茅家镇,茅家镇关帝庙使命担当便已开始。历代耆老护法檀越,弘法忘躯,广行慈悲利众之道,作如来使,续佛慧命。虽然古寺遭逢波折,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政府批准,茅家镇关帝庙正式定名为海门开福寺(关帝庙),新地基位于富江北路、北海西路路口,占地15亩。初步规划为三进两院格局,仿明清建筑风格,力求接近传统古刹。

海门开福寺(关帝庙)现任住持释德慧法师承载着复兴海门人的关帝信仰传统,发愿修复佛教关公伽蓝道场,弘扬佛教护国兴教大乘菩萨精神,培养具有正直、善良、感恩、奉献的关公伽蓝菩萨的人格素养,以及恪守坦荡做人、诚信做事的基本道德,营造讲忠诚、讲信义、讲情操的良好修行氛围。

释德慧法师依乡民之所愿,率领信众,合集十方大德、长者、居士,为法随喜,广为传述,同心协力,发布施心,重修开福古寺;奉慈悲之精神,再续伽蓝香火。唯有诚心发愿,惟愿大殿落成之日,佛光普照,庇佑众生。施主檀越,成就无量功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