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法律以严苛而著名,其实它是有张有弛,有宽有松,在禁止某些人的行为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培养人们文明行为和不影响他人的良好习惯,只有做到了一些 “不可以”,才 “可以”保证公民的最大权益。——纯道题记 早就听说新加坡有几大蓄水池,但去了新加坡六七次,却一次也没有实地去看过。的确,它不是境外旅游者到访的主要目的地,以旅游方式去新加坡的人极少能一见新加坡蓄水池的 “芳容”。 这次去狮城,新加坡朋友主动问我,哪里还没有去过?她想开车带我们去一个之前没有去过的地方。她推荐去看看蓄水池,这个主意真不错,可谓正中下怀。我知道,新加坡的蓄水池都建在僻静之处,驱车前往,需要走不少路,因此不太好意思主动开口要求。 新加坡先后建有17个蓄水池为市民储存淡水,最大也是最为重要的是麦里芝蓄水池、勿洛蓄水池公园、克兰芝蓄水池、贝雅士蓄水池和实里达蓄水池,这五个蓄水池基本上被绿油油的草地、园林和沼泽包围着,可以让人们在大自然的静谧安宁与城市的喧闹繁华中感受到鲜明的差别。由多个蓄水池组成的中央集水区自然保护区承担起了新加坡“绿肺”的功能,政府的最终计划是要把可集水区的面积扩大到全岛面积的90%,以“采集每一滴雨水”。朋友带我们去的就是位于这几个蓄水池中央的贝雅士蓄水池。 在繁忙的高速公路上行驶了一段时间后,从一个小匝道驶出,转弯就上了一个小坡道,有一种进入山区的感觉。刚刚还在现代都市中穿梭,现在却回归到了原生态的环境中,如世间变幻,前后莫测。朋友说,这里有许多野生猴子出没,开路必须小心。周末时,他们会带上外孙专门来看猴子。她说,当她第一次想带三岁的外孙来看猴子时,外孙说: “不要,不要!我怕猴子!”她就告诉外孙说: “我们就坐在车上看,不去碰猴子,猴子也碰不到我们。”她的外孙才同意来这里来看看。那天,她们带着外孙看过猴子后,已经驶离林间小道,正准备进入高速公路时,外孙又说了: “我还要看看!”于是,他们就绕了一圈之后,重新回到猴子出没的地方,让本不想来看猴子的外孙再次看看她喜欢的小动物。 正说着,见前面几辆车停在了路中央,我们的车也停了下来。原来,一群猴子正在路上闲逛,不时注视着坐在车里的人,希冀能够获得一些喂食。开车的人也不急,大家都停在路上,观赏起猴子来。这猴子个子都很小,应该是弥猴一类,三三两两地活动着。据说,这山坡一样的区域里,有数千个野生猴子,没有用任何设施围住它们,有时它们会越过道路,出现在附近的居住区。大批的野生猴子能够在这片森林中自然生存,表明这里的生态保护很好,动物与植物可以相生相伴。不过,森林可以出现在新加坡这样一个弹丸之国,于高楼林立与交通繁忙间保住一块块原生态环境,可算是一个奇迹。 贝雅士蓄水池建成于1977年2月27日,这里筑有一个纪念碑,是当年新加坡开国总理李光耀参加奠基仪式后留下的。这位曾经留学英国的华人,非常清楚干净水源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价值。在新加坡经济发展过程中,他果断拒绝了 “先污染,再治理”的策略,因为污染之后的治理,其实危害不能完全消除,治理成本则会是一个无法预算的 “财政黑洞”。他以一种政治家应有的远见卓识,誓死捍卫新加坡的清洁水源。 新加坡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人均拥有水资源量排名世界倒数第二,其中约一半水量要从邻国马来西亚的柔佛水库经管线引入,另一半则从境内本土采集。正是有了严格的水源保护,到过新加坡的人并没有感觉到这个缺水国家对自己用水的限制,或者带来过任何不便。有了良好的保护,才保证了这里的人们的正常用水。新加坡政府严禁开采地下水,以防止地面沉降,因而获取水资源的主要途径就是采集雨水,采集雨水的最大 “功臣 ”当然要归功于蓄水池。新加坡虽然有32条河流,但都十分短小,大部分的河流都改造成蓄水池为居民提供饮用水源。据世界水资源权威机构评估,新加坡每年的“水量流失”只有5%,是全球失水量最低的国家,新加坡政府公用事业局也因而被列为全球最佳水务管理机构之一。 