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岛浴场海中频现“咬人虫”,今日揭开神秘面纱

 图书馆收藏文库 2020-09-22

炎炎夏日里,去海水浴场洗海澡、游泳是不少市民、游客在青岛避暑降温的首选。近日,不少市民反映说,在海里游泳的时候遇到了不明的小生物,被咬得浑身都是小红点。有市民表示前段时间她在第一海水浴场附近游泳,回来时发现胳膊、腿窝、脖子、前胸多处出现了不少小红疹。

青岛浴场海中频现“咬人虫”,今日揭开神秘面纱

游泳时被“神秘”小虫袭击事件频频发生,不少游泳爱好者纷纷“中招”。为此,近日青岛水族馆业务部副主任、海洋生物学博士杨翠华携工作人员一行主动担当探寻真相。在走访被咬的游泳爱好者们时,他们获知“神秘小虫”可隔着泳衣咬人的重要信息,由此判断小虫体长应为1毫米以上。针对大家提到的多聚集在沙滩上、沙子里面、岩石下面、防鲨网附近等地,他们重点进行采集、采样。杨翠华博士在采访中表示“我们在得知不少市民下海被咬这一信息后,我们6名工作人员,在一周内到第一海水浴场附近水域多次进行采样。我们将采集到的多种微生物进行分离,分离出1毫米以上的昆虫十余种。”为使得结果更为精确,工作人员不惜在自己胳膊亲身试验,其中,一只虫子放在胳膊上就咬,工作人员的疼痛感觉和症状与被咬的游泳爱好者描述一致,经反复比较、对比,断定该虫子是近日频频伤人的“神秘小虫”的真凶之一。

青岛浴场海中频现“咬人虫”,今日揭开神秘面纱
青岛浴场海中频现“咬人虫”,今日揭开神秘面纱

经了解,这只体长1厘米左右的“神秘小虫”名为拟棒鞭水虱(Cleantiella isopus),属于甲壳动物亚门Crustacea,软甲纲Malacostraca,等足目Isopoda,盖肢亚目Valvifera,盖鳃水虱科Idoteidae,拟棒鞭水虱属Cleantiella,在中国、日本北部海域潮间带岩石、藻类下和砂内常见,青岛潮间带有分布。

青岛浴场海中频现“咬人虫”,今日揭开神秘面纱

等足目生物,是海里常见的一种生物,多分布在北半球北部海域,以沙滩、岩石、浅水区域及潮间带等水域为主。作为沿海生态系统和鱼类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等足目生物,在海岸带群落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它们的生命周期、生长和繁殖等基本生物学特征几乎不为人所知。他们的主要采食藻类、动物和动物碎片。先前,不少市民曾揣测是玻璃钩虾伤人,但是实验室分离出玻璃钩虾并没有出现咬人情况。

据工作人员介绍,这个虫子目前在国内研究的较少。目前,在日本等与我国纬度相当的一些海域,如北海道海域有对拟棒鞭水虱这个虫子的研究。目前也没有有效的防御方法,至于它究竟为何“咬人”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得知。但由于它以附着生长为主,多主要附着在防鲨网附近及浅水区域,因此提醒广大市民及外地游客,在游泳时可尽量远离防鲨网,以免受其“袭击”。

记者:董涵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