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道】道、茶道、皎然茶道与茶道之源

 禅艺会 2020-09-22

今年是茶圣陆羽诞辰1285周年,举办“第二届茶道哲学高峰论坛”纪念茶圣陆羽,对于提升茶界、茶文化界的理性认知,进一步发展茶经济、茶文化、茶学科、茶教育,乃至开展茶外交,均有重大意义。

我年青时在杭州农业学校茶科学过茶,后来做过半年多的县农业局茶叶干部,大学读的是汉语言文学。对于哲学,感到抽象,难以把握。曾有哲学老师问我:你见到过“人”吗?我老实答曰:人?当然见过。但哲学老师说:你见过的是具体的、你认识或熟悉的某个实体的人,如爸爸妈妈、老师同学、亲戚朋友,而哲学的、抽象的、定义的人,绝对没有见过。后来才知道,哲学的所谓的人和物是形而上的,是抽象的、虚无的,而形而下的是具体的、实有的。据说《辞海》中没有“茶道”,想来更无“茶道哲学”。今天讨论、研究“茶道”尤其是“茶道哲学”,是否应该讨论、研究形而上的“茶”和茶之“道”?我是《茶经》故里湖州的一个文人、茶人,想就“道、茶道、皎然茶道与茶道之源泉——湖州”说些认识,请予批评、教正。 

妙西陆羽墓旧址

一、先说“道”再言“茶道”

我们要研讨“茶道”,先要说“道”,再由“道”而言“茶道。”

(一)“道”。“道”是什么?道,这个字的最初意义是道路,后来引申为做事的途径、方法、本源、本体、规律、原理、境界、终极真理和原则等。“道”的概念是老子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根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德经》)。由于概念“外延扩大,意味着内涵缩小。为了达到包容一切的最大外延,内涵减少到不能有任何规定性。因为任何规定性都意味着划界切分,意味着包容性的减少。思考到这一步,老子不知道该怎样说明不能有任何规定性的内涵。因为任何言说,都意味着规定性。所以老子说:‘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德经》第25章)‘大’即包容一切。无法给出任何内涵规定性的表达,只有以外延边界的最大包容力表达。以外延为依据,这是老子把握概念的特点。”○1“道”是一种“视而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的“先天地生”、“惚兮恍兮”、“寂兮寥兮”、“不可名状”的精神实体。“道”创生了万物,“万物”创生以后,要守住“道”的精神,依“道”而行;道法自然,应该顺其自然,按照自然规律行动。

道,分道之本、道之中、道之末(左右之道)。道有先天道亦有后天道,先天之道表现为:无中生有,有中改而变、变可异亦可无,道之本和后天道同时含左右之道合而为一,道之末的变数无穷无尽。道,无所不包、无形无象、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有变则正之、过而变之亦可过而不变,意思就是道在世界里是无尽的,另一个意思是道可因选取对象的不同和背景的不同而改变道的性质和所属范围。

妙西陆羽墓旧址前竹林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范畴。道包含天道人道、地道等。老子所说的“道”,指出世界的本原(本体),世界由以出发、由以产生的基础;世界的本质或世界之所以然,也即世界面貌(世界的具体现实性)的决定力量,世界形成、产生和发展全部历史的述说,也即对道以自身为本原、以自身为本质的自我产生、自我发展、自我表现、自我完成的全部历史的述说。“道”生成演化万物属于“宇宙论”,“道”决定万物的存在则是“本体论”。老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哲学的角度思考世界起源问题和存在根据问题的大思想家。他对“道”的论述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道家的道,哲学含义丰富而复杂,在不同情况下所说的道含义往往不同由“道”组成的词很多,如:道理、道德、道教、道家、道士、道长、闻道、载道、行道、修道、得道……,都与老庄哲学中“道”的概念有关。即使西方宗教的传道、布道的道,也从英文翻译成汉语,传达的意思与“道”有关。

