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少年关公的侠义心肠

 彭允好 2020-09-22

关公的原生家庭不是有钱有势的富贵人家,只是普通的农户家庭,耕读之家,即使是书香门第,地位也不显赫,属于社会底层的标准草根。

根据史书《三国志》记载,关公熟读《春秋》,又武艺精湛,勇冠三军。从此描述来看,关公在青少年时期是读文习武,文武双修的。

地方志记载,关公,名羽,乳名寿,原字长生,后改字云长。东汉桓帝延熹三年(160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诞生于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解州镇常平村)。

关公出生时,有乌龙旋绕,现祥瑞之兆。《关帝圣迹图志·见龙生圣》记载:“汉桓帝延熹三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有乌龙见于村。旋绕远公之居。遂生圣帝。

地方志记载,关公少年时,英秀奇伟,性忠孝,勤勉好学,喜读《春秋左传》,故对“善恶之辨,忠奸之分,了然于胸”。

少年关公,器宇不凡,相貌堂堂,威风凛凛:面如重枣,唇似丹朱,卧蚕眉、丹凤眼,脸上有七颗痣,朗若列星。

相士称关公面貌:清、奇、古、怪,得四大威仪正气:神光满面,目采含真,清之正也;眉高入鬓,须长过腹,奇之正也;五岳隆起,四水归源,古之正也;面赤气清,神藏威露,怪之正也。”

关公喜读《春秋左传》,来自家学渊源。碑文记载,关羽祖父关审,字问之,是个乡间知识分子,好《易》、《春秋》之学,东汉末年,混乱形势,他绝意仕途,隐居教子,自号石盘公。关羽父亲关毅,字道远,传授以《易》、《春秋》家学。

因此,春秋大义的思想,很早就植进了少年关羽的心田。受《春秋》思想的熏陶,关公自小就养成了正直果敢、坚强刚毅、忠诚信义的良好道德品行。

可以说,关公的家庭熏陶和家风家教,以及河东人杰地灵,圣人辈出的浸润,对关公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熹平三年(174年),关公十五岁,正式入村塾读书,并与私塾老师胡先生的女儿胡玥胡金定相识,十八岁娶妻胡氏,十九岁生子关平。

光和二年己未(179年),关公辞父母说:“儿已有后,足奉祖祢。今汉室衰败,奸臣盈庭,盗贼猖獗,儿欲献身救国,志兴汉室,扶红日、正人心。”于是前往谒见,造访当地郡守,上陈时事,但没有成功。

在关公回程途中,夜宿旅店,忽听得隔壁有人哭泣,哭声极为悲哀。关公问他,那人回答说,他名叫韩守义,遭郡豪吕熊荼毒,其女被吕熊霸占。吕党连七姓,上通朝中权贵,下结当地豪族,倚势凌人……

关公听到这番话语,义愤填膺,命韩守义把他引领到七姓所在居所,把七姓党羽全部杀光,救出韩守义的女儿,然后逃难江湖。

关公乘夜黑杀了恶霸吕熊及七姓党羽,牵连甚广。官府画影图形,到关公家乡捉拿他,他的父母将关羽妻儿委托给胡玥娘家后,双双跳井身亡。事后乡亲就以井为墓,在井上建了一座砖塔,以为纪念。现仍存于山西运城解州镇常平村关帝家庙内。

砖塔《碑文》记载:“关帝于灵帝光和二年已未(179年),愤世嫉邪,杀豪伯而出奔。圣父母显忠遂良,赴金井而身死。至中平元年甲子(184年),里人为帝有扶汉兴刘之举,遂建塔井上。金大定十七年(1177年),又有本社工兴,重加弘竣。凡往来过客,知建其塔,不知其塔为墓者十有八九,即询知其来历者,亦不过揖塔而三。”

关公怒杀豪霸吕熊七姓之族,逃难江湖。关氏族人为免遭诛灭九族之祸,不得不背井离乡,躲灾避难,部分宗族一路向北逃匿至山西安邑古村。

撰修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的《安邑县志卷十二·古迹记》中写道:“关帝后裔由解梁移居本邑(安邑)古村,前清世袭五经博士,里名崇关,豁免差役,以示崇异。”

关姓亲族为何逃往安邑古村?《安邑县志》究其原因,写道:圣裔迁居之原因,则以帝远祖关龙逄在本邑(安邑)。

关公自十九岁,仗义行侠,杀人逃亡后,就再也没有回过家乡山西运城。坐落于运城市西南13公里的关公故里常平村南的关帝圣像,为目前世界最高最大的关帝圣像。圣像通高80米,铜体高61米,寓意关公圣寿61岁;底座高19米,寓意关公在家乡生活19年。

