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禅茶八论】茶为何“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禅艺会 2020-09-22

禅茶渊源八论之

茶为何“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陆羽《茶经·一之源》云:“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对于这句话中的“精行俭德”一词,不少人查字典,翻古籍,短句读,释精义,至今莫衷一是,众说纷纭。

“当代茶圣”吴觉农主编的《茶经述评》解释为“注意操行和俭德”。此外,还有“品德端正俭朴”、“品行端正有节俭美德”、“品行端正有勤俭美德”、“精诚专一,没有旁骛,品德简约、谦逊而不奢侈”、“‘精行者’,无非即注意操守,品性端正之谓也;而‘俭德’呢,即‘节俭之美德’是也”、“精诚专一,待人谦逊和蔼,不放纵自己”、“注意操行具有俭朴美德”等说法。这些解释大多把“精行”和“俭德”并列,分别释义,前者基本是品行端正之意,后者基本是俭朴美德之意。还有人特别从词性解释云:“此处的‘行’是动词,而‘精’是专一的意思,用以说明‘行’的程度。《古今韵会举要·庚韵》谓‘精,专一也’。所以‘精行俭德’应该理解为‘专一践行自律品德’。”此说何据?该文云:“‘俭’有节约、节俭之意,这是众所周知的。关剑平先生在研究茶的精神时,首次发掘出其更深层次的含义,他在《茶与中国文化》一书中提出‘俭字本意即为约束、限制、节制’。其根据是《说文解字》释‘俭,约也’。段玉裁注云:‘约者,缠束也。俭者不敢放侈之意。’这一发现足以让关先生成为陆羽的解人,因为陆羽更看重的应该是具有约束,尤其是自我约束的能力和觉悟的人。这样的人,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能够自律的人。”

笔者认为,“精行俭德”其实源是佛家常用语,是“精进修行”、“俭以养德”的简称或缩略。所谓“精行”,就是勇猛精进、勤勉修行;所谓“俭德”,就是俭以养德、守素崇德;其本义就是勤勉奋发以修行、清苦俭朴以养德。所谓“精行俭德之人”,就是勤勉精进修行、清苦俭素以养德之人。实际上,这样的人就是亦儒亦僧的陆羽自己那样的“节士”“行者”,就是苏东坡《叶嘉传》所称道的秉性高洁的“清白之士”和托名元人杨维桢所作的《清苦先生传》所称赏的励志力行的“清苦先生”。换言之,就是为了信仰和理想舍身忘躯、精进修行不畏艰辛、坚忍不拔的“修道者”,就是禅门里那些简衣素食、历尽磨难、孜孜以求、追求宇宙真谛和生命觉悟的“苦行僧”。

且不说佛教《四十二章经》、《四分律》等对僧人修习行为的严格戒律规范,单从《禅苑清规》中对僧人参加茶会的言行举止所作的近乎苛刻严厉的详细规定,就可看出禅僧修行生活之艰辛。如果一个僧人参加在寺院禅堂举行的茶汤会,入内“安详就座”时,“弃鞋不得参差,收足不得令椅子作声。正身端坐,不得背靠椅子。袈裟覆膝,坐具垂面前。俨然叉手,朝揖主人。常以偏衫覆衣袖,及不得露腕。热即叉手在外,寒即叉手在内,仍以右大指压左衫袖,左第二指压右衫袖。”吃茶时“安祥取盏橐,两手当胸执之,不得放手近下,亦不得太高。若上下相看一样齐等,则为大妙。……不得吹茶,不得掉盏,不得呼呻作声。取放盏橐不得敲磕,如先放盏者,盘后安之,以次挨排,不得错乱。右手请茶药擎之,候行遍相揖罢方吃。不得张口掷入,亦不得咬令作声。”吃罢谢茶退堂时,要“安详下足。问讯讫,随大众出。特为之人须当略进前一两步问讯主人,以表谢茶之礼,行须威仪庠序,不得急行大步及拖鞋踏地作声。”如此详细的规定,与军训相比还要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把“精行俭德”放回到佛教语境下正本清源以后,我们发现其含义其实并不复杂,也不难解,它就是“精进修行”“俭以养德”的略写。陆羽是一个弃婴,无父母亲属,从小在寺院生活长大,寺院生活、禅宗思想对他个人的生活和人格成长,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他虽然容貌丑陋,性格古怪,但天资过人,才华横溢,文采飞扬,故有“陆文学”之号。他嗜好茶事,一生事茶,研究茶史,考察茶区,开创茶道艺术,集成茶文著述,完成名垂千古的《茶经》。他亦儒亦僧、放浪江湖的一生,充满着传奇故事,厉行着分发向上,用现在的话来说,他充满着正能量,是一个很好的励志典型。正是“精进修行”、“俭以养德”的精神,成就了他的传奇人生,说白了,他就是“精行俭德之人”,而茶犹如苏东坡所誉“青白之士”的君子之德和诸多天然药用功效,恰恰能满足也契合这样一些为理想为信念孜孜以求、永不放弃的精进修行之士。诚如中国佛学院教授宗舜法师所言:“他把这个精行俭德这四个字拿来提炼,作为对茶的概括,其实跟他受到的禅宗的思想影响是有很大关系。精行,就禅堂里面坐禅的禅师们,是要放一块心板在腿上,双手扶住,如果要打磕睡,一推这个竹板掉地,咣当一响,立刻警醒,再得振作精神继续坐,所以他这个精行,就是精进修行。”这个解释完全符合陆羽亦儒亦僧的生平行迹和个人修为。

从传统文化背景来看,陆羽提炼的“精行俭德”,其核心精髓就是勤勉奋发以修行、清苦俭朴以养德的“勤俭”二字中华民族美德。无论从前人对茶的历史认识,还是从现代科学对茶的研究检测,茶的天秉德性和自然功用确实如陆羽所言,“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精行俭德”的思想渊源,源自儒佛道三教思想和教义,并深度契合,符合人格完善、修为实践的君子之德和菩萨精神,与中华民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可谓异曲同工。在东方文化传统中,“精行俭德”对人生实践具有较为普适的人文价值和实践意义。尤其是在当下社会,当物质财富充裕而精神道德匮乏的时候,“精行俭德”更闪耀出其人类理性的光辉,堪当我们人生修炼实践的座右铭。

【作者简介鲍志成,号仰苏正文,笔名沙舟、苏叶嘉,历史文化学者,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文化传承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传统文化艺术、中外文化交流史、宗教史等学术研究,近年涉及“一带一路”、茶文化史、网络文化等领域智库型研究,已发表论文120余篇,出版专著20多部。

展读

【禅茶八论】早期印度佛教“禅”的本义及其在中土的流变

【禅茶八论】从“吃茶去”到“禅茶一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