有学者认为,在当代,儒家思想作为构成中华文化这一社会生活方式的观念主体,其理论内涵正在经历着变迁和更新;佛家思想也在不断地被赋予一种现代诠释,继续填补着人们情神生活中的重要的信仰的空间。现代新儒学和现代佛学认真严肃地探索着这些问题。在现代观念背景下,道家思想在获得新的理解和确认的同时,则显示出它可能会是属于未来高文化、高理性人类的一种哲学选择。○2但是应该看到,“道”这个词或者思想,并非道学、道家专用,也为儒学、儒家和佛学、佛家常用。只是有时所指或内涵、外延有所别。

纪念陆羽诞辰1285周年祭拜活动

(二)“茶道”。茶道是什么?茶道,应该是关于茶的哲理的定义,其概念、内涵和外延有特定性。虽然专门从哲学理论上界定和论述的不多,但是从字义理解,茶道是茶之道、茶之源、茶之德、茶之理、茶之神、茶之性。在生活中,“茶道”的应用很多。在文章中,既有专家论文,也有网络释义。例如:“我国古代的茶艺从唐宋发展到明清,已经达到非常成熟的程度。茶人们在品茗过程中除了对色、香、味、形等感官上的享受之外,还上升到心灵的感受,发展为一种精神境界上的追求,这是一种诗意的境界,也是一种审美要求的满足。与此同时,还伴生着一种哲理上的追求,即在操作茶艺过程中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经常是和人生处世哲学结合起来而具有一种教化功能。这就是所谓的品茶之道,简称为茶道。”“茶道可以说就是茶艺的哲学”。○3陈文华先生把“茶道”称为“茶艺哲学”。

再如:“中国茶道不仅是深沉的,而且是隽永的、艺术的、美学的。如果说起自于中国的日本茶道是一种严格尊崇、极其讲究的终极宗教的话,那么,中国茶道应是一种包罗万象、顺乎自然的美丽哲学。因为中国茶道是和一脉相承的中国历史一起走来的,因此,从哲学美学上,中国茶道不同于世界上任何其它茶道。”“儒、佛、道教的长期影响,中国茶道美学已不可能只是生活美学,而是淡泊优雅的山水墨画,是激越典丽的唐诗宋词,是天人合一的道家修行,是参禅顿悟的佛门要义,已是宏阔深切的艺术美学和哲学美学了甚至可以说,在形而上,中国茶道就是对我们生存的世界和大自然的心灵感悟和美学概括。”○4林治先生称“茶道”是“美丽哲学”。

又如:“茶道,烹茶饮茶的礼仪。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茶道被誉为是道家的化身。”○5此段文字说把茶道归为“烹茶饮茶的礼仪”。

其他还有多种对“茶道”的阐释和解说。主流的理论是:“茶道”与“茶艺”、“茶礼”、“茶俗”“生活艺术”、“生活礼仪”等是既是不同的词语,概念更有所不同,各自的对象与内涵有明显的差异。纯道先生指出:茶道这一种文化现象,因其深入的程度不同和达到的境界差异,可以冠以不同的称谓,一曰“技”,二曰“艺”,三曰“道”。道高于艺,又增覆盖艺,艺却不能代替道,更不能超越道;同样,艺高于技,又覆盖技,技却不能代替艺,理工不能超越艺。技与道,更是南辕北辙,有着天壤之别。道,是一种德,在茶事活动中,道是一种连接生命内在能量的精神力量,通过类似宗教信仰般的虔诚,把自己的身心全部投注其中,当我之本性与茶之本质相契合时,才能获得茶道的真谛。茶有三德,或茶有十德,都是将茶与修心养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为茶技,不图茶艺,唯求茶德。○6他明确地把茶道称为茶德。舒曼先生在讲茶文化时说到“茶道”:中国茶文化,源头在道家,核心在儒家,发展在佛家,所以说,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文化元素。茶文化来源于茶俗,基础是茶学,重点是茶艺,核心是茶道,……所谓“茶艺”,就是如何泡好一壶(杯)茶的技能和如何欣赏一壶(杯)茶的艺术。○7他明确地称茶文化源头在道家,核心是茶道。茶学、茶艺和茶道有明显的区别。