《三国志关羽传》里写关公亡命奔涿郡”,只用了五个字,亡命二字隐约道出了关公青少年时期有过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

“亡命”在汉语词典解释:“谓削除户籍而逃亡在外。泛指逃亡,流亡。”

比较著名的事例为成语“望门投止”的主人公张俭。

张俭(115—198年),字元节。东汉时期名士,江夏八俊之一。因宦官侯览家属作奸犯科,仗势作恶,张俭上书弹劾侯览及其家属,触怒侯览。张俭被迫逃亡。张俭望门投止,许多人为收留他而家破人亡。

《后汉书·党锢传·张俭》: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

近代革命义士,“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曾有诗写道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在流传甚广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写关公自述亡命奔涿郡的原因:吾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矣。今闻此处招兵破贼,特来应募。

有关关公青少年时代的历史记载甚少。从现有资料看,在关公逃难江湖之前,一直生活在故乡山西运城解州镇。

青少年时期的关公喜读《春秋左传》,是勤勉好学之人,又能扶危济困,侠义为怀,以武德精神铲奸除恶,救黎民于水火。这种文武双全,又忠肝义胆的侠义英雄,正是黎民百姓所尊崇、爱戴及渴望的“救世主”、“恩主公”。

替天行道,为民除害,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最传统的英雄情结。

因而,青少年时期的关公,虽然史书无记载,但在民间传说及口耳相传中留下了很多英雄事迹。

关公“亡命奔涿郡”的原因,民间传说中还有以下几种说法:

传说一,《关圣帝君圣迹图志》、《关帝志》等书说法,关公故乡解州城,因为靠近盐池,地下水苦涩,不能食用,只有几口甜水井散落在城里各处。当地恶霸吕熊,勾结六姓作恶一方,霸占城里甜水井,规定只许年轻貌美女子来挑水。这些女人要么被调戏,要么被污辱。韩守义女儿也因此蒙难。关公听到后,斩杀吕熊及七姓党羽,逃难江湖。

这种说法在当地以及民间流传最为广泛。

传说二,元代刊行传世的话本《三分事略》和《三国志平话》:话说一人,姓关名羽,字云长,乃平阳蒲州解良人也,生得神眉凤目,虬髯,面如紫玉,身长九尺二寸,喜看“春秋左传”。观乱臣贼子传,便生怒恶。因本县官员贪财好贿,酷害黎民,将县令杀了,亡命逃遁,前往涿郡。

传说三,清代文人梁章钜《归田琐记》:关羽年轻时身手不凡,喜欢打抱不平,所以惹了不少事,他爸妈就把他关起来。有一次关羽听见窗外有个老头在哭,就跳出去询问情况,得知本县县尹的舅爷却要强娶他的女儿为妾。老人告到县衙,却被县尹痛骂了一顿。父女俩走投无路,因此啼哭。关羽听说以后,怒火中烧,便仗剑闯进县衙,杀了县尹和他的舅爷后出逃。

传说四,元杂剧《刘关张桃园三结义》:解州州官臧一贵,想起兵造反,称霸一方。听说关羽武艺高强,便把关羽请到州衙。关羽听说臧一贵要造反,屡谏不听,就持剑将其刺死,逃亡他方。

传说五,当地民间传说,关羽在解州城里蔡家当长工时,因为看到蔡家地主仗势欺人,无恶不作,就杀了蔡氏一家,然后逃亡。

这些传说故事虽然版本不同,却都有着一个共同点:都认为青年时期的关公是侠肝义胆,为民除害,才被迫杀人逃亡的。

这也说明:青年时期的关公“亡命奔涿郡”是因为见义勇为,仗义杀人,出于公义、侠义、道义,而不是私心私利,这也反映出青少年时代的关公,就是一个性情刚直,不畏强暴,一身正气,嫉恶如仇,富有正义感,胸怀大志,为民请命的人。

演义小说和民间传说对青少年关公除暴安良,行侠仗义的事迹广为传颂,也为关公最终入圣成神,成为三教共尊的中华武圣人,关圣帝君,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

 作者  简介



 

        彭允好,字圣荃,号半禅。曾就职报社记者,工商行政管理局,政府宣传部,企业品牌战略顾问等。著有诗文集《清秋狂歌集》、杂文集《刚正木刀集》等。现为中国洛阳关公文化艺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关公文化促进会顾问、关公学院名誉院长,湖北省宜昌市关公文化研究会顾问,上海灌顶禅院关帝文化发展顾问等职。

了解《关公文化》的三观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你若喜欢,点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