漫步在贝雅士蓄水池的岸堤上,满目看到都是青翠树木和路边鲜花,如同进入了一个 “秘境”,远处的低山上竟然也是云雾缭绕,见过中国山水画的人对这样的风光再熟悉也不过了,不一定是曾经经历过中国的真山真水,也可以在中国山水画中获得熟悉的印象,它竟然出现在了新加坡岛的中央,这不能不让人感到佩服,佩服保护水源的决定,佩服坚守生态的决心,以及佩服顺其自然的初心。 贝雅士蓄水池分上下两段,走在两段蓄水池中间,真正看到了左右逢源的胜景,上段水平面要比下段高出三十米左右,这样的奇观在大自然中也不多见,却在新加坡政府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努力之下,已经存在了四十多年。上段蓄水池的水,一部分会流向下段,两个蓄水池之间可以作很好的水量平稳,以最大限度地防止水量流失,提高对来之不易的 “天上圣水”的利用价值。 “要是有个船,在湖里游览一下就好了,一定很舒服。”正在思量着新加坡政府的管理良策时,一个声音突然出现在我耳边。 “这怎么可以?浏览船一来,污染就跟着来了,你这是明显的中国人思维!”。我毫不客气地回了一句。 “新加坡人真不会赚钱——-” “新加坡人不是不会赚钱,而是他们不想昧着良心赚钱,他们不想赚子孙后代的钱。如果像中国一样去开发旅游设施,可能让一小部分人赚了小钱,却要大部分人以损失干净水源和公共利益为代价。如果来几个没有素质的人,让孩子随便大小便,那就坏了一池水,想想就恶心!”我只能耐心开导着。 新加坡政府显然是聪明的,在关系到数百万人饮水和用水的大问题上,他们没有妥协过一次。我想,在五十年的建国史中,一定会有不少人打过周边土地的主意。造房子、开会所、办餐饮,可以赚不少钱,但明智的新加坡政府统统不让这些商人出现在水源保护地周边。在离水源几百上千米的范围内,动物可以进,植物可以进,就是人不能任性进入,走走看看可以,但喝喝拉拉不行,不能有居民,不能有机构。 进入新加坡各大蓄水池玩赏,并不需要门票,无须门票的地方,也见不到小商小铺的出现,更没有人盯人式的推销。如此美好的地方竟然没有围墙,不需要门票,真正体现出国有土地,公民尽可以享用自然环境的优越性。在进入步行小道前,我看到了一块警示牌,上面竟然不厌其烦地列出了十六项禁止事项:不准捕鱼、不准扑蝶、不准扎营、不准喂猴、不准捉鸟、不准扔纸、不准断栏、不准点火、不准行车、不准遛狗、不准折枝,不准音乐。这些警示用图形标示,十分易懂。新加坡的法律以严苛而著名,其实它是有张有弛,有宽有松,在禁止某些人的行为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培养人们文明行为和不影响他人的良好习惯,只有做到了一些 “不可以”,才 “可以”保证公民的最大权益,随时都可以到国家中的美丽山水间休憩与漫步,也才能保证全体公民都能享用的水质不致于受到各种可能下的污染。 蓄水池这个名称,其实在中国并不多见。以这样的水域面积,在中国叫水库也很少了,一定会获得一个听上去很不错的 “湖”名。位于浙江杭州西郊淳安县的新安江水库,早已变身为 “千岛湖”;位于江苏宜兴市郊的横山水库已经易名为 “云湖”,也相继成为旅游开发区。这样的旅游区是否改变了周边的水质,只要看一个指标:周边居民可否直饮自来水,或者家家户户是否都装了个净水器,才能安心饮用来自自来水管道里的水?没有把水库或蓄水池改为动听的湖名的新加坡,则可以真饮自来水,净水器行业几乎无法在这里得到发展机会,因为人们并不需要它! 新加坡完全可以把蓄水池改名为一个个湖名,但是,他们没有这样做。同为华人的他们知道,湖是来自大自然的恩赐,只有原生态的大面积水域才有资格叫湖。蓄水池是人工产物,它不应该享用湖这个美称,否则便是对五千年华夏文明的不尊重,仓颉造字时,一定不希望把人工围堰起来的水域也称之为湖。如果蓄水池和水库都变成了湖,那么来自大自然恩赐的湖,又情何以堪?假作真时真亦假,新加坡人宁愿在这方面做一个个傻傻的海外华人,也不愿意把蓄水池称作为湖。我想,华夏老祖宗一定会赞赏这样的 “傻小子”;新加坡的后人也一定会赞赏 “大智若愚”的建国元老, 让他们可以知道湖与蓄水池的区别,而不是水库等于湖这样的假相。 在贝雅士蓄水池边漫步,不仅有身体上的愉悦,更有思想上的喜悦,漫步的过程中,我在漫想。我也想去中国的水库边漫步,漫想,水质可以如此清澈见底,水域完全包围在森林之间。谁能告诉我,哪里是最佳去处? (本辑图片均由作者实地拍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