  我认为,茶道就是从茶俗、茶技、茶饮、茶器、茶文(包括诗、小说、散文、方志文献等)、茶艺(包括曲艺、歌舞、影视等)中进行科学抽象提出的概念性、哲理性的思维认知。如果参照“道”的思想和理论,“茶道”指的是:茶之本源、规律、道理、德性、精神。“茶道”是一门学问,可以名之“茶道学”,而且应该建立茶道学的学科。有组织地进行“茶道”及“茶道学”的探讨、研究,加深对“清、敬、和、美”当代茶文化核心理论的认识和理解,有益于国人通过饮茶、品茶进行修道悟道,修身养性,培育茶学泰斗庄晚芳教授提出的“廉、美、和、敬”四种品德,做陆羽《茶经》所指的“精行俭德之人”,以茶得道,以茶惠民、茶和社会、茶和天下。

妙西皎然塔旧址

二、道学与皎然及“茶道”的提出

(一)道学与皎然大师的思想。道学,为中华哲学独有的哲学思想,对历代文化人的哲学理念和社会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影响甚巨。皎然年轻时曾专注于道学的学习、修练。佛教典籍说:“释皎然。名昼。姓谢氏。长城人。康乐侯十世孙也。幼负异才性与道合。初脱羁绊渐加削染。登戒于灵隐戒坛守直律师边听毗尼道。特所留心于篇什中。吟咏情性。所谓造其微矣。文章俊丽。当时号为释门伟器哉。后博访名山。法席罕不登听者。然其兼攻并进。子史经书各臻其极。凡所游历京师则公相敦重。诸郡则邦伯所钦。莫非始以诗句牵劝令入佛智。行化之意本。在乎兹。及中年谒诸禅祖了心地法门。与武丘山元浩会稽灵澈为道交。故时谚曰之昼能清秀。”○8他在《酬崔侍御见赠》一诗中自叙“儒服何妨道,禅心不废诗”。

皎然是诗人也是理论家,他的《诗式》从作诗之法到评诗之法再到风格论,无不深深打上了道家学说的烙印。他秉承道家空灵虚静、顺乎自然、物我相合的美学理想,推崇“真于情性”、“不顾词彩而风流自然”。皎然所论“自然”是艺术化的自然,并非不思而得,而是要求作家精心地构思和陶炼,这也正符合道家“既雕且琢,复归于朴”的美学准则。同时,他也继承了道家旨在言象之外的诗学观念,提出“但见情性,不睹文字”,追求心神的冥契,得意而忘言。道家学说中强烈的超越意识,飘逸、洒脱之心与自然本真的完美融合,是皎然在审美、创作中所追求和向往的至高境界。而皎然身为禅师,他所笃信的禅宗是中国化的禅道思想,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道家学说及后来玄学的深刻影响,因此他的诗论中的禅学因素也是道家审美标准、言意关系和思维方式。儒释道三家思想贯通圆融之后,皎然又将其践行于自己的诗歌创作,并最终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妙峰山皎然塔新

(二)“茶道”提出是机缘、灵感、哲思圆成。茶道,在唐代之前未有文献典籍记载,直到释皎然的茶诗《饮茶歌诮崔石使君》,才出现“茶道”一词。皎然诗的全文是:“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学术界据此公认“茶道”是皎然第一个提出。

为什么不是中国或外国其他的僧人、道人、文人、茶人提出“茶道”呢?此乃机缘亦是必然。皎然禅师为湖州吴兴杼山妙喜寺住持,在顾渚山有茶园,他之种茶、爱茶、事茶、品茶、悟茶,与他礼佛、诵经、参禅、修道,自然而然地融为生活一体,是生存之道。由于和朋友一起饮茶,多日的精心熟虑,此时灵感闪光,道、佛、儒的思维在“茶”之物上光照,凝聚为“茶道”一词,此语之出现如同皎然写诗著文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诗是文学,其写作属于形象思维,而诗性、意境等属于学、美学。审美属于哲学范畴,与哲思、哲理相通。茶道属于茶文化学,也属于哲学,即今日所提出的“茶道哲学”。

