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思】六位汉晋真假茶祖茶神考辨(上)

 禅艺会 2020-09-22

“中国药都”江西樟树市1989年设立的巨型葛玄炼丹塑像,

由现代雕塑大师刘开渠题字。葛玄被尊为樟树药业的开创者。

葛玄植茶事  文献可采信

——当代各地宣传的六位汉晋真假茶祖、茶神考辨(上)

 文献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文,典籍也;献,贤也。”原意是指宿贤典籍,当代广义的文献定义,主要指记录具有历史意义的各类信息载体。

本文特对当下各地宣传的、超越《茶经》之外的六位真假茶祖、茶神之茶事作一考辨。其中葛玄、梅福、诸葛亮、许逊、支盾五位历史名人中,仅葛玄茶事有宋代三种文献,可以相互印证采信,为史载植茶第一人;梅福、许逊、支盾茶事无文献记载,所谓传说均为当代编撰;诸葛亮茶事为清代道光二十年《普洱府志》所载传说,不足以采信;吴理真则为虚构人物。自陆羽以来的历代茶文化专家,均未能找出这些历史名人的茶文化元素,岂能是当代能随意发现的?晋代之前茶事凤毛麟角,有些古人可能还不认识茶,何必要为难他们,一相情愿将他们尊为茶祖、茶神呢?

从维护文化自信、遵循学术规范来说,此类虚假茶事,尤其是吴理真这样的虚构人物,竟被作为“西汉茶祖”广为宣传,弄假成真,完全违背实事求是原则,违背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周国富会长提出的清、敬、和、美之茶文化核心理念,严重损害中国茶文化形象,造成海内外人士认知中国茶文化的障碍,亟须正本清源。

葛玄——道教祖师之一,尊称葛天师、太极仙翁

宋代三种文献记其茶事,史载植茶第一人

据笔者查考,在上述当代各地宣传的六位汉代至晋代的地方茶祖、茶神中,仅有葛玄茶事经得起推敲,具有学术价值。

葛玄(164-244),字孝先。东汉、三国时琅琊(今山东临沂)人,迁丹阳句容(今江苏勾容)。道教灵宝派祖师,尊称葛天师。道教尊为葛仙翁,又称太极仙翁。出身宦族名门,高祖庐为汉骠骑大将军,封下邳侯;祖矩仕为黄门侍郎;父德儒历大鸿胪登尚书。自幼好学,博览五经,十五六岁名震江左。性喜老、庄之说,不愿仕进。入天台山修炼,遇左元放得受《白虎七变经》、《太清九鼎金液丹经》、《三元真一妙经》等。后遨游山川,周旋于括苍、南岳、罗浮诸山。后汉室倾覆,三国战乱,于是删集《灵宝经诰》,精心研诵《上清》、《灵宝》诸部真经。曾嘱其弟子郑思远,其死后,希望能将上述诸品真经,箓付阁皂宗坛及家门弟子,世世箓传。道教称《灵宝经箓》传自葛玄,故后世灵宝道士奉他为阁皂宗祖师。勤苦修炼,广积功效,遨游山海,擅长治病,收劾鬼魅之术及避谷诸法,更得分形万化之术和灵感应变之法,寿81岁,传死后羽化升仙。

葛玄与从孙葛洪,在浙东一带民间被尊为大、小葛仙翁,多处设灵峰庵或寺庙祭祀。全国各地亦受到广泛尊崇,近年来,很多地方为其设立塑像或雕像,其中“中国药都”江西省樟树市及该市阁皂山(葛岭)风景区设立了多处塑像或雕像,葛玄被尊为樟树药业的开创者。

位于江西樟树市阁皂山(葛岭)风景区的葛玄塑像

关于葛玄茶事,宋代台州分别有三种方志、诗文记载仙翁茶园,这是非常难得的历史文献,在当代各地宣传的汉晋时代的另外五位真假茶祖、茶神中绝无仅有。

据成书于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的著名地方志——台州《嘉定赤城志》卷19记载:

临海盖竹山……《抱朴子》云,此山可合神丹。有仙翁茶园,旧传葛玄植茗于此。

南宋著名地方志——台州《嘉定赤城志》

卷19关于葛玄植茶的记载

  据该志记载,南宋时盖竹山尚有仙翁茶园遗存。该志随后用了“旧传”两字,可见《嘉定赤城志》编撰者是非常严谨的,说明是旧时民间沿袭相传。有仙翁茶园遗存,又有民间传说,可以作为葛玄曾在此山植茶的采信。

《嘉定赤城志》为著名地方志,主纂陈耆卿为著名学者,官至国史馆编修,迁将作少监,终国子司业。南宋时代,茶文化绝没有当代这般重视,不会刻意器重或炒作,否则会留下更多文字,可见是被方志编撰者作为普通事物,不经意间留下的一笔,真实可信。

  与《嘉定赤城志》可以相互印证的是,同为南宋时代,另有两位著名诗人、道家,用诗文记载了天台山上的葛仙茗园。

  南宋台州宁海(今宁波宁海)籍著名隐士诗人、学者胡融,在五言诗《葛仙茗园》中,对葛仙茗园的优美风光和仙翁茶品作了热情赞美:

