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猫七 | ​以茶为经——浅析国学的茶文化与儒释道

 海燕文化工作室 2022-05-24 发布于浙江




以茶为经




——浅析国学的茶文化与儒释道

文/猫七



【摘要】国学之大从广义上理解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学术,细分门类很多,五术、六艺和诸子百家之学皆在其中。历代学者都把儒家经典放在国学的主导地位,关于儒家的研究也非常之多,而唐人陆羽所著的《茶经》则被放在杂学中。笔者想就《茶经》除茶叶知识、煮茶技巧外,对其进行更深入的解读。同时分析国学中的茶文化以及其与儒释道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以茶为经,不仅仅是茶,更是一门文化。

【关键词】茶经 茶文化 茶道 儒释道‍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始于神农,盛于唐代,直至今日已有千年历史。中国的茶文化糅杂了儒家、道家、佛教等思想的影响,在漫长的年月中又具有了自己的特色,成为国学中不可缺少的一派。
  
而在了解茶文化之前,先来谈谈有关茶的基本常识吧。
  
茶源自中国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就是这个早已被诸多事实证明的结论,在19世纪初却在国际上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争论。不过在经过了近200年的争论,在大量古今中外的文献记载和实物证据面前,我们完全可以断言:中国是茶的故乡。
  
然而,茶之所以成为茶经,并不仅仅在于茶起源于中国,更多的是被它背后丰富悠久的茶文化所吸引。
  
古语说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其中,柴米油盐是人类的基本需求,这四者的结合满足了人类生存的必备条件。而酱醋则用以调味,强调饮食味道的提升。只有茶,对人的基本生活而言,是可有可无的。你少喝一盅于身体无碍,你少吃顿饭却可能浑身无力。
  
将茶与前六者并列,则是将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相结合,以达到一种新的境界。同时也可以看出茶之于一般中国人的重要性:“茶为食物,无异米盐。”
  
在中国的茶文化史上,大致可以分为唐代之前和唐代之后。唐代作为茶历史上的里程碑,开启了此后千年茶文化的壮丽景观。
  
茶在唐代之前一直写作“荼”,在唐人陆羽所著的《茶经》中,才减一画写作“茶”,茶之所谓茶,便由此开始。
  
说到茶文化,自然跳不开《茶经》,这本世界上最早的茶专著,唐人陆羽整整花了二十五年的时间。
  
《茶经》第一次系统地将唐代以及唐代之前的茶叶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同时在理论上进行提升。使茶从“吃茶”提升为“饮茶”。宋人陈师道曾这样说道:“夫茶之有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
  
《茶经》共三卷,十章,七千余字。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从茶的起源、名称、品质、造茶的工具、茶的种类、煮茶饮茶的器皿、沏茶的方法和泡茶水的高低、饮茶的风俗习惯和历史、与茶有关的故事、茶叶的产地、特殊情况下造茶煮茶的简略过程这九个部分,以及最后用绢将以上九部分抄写悬挂。事无巨细,方方面面均无遗漏。
  
由此可见,《茶经》讲的绝不仅仅是茶本身。


  
《茶经》开篇第一句写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用嘉木来定义茶树,嘉者,不俗;木者,不傲。这一表述恰如其分的表现了茶的大雅却不过分阳春白雪的品质。
  
而书中另外一句:“茶为之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说的是茶最适合品行端正又勤俭的人饮用。“精行俭德”四个字是陆羽把饮茶和饮茶人的道德品行进行联系,大概这就是最初的“茶道”吧。
  
精,精华,精致也。行,品行,行为也。精行二字笔者分析大致有两层含义。第一可以理解为在茶艺过程中要精细作为。这里的精是指追求茶的精华用最正确的方法诠释茶的精妙。第二,精行小到饮茶,大到做人。好茶需要精行,育人更需要精行。茶叶各有特性需不同加工方法与工艺,而育人也要精细到个体,经历不同考研方成人才。
  
俭,勤俭;德,品德。茶事不仅需要精行,更需要俭德。茶所表达的清静,自然离不开去奢从俭。而推及人才中,俭德则是成为君子的重要品质之一。孔子就曾列过五德:“温、良、恭、俭、让”。俭,是儒家的一直秉持的品质。
  
既然提到儒家,不得不提茶道与儒、释、道三家哲学之间的关系。
  
中国自古以来儒家思想一直占据主流地位,文人自然也多受儒家影响。而饮茶,与文人雅士推崇的山水生活,闲适淡泊相对应,茶道也就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推崇中庸:“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中”是指不偏不倚,“和”是指对待事物的和谐统一,强调在人事上的和睦,和善。和的思想在文人心中一直根深蒂固,当他们煮泡性情平和的茶叶,自然会赋予茶道一些儒家精神。
  
和,意味着天时地利人和,强调天人合一的和谐。而无论从茶的出生、制作到沏泡,无一不是对“和”的呈现。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和,并不独独是儒家推崇的,它也是道家和佛教的重要思想。


  
相较于儒家之和是为体现中和,并需要规范加以引导,道家则更注重顺其自然之和。老子在《道德经》中这样讲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在道家认为,和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和谐,而茶作为平和之翘楚,笔者认为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绝佳载体。
  
相比儒道两家,佛教所谓的和,更偏向于劝诫世人无仇恨之意,无杀戮之心。
  
佛门饮茶历史悠久,茶性平和能令人清醒无杂念。对于禅门而言,茶已经融入进日常的生活,成为诠释禅宗的最好媒介。
  
有僧人问如宝禅师:“如何是和尚家风?”禅师答道:“饭后三碗茶。”
  
五代的百丈常和尚也曾道:“百丈有三诀:吃茶、珍重、歇。”
  
佛教就这样与儒家、道家相互融通,对中国的茶道与茶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但中国茶道并不是儒释道三家思想的产物,它有其不同于三家思想的地方。茶道有和有大雅,却也接地气。在日常的衣食住行中,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人们借助茶来表达情感。如婚嫁中新媳妇过门要奉茶,借茶来表达未来对家庭和睦的期盼。再比如以茶敬客,以表达主人的友好与隆重。还有在江南地区奉行的“三茶六酒”,即用茶与酒来祭祀。
  
一杯茶里有乾坤。
  
以茶为经,《茶经》不仅仅是国学中的一门杂学,由它发散出的茶文化,折射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影子。茶文化既是中国人推崇的淡泊闲适、“天人合一”观念的集合体,又是这种观念最佳的诠释者。

  
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山泉煎茶有怀》白居易

【参考文献】

1、陈香白,中国茶文化,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

2、陈文华,中国茶文化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3、秦春燕,问茶,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

4、洪启嵩,喝茶解禅,三联书店,2010

作者简介

猫七

猫七,90后,魔都新媒体从业人员,艺术总监,爱美食,爱时尚,对东西方文化都有自己的判断与取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