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公的忠义精神与中华崛起 作者:彭允好 关公是武圣人,正气正义的化身。 《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云:“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财者也。” 武包括禁止暴乱、消除战争、保持强大、巩固基业、安定百姓、团结民众、增加财富七种德行。 所以武也是安邦定国,护国佑民,维护和平的象征。 《司马法》云:“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孙中山曾提笔“尚武精神”,忠义尚武精神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民族精神的展现。 一个国家缺乏忠义尚武精神,必然会被其他势力所觊觎,所侵略;一个民族缺乏忠义尚武精神,必然会被其他民族所嘲弄,所取代。 天下大势,浩浩汤汤,成王败寇,优胜劣汰,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是大自然残酷的丛林法则。 古往今来,概莫如此。 中华民族是从硝烟战火中走出来的英雄民族。 在爱国情怀中提炼出的忠义精神,是中华民族最具活力的精神基因,是尚武精神最高境界的文化表达。 忠义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之根,中华文明之魂。 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儿女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屈原《国殇》以慷慨激昂,凛然悲壮的生花妙笔,描绘了将士浴血沙场、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歌颂了忠臣义士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忠义爱国精神。 《庄子》云:“战而死者……皆以无勇为耻也。” 忠义精神是一种民族气节,更是一种精神信念。 正是这种信念,支撑着古老悠久的中华文明从精神和国格上,一次次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当今社会正处于和平时期,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两大主题。 和平不能忘记尚武,发展不能忘记忠义。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尚武精神,经济发展再好,也只会如第二个宋朝,任人鱼肉,任人宰割。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忠义精神,科技程度再高,也只会重现新的百年国耻,奸佞横行,人无道德,民无羞耻,互相侵害,文明扫地。 尚武精神不是简单的学武练武,而是要具有自强不息、拼搏进取,抵御侵略,保家卫国,捍卫人格尊严的勇气和决心。 忠义精神也不是简单的追随和服从,而是要具有正直的发心,正义的理想,正气的节操,端正的态度,和竭诚尽责、造福社会的责任和担当。 武圣人关公是中华民族忠义的代表,也是中华民众的道德偶像和民族精神象征。 于右任曾为关帝庙题写过一副对联: 忠义二字,团结了中华儿女; 春秋一书,代表着民族精神。 关公精神中的忠义诚信,知恩图报,义薄云天等优良品质,任何时候都需要中华儿女传承发扬,身体力行,复兴中华民族精神,重塑泱泱大国自信。 中国正处在复兴阶段,复兴的道路艰难而曲折。 国内,各种不良风气泛滥,金钱至上,见利忘义,坑蒙拐骗,尔虞我诈的现象十分严重;国外,各种企图不善的邪恶势力依旧狼心不死,虎视眈眈,跟国内奸邪沆瀣一气,狼狈为奸。 内忧外患是个不争的事实,当此之时,更要有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 张载云:“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则国家可以长治久安,所以尚武精神不可忘;居荣思辱,不忘初心,则能砥砺前行,再创辉煌,所以忠义精神不可丢。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中华民族在一次次国耻之中,得到的沉重的经验教训。 经济科技落后了,勒紧裤腰带还能迎头赶上;文化精神落后了,经济再富有,科技再发达,也只是衣着光鲜的崇洋媚外的假洋奴。 忠义尚武精神,是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民族精神,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从忠义尚武精神开始,成为当代每个国人的神圣使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