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心生烦恼,甚而连文章也写不出的时候,“静止的流水”这句禅语就会在我心里响起。就此观想静止的流水,我的内心渐然平静下来,清清楚楚照见念头的洪流,升起又落下,浩荡而去。 一位禅师曾说,你也许见过流动的水,你也许见过静止的水,你可曾见过静止的流水? 江西云居山山顶有一口井泉,名为智泉,传说饮过此泉的人,可以开启智慧。寺庙里的山僧每天走过迢遥的山路,来此汲水,用以烹茶,清冽的泉水冲泡自种的云雾山茶,此间的禅茶之味,只有静下心来,细细品过的人,才能懂得其中的甘苦滋味。在云居山小住的时候,我日日莅临智泉之畔,对井照影,那一口深泉,照得出山容,画得出云裳,映得出面影,唯独看不出它的流动。我很好奇在此山巅,海拔如此之高,这里怎会泉流不止。这口井汇聚了天地精华,幻化成清泉,如青山的明眸,日日满盈,每天都有人到此汲水,不见其减,天长地久,不见其增,它有如山的沉静,也有如云的灵动,它是流动的,亦是静止的,这是静止的流水吗? 北方邢台玉泉寺所在的龙山,也有一口泉眼。泉水东流至山门前的玉泉池,日积月存,永不外溢,俗称“灌不满”,池面波平如镜,几米长的水草自湖底招摇,没有人能看出水是从哪来的,如此一泓碧波,令人误以为是一潭死水,却日新月异,那静静的池水映照着玉泉禅寺,寒泉古寺,宁静深远。玉泉禅寺所在的皇寺村,亦是古村落,石桥,石屋,上上下下的石板路,山围石窦,小桥流水千万家,这眼泉水,竟令这里的居民,家家有井,户户得泉,这在干涸的北方亦是不多见的。天地有情泉一眼,除了民间传说,没有人确切能说出此泉的来历,依然流经千年,当地人亲切称其为“流不干”。在肉眼看不到的地方,清泉汨汨冒出,千年不竭,在这一极度缺水的石灰岩地区有这样一处泉眼,令人称奇。因着这眼亦行亦止的泉水,这里的青山,这里的古寺,甚而这里的风土人情染上宁静的气象。粗重的欲望令我们的心灵日渐骚动难安,渐然体味不到流水的无限禅意,这一脉流水宁静如天地始初,如佛之慧语,静静流淌,不惹尘埃。这里的人内心是富足的,任岁月迁变,朝代更迭,内心却是安然平静的,古老的智慧贯穿着他们世世代代的生活,生命安详如“静止的流水”。 在邢台玉泉禅寺于月下品茗,聊起云居山真如寺的智泉,常住法师正巧在云居山真如寺住过几年。法师说,那口泉水真的很好喝,清凉甘甜。云居山海拔很高,可是不乏水源,到处是湖泊清泉,和那里的氛围很相得,云居山真如寺是曹洞宗道膺禅师开山的地方。有一则典故,一位居士问一僧人:“我家总是用一口锅煮饭,三个人吃都不够,如果要让千人吃而有余,该怎么办才好呢?”这是一个相当难的问题,僧人答不上来。 于是道膺禅师代僧回答:“争则不足,让则有余!” “诸苦尽从贪欲起,不知贪欲起于何?”在日常生活中,大到名利地位,小到一茶一饭,一饮一啄,人们都要争夺计较,所谓欲壑难填,由此永远处于不足的状态。如果彼此舍弃自己的欲望,谦谦若礼,一铛之饭,千人吃而有余,悟此即为佛法,悟此则知足,知足而得福,得福即心安,心安即静,静若止水。 久在寺院盘桓,渐渐喜欢上了清晨的早课,天色未明,世界浑如始初,寺院的钟鼓之声就在山间回荡了。衣着海青的身影,轻灵如许,端庄如是,鱼贯而入大雄宝殿,随着引磬声响,维诺举腔,一声梵唱破空而来,随之经文如流,诵经的声音如山谷流泉,它是流动的,又是静止的,它令心回归当下,此刻是如此安详,无住,无念,亦无相。 曾一度奢望自己心量广大,不被烦恼委屈触痛,曾一度期许心怀慈悲,见众生而不起众生相。日日在在三千红尘里行走,终会被热恼摇动了心神,被外物之相眯蒙了眼睛。生活中的诸多纷扰,时时会令人乱了方寸,可是只要静下心来,诵一段经文,我的心就会平静下来,静如秋泓,清清楚楚映照出这个世界的本然。于顺境,不起贪念,于逆境,不生嗔恨,知道世事无常,三千繁华,终成落花流水,笑看花开,目睹花落,不累情殇,当下妄念顿息,心海澄明,于三千红尘而入清凉净域。梵呗经文,承佛智慧,此心清明若静止的流水。 《坛经》中云:"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