匿精庐,苍烟路孤迥。草秀仙翁园,春风坼幽茗。

野僧四五人,脑绀瞳子炯。携壶汲飞瀑,呼我烹石鼎。

风涛泻江滩,松籁起林领。七碗鏖郝源,一水斗双井。

我虽冠屦缚,心乐只园静。濯足卧禅扃,幽梦堕蒙顶。

胡融(1131-1230),字子化,又字少瀹,号南塘、四朝老农,世居宁海县城,终身隐居南塘不仕。著有《菊谱》、《土风志》、《历代蒙求》等。

诗歌描写了莺飞草长的春茶时节,诗人与四五位僧人,在犹如仙境的寺院精舍,用石鼎烹茶,茶味甘美,堪与当时著名的福建建州(今南平市)郝源茶、江西双井茶、四川蒙顶茶媲美,饮后心旷神怡。晚上留宿禅寺,梦中仿佛飘飘欲仙……

虽然该诗未记载游览的是临海盖竹山还是天台华顶山的葛仙茗园,但从诗中“绝巘”、“精庐”、“飞瀑”等句子来看,是天台华顶山。

另一则提到葛玄在天台山种茶的文献,是颇有诗文造诣的南宋著名道家白玉蟾(1134?-1229?)。他在《天台山赋》记载葛玄曾在天台华顶山种茶:释子耘药,仙翁种茶。其中“释子”指天台山僧人,“仙翁”即葛玄。

作为文学作品,胡融与白玉蟾在诗文中同时写到葛仙茗园和仙翁种茶,完全是他们当时当地所见所闻所感,是个人文学风格的自然流露,在不经意中记载了葛玄植茶之史实。

根据这些文献记载,葛玄分别在台州修道之地临海盖竹山、天台华顶山植茶,今临海盖竹山葛仙茶园、天台华顶山归云洞葛仙茗圃遗迹尚存。

宋代同时有三种文献记载葛玄植茗或葛仙茗园,足见葛玄植茶真实可信。

明清时代,记载葛玄茶事的《天台山全志》等文献更多,这里不作赘述。笔者另有专文《葛玄——史籍记载最早的植茶人——兼论葛玄即汉仙人丹丘子》。

天台华顶山归云洞前,茶叶与云锦杜鹃共生。1999年,天台县人民政府在当地设立“葛仙茗圃”纪念碑。

梅福——东汉著名隐士,无茶事记载

各地民间多有纪念设施

自2011年以来,杭州临安市每年举办“中国(临安)茶祖文化旅游节”,树西汉著名隐士梅福为茶祖。2011年出版的《临安县志》,记载梅福曾在临安九仙山隐居植茶云云。

梅福(约前44-约44),字子真,九江郡寿春(今安徽寿县)人。少年求学长安,精通《尚书》和《谷梁春秋》等经典。西汉南昌县尉,后去官归寿春。经常上书言政。梅福最初隐居于南昌城郊之南,垂钓于湖。东汉时,他垂钓之处被称为梅湖,并建梅仙祠祀奉。

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梅福改姓更名。旋即离家遁世,云游浙东四明,与女婿严子陵会合,寻找僻静之处,到浙东余姚梁弄东明山隐居,搭草棚,筑石库,修道炼丹,为山民治病,曾撰《四明山志》,惜已散佚,可见他在当地住过一段时间,缘分不浅。当地今有梅仙井、梅福草堂等纪念遗迹。梁弄为晋代名茶瀑布产地产地,《茶经》记载的虞洪遇丹丘子获大茗的著名故事,即发生在梁弄,如需要新编茶文化故事会非常生动。

位于余姚市梁弄镇历史名茶瀑布仙茗产地的

梅福草堂、梅仙井遗迹

梅福在江西、浙江、安徽等地均有隐居地,今很多地方仍有纪念设施,如舟山普陀山梅岑山建有梅福禅院,传梅福曾到该山修道。南宋绍兴二年(1132),高宗赐封梅福为“吏隐真人”,南昌建有吏隐亭,又名梅仙亭。安徽省六安市万佛湖有梅仙岛,相传梅福在此成仙而得名,当地塑像纪念之等等。

关于所谓临安梅福植茶的来龙去脉,笔者非常清楚。2003年,笔者与杭州钱时霖先生合著《中华茶人诗描》,临安旅游局写作新闻报道、热爱茶文化的杨一平先生发来资料,说梅福曾在临安九仙山隐居植茶,目前其后裔在东天目山梅家村以植茶为生,其中一支从当地迁居杭州西湖梅家坞,在那里培育出了稀世珍品龙井茶,并说有当地方志为证。这一事迹似乎顺理成章,但我们从未看到过梅福植茶及其它茶事,几次联系杨先生,又拿不出任何文献史料,只是他为宣传当地茶文化而想象出来的故事而已,最终被我们否定。我们之所以这么慎重,如果真有其事,将为中国茶文化之最。

杨先生曾在一些报刊发表梅福临安植茶之说,地方上需要茶文化代言人,新版《临安县志》正是采信了他之所说。笔者注意到,2016年9月新版的《临安市茶文化志》,有两处记述梅福植茶,表述均为“相传”。实际上,传说亦需要文献依据,如果没有文献记载,所谓“口口相传”很难成立。试想,梅福是2000年前的名人,过去未见传说,现在才冒出传说,岂不牵强附会?

竺济法专栏【茶思】展读

【茶思】皎然贬酒褒茶道

【茶思】丰子恺涉茶漫画之禅意

【茶思】怀海《百丈清规》集佛门茶事大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