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忠孝节义为本,至公无私传家

 彭允好 2020-09-22

忠孝节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也是传统文化的道德准则。忠孝节义思想在中国已经存在了数千年,已经深入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以及家风家教传承的基因里面,历史上传统社会的和谐安宁,睦邻友好,和睦相处,都是通过忠孝节义思想的传递和共同尊崇来实现的,忠孝节义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及价值观取向的重要表现。

孔子云: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根源是家国一体,忠孝同根。大孝即忠,忠于国则孝于亲。国是大家,国在则家存,国破则家亡,国安则民乐,国富则民强。家是国的组成细胞,家庭和谐,国家才会繁荣昌盛,人民的生存生活才会有保障。

儒家十三经的《孝经》,以孝为中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孝经》指出孝是诸德之本,认为人之行,莫大于孝”,“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儒家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皆源于家国一体观念的形成和确立。“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礼记祭义》中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思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尊仁安义,可谓用劳矣。博施备物,可谓不匮矣。”“孝”包括从精神上给予长辈的照顾和支持,使之得到人格上的尊严。精神上的孝道是不能让父母蒙受耻辱,如果由于子女的品德低下而使父母受到耻辱,便是最大的不孝。因此,“孝”的内容包括子女个人努力及成就等等可以“光宗耀祖”的事业和行为,这就是“大孝不匮”。

在雄奇险峻的庐山南麓,清波碧浪的鄱阳湖畔,有一个古老的义门村落。这里因世代栖居着以忠孝节义为本、诚信正直传家”的江州义门陈而口碑相传、誉名华夏。

唐宋时期的江洲义门陈氏家族,创造了十五代不分家、3900余人口、332年聚族而居、和谐共处的家族奇迹。唐中和四年,唐僖宗旌表“义门陈氏”,宋至道二年封义门陈氏为“天下第一家”。宋太宗御封“真良家”,次年又赠“聚族三千口天下第一,同居五百年世上无双。”一联。爱国诗人文天祥表其曰:“昔日为江州之义族,今日为庐陵之忠臣,忠义两全,可仪型于天下矣!

江州义门陈忠孝节义,重教厚文,家风懿范,厚古照今。其义,是家国大义,宋淳化四年(公元993年),宋太宗宣召义门陈家长陈竸入朝,太宗问:“汝义门所以义聚,何也?”陈竸回答:“公也,公则无私,无私方可义聚。”太宗大加赞许,遂赐匾一块,御书“至公无私”,这块牌匾,是义门陈氏《家范》的精华所在:心底无私天地宽,坦荡真诚报家国之恩,而不是耽念小私小家。所以历代陈氏子孙居庙堂之高,则唯忠唯仁;处江湖之远,则唯孝唯义。

义门陈以忠义为先,以孝道治家,满门重义尚德。久而久之,教化影响了牲畜。至唐昭宗庆历年间,家有七百四十余口,每日设广席,长幼依次坐而共食。蓄犬百条,共食一槽,卧于紫扉旁,是一只老母犬,脚拐,眼瞎。每晚睡门楼之上,伴星斗,防匪人,尽其义也。老犬不至,余犬皆不食。

相传有一年,唐昭宗御驾亲临,带来100只肉包子,放在犬槽内,群犬呼而相聚,各衔一只包子于口中,但见一条白犬,独步槽前,口叼两只包子走了。圣上异之。遂率人尾随其后,至一柴扉旁,见有一拐脚黄犬席地而卧,白犬将肉包子丢了一个给黄犬,众犬方摇头晃脑,有滋有味地啃动嘴里的包子,昭宗见状,圣心大悦,称道:真义犬也!

古义门坊建有“百犬牢”。其门有一对联曰:“一犬不至,百犬不食,牢内异物皆效义;一吠突起,百吠齐怒,寨中同声共护门。

义门陈是中华传统社会中家崇忠孝之风,门尚家国之义”的样板家族,义门陈家训云:男人国是家,家正天下定。浓烈的家国情怀已然融进了陈氏子孙的血脉,化作陈氏后人代代传承的基因。义门陈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人口最多、文化最盛、合居最长、团结最紧的和谐大家族,是古代社会的家族典范。宋仁宗时期,义门陈人分迁全国72个州郡144县,291庄。从此,一门繁衍成万户,万户皆为新义门。据统计,当今义门陈姓人口达到4000多万。

义门陈第三任族长陈崇创制了《家法三十三条》、《家训十六条》和《家范十二则》,三位一体,形成了义门陈氏的良好家风。《家法三十三条》,条条说的是公理,行的是公义,其核心就是忠孝节义;《家范十二则》规定家族成员要忠于国家、孝敬父母、亲和兄弟、敦睦邻里、忠厚勤恳;《家训十六条》则要求族人立身行己,孝悌为先,遵纪守法,明德修身,处处都在体现忠孝节义思想。陈氏家风以公为基,以义为宗旨,以忠孝节义的道德楷模为榜样,告诉族人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怎样做人,怎样做事,什么是忠孝节义,什么是大义精神,字字句句都在传承着一种美德家风。

义门陈300多年的传奇佳话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宗族文化的一个闪光点,在中国家族史上有着重大的影响和地位。弘扬其忠义之范、和谐之盛、文明之优、教育之先、风气之美和义传之广的精神,将对当今社会文化复兴、道德回归起到良好的教化作用。

作者:关公文化彭允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