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苹果与布施

 禅艺会 2020-09-22

假如你想让别人给你苹果,怎样才可能得到呢?命令?请求?交换?

方法很多,但我们常常忘了这个前提:对方首先得有苹果,然后才有给你苹果的可能。假如他有两个苹果,他也许一个不给,或只给一个,或两个全给。可要是他连一个苹果都没有,无论你用尽种种手段,无论你多么想要对方又多么想给,你还是不可能从他那里得到苹果。

人家没有苹果,怎么办?你得让他有,比如,把你的苹果先给他。若是你也两手空空,怎么办?找到这世上拥有苹果的人,说服他们给他苹果。然后,你再用任何一种方法,去获取"这个人"手中的苹果。



这里的"苹果"可以替换成各种东西:金钱、关爱、幸福、快乐、安全感,等等。一切世人所渴望的东西。

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按揭房产。房产商想让潜在客户给钱买房,可许多人没钱,怎么办?房产商说服有钱的银行,让人们从银行贷到款,再把钱交给房产商买房。

同理,你希望别人爱你,你先得给人以爱;你想从谁那里获得快乐,想办法先让对方快乐。慷慨地给出苹果,别人才会回馈。

聪明的人问道:若我给了他,他却不给我,怎么办?

他不给你,有三种可能:他自己不够、他不愿给你,或二者皆有。如果是第一种,你应当再多给些,令对方满足;如果是第二种,不用担心,他会给别人,别人再给别人,兜兜转转,最后间接给了你,也许更多;若是第三种呢,那就同时采取前两种方式好了。

但更高的境界是不去考虑得到苹果,只是不断给人苹果,也接受给予,然后转赠给没有苹果的人。如此则你手里始终会有苹果,且不再局限于得失数量,因你不储存,流通的总量会大得多。

这就是佛陀所教导的"布施"了。布施,是不求回报的施予。布施不是为了得到,甚至也不是为了给予,但却能实现物质与精神等一切资源的平衡,使世界调节到一种美妙的均衡状态。苹果的总量并没有增加,可是由于流通的增加,每个人获得苹果的数量增加了,于是幸福感的总量也增加了。



世间的人际关系有许多种,但归纳起来无非如下:我们相遇,我对你好,你对我好,我对你更好,你对我更好······层层叠加,直至某天,生离或死别,于是一切的好变成失去的痛苦;我们相遇,我对你不好,你对我不好,我对你更不好,你对我更不好······冤冤相报,直至某天,生离或死别,此前一切的不好都成为双方痛苦的来源;我们相遇,我对你好或不好或不好不坏,你无动于衷,我继续或者停止,你开始对我好或坏或不好不坏或继续无动于衷,我继续或停止,直至某天,变成前面两种情况之一,然后,生离或死别,在此之前或之后,感受痛苦。

反正,总是会痛苦。

要怎样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内心宁静呢?

若是把自己与其他生命的关系简化为彼此布施的关系,任何时候都怀着布施与接受布施的心态,一切就变得简单且令人愉悦了。



当别人对你好时,你会想到这是人家在布施与你,于是欢喜接受,心怀感恩,并在适当的时机将所得的再布施出去。这会让你的心平静安详。

当别人没有对你好甚至还对你坏时,你若想到这是遇上需要你布施的对象了,于是心中不会有任何不快,而且立即慷慨解囊、施予援手,诚恳地帮助对方。这会让你的心平静安详。

当你对人好而对方依旧总是对你不好时,你需思索这是自己布施得还不够的原因,于是不予计较,继续不求回报、坦荡真诚地用合乎公正的方式帮助他们。这会让你的心平静安详。

这些和之前讲苹果的道理其实一样,最后的结果是:令人幸福的事并没有增多,但由于关系的改善,所有人都觉得更幸福了。

聪明的人问道:孔子不是说"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么?"

是的,孔子也给了答案:"以德报德,以直报怨。"直的意思,并非要我们心直口快指责怨敌,而是说对待所谓怨敌,应当秉持正直的原则,遵循道理与规律去对待。正直、道理与规律,仍然是德的范畴,只是可能表现形式会有差异而已,内里的慈悲、真诚、公正是不变的。举例而言,以德报德,好比人家给你一些苹果,你把自己的苹果全给他;以直报怨,好比为了从本质上改变一个人抢你苹果的行为,最简单的方法是你把苹果送给他。这看起来似乎没有天理,但却是实现天理的有效捷径。

一切抢夺、贪婪、吝啬,无不源于匮乏的感受。若你先消除匮乏感,主动不求回报地施予,则渐渐地,世间将由于匮乏感的减少而真正不再匮乏。看似从你开始的损失,终将成为包括你在内所有人的享有。

财富、思想、爱与自由,乃至一个微笑、一声赞叹、一句鼓励与问候,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能布施出我们的苹果,不只一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