释皎然这首《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向我们传递的信息极其广博、丰富,涉及茶名、茶具、茶饮、茶性、茶用,饮茶与饮酒的比较,世人对茶、酒的处世态度等,诗的重点是“茶道”,然而诗僧先写“茗”、“仙”、“神”、“得道”,在“茶道”之后归结到“丹丘”。“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意思是只有学道、修道、悟道、得道之人如丹丘才能够深知、精通“茶道”的全部真谛。皎然在另一首“饮茶歌”即《饮茶歌送郑容》中也写到丹丘:“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名藏仙府世莫知,骨化云宫人不识。云山童子调金铛,楚人茶经虚得名。霜天半夜芳草折,烂漫缃花啜又生。常说此茶袪我疾,使人胸中荡忧栗。日上香炉情未毕,乱踏虎溪云,高歌送君出。”皎然这首诗,人们大多在论皎然对《诗经》提出批评时引用。我认为此诗与《饮茶歌诮崔石使君》都是皎然关于 “茶道”的重要作品。而且,皎然这首诗第一次向世间露布陆羽撰写《茶经》。皎然的《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及其他的茶诗,都涉及到茶道。至于“丹丘”是何人,竺济法先生考证认为:“丹丘、丹丘山、丹丘子、丹丘生、丹丘羽人……是古诗文和道家文献经常提到的,尤其是被誉为茶圣的唐代隐士陆羽(733—804),先后四次在《茶经》和《顾渚山记》中引述《神异记》提及丹丘子,余姚人虞洪遇丹丘子获大茗的故事因此广为茶人熟知,专家、学者对丹丘子各有见解,有些则明显有误。综合多种文献,笔者以为丹丘子并无其人,而是仙家道人的通称或别号。”○9

    妙峰山皎然塔新址塔碑

皎然生活在盛、中唐之交,是盛衰转变期的人物。他又与江东吴越之地的众多文人名士有所交往,人数近两百人。皎然诗学思想和道家道学关系的研究揭示了包括“真于情性,风流自然”、“意静神王,佳句纵横”、“但见情性,不睹文字”、“假象见意,尽入比兴”等一系列重要问题。通过分析皎然的诗歌作品,得以厘清他在文学实践活动中所受到的道家思想的影响,看清皎然的道家之说与佛学之思的渊源,以及皎然那儒、道、释兼备的独有的思想特征。明确了皎然作为生活在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中的僧人,其思想是儒、道、释三者的结合。○10因此,皎然茶道之提出,离不开唐朝皇帝尊老子为祖先,奉道教为国教采取措施大力推崇道教。但是皎然茶道并非道学一种哲学思想所致,“茶道”思想的形成是道学、佛学、儒学三种哲学思想共和圆融作用而成之果。

皎然的“茶道”思想及他对陆羽修改、深化《茶经》中的“道”的哲学内涵,无疑是有很大的影响和助益。皎然把佛家的禅定般若的顿悟、道家的羽化修炼、儒家的礼法,谈泊等有机结合融入了“茶道”,特别是其佛道方面的造诣使其饮茶修道饮茶本道方面远远走在时代的前列。为此,皎然上人可以称为“茶道之祖”、“茶道之父”。 禅师皎然是高僧,茶圣陆羽是大德。他俩同样淡泊名利、精行俭德、高风亮节、心怀悲悯。两人四十多年的忘年友交情谊可以说是千古绝有。孟郊《东野文集》中录有陆羽晚年对皎然恩情感怀的诗:“万木萧疏春节深,野服浸寒瑟瑟身。杼山已作冬令意,风雨谁登三癸亭。禅隐初从皎然僧,斋堂时谥助茶馨。十载别离成永决,归来黄叶蔽师坟。”陆羽这首悼诗,情深意切。而他逝世后的墓也与皎然塔比邻,垂芳千古,启迪后人。

我认为:皎然、陆羽“茶道”的主要特征和内涵的“五元素”是:茶品、道悟、禅意、诗境、雅趣。皎然、陆羽于“茶道”既是倡导者,更是实行者、感悟者。他们师生两人通过鉴茶、选水、赏器、取火、炙茶、碾末、烧水、煎茶、酌茶、品饮等一系列的程序、礼法、规则,于“茶道”中修炼“精行俭德”,对于茶性、茶品、茶味、茶德“心有灵犀一点通”,悟之皆深邃、精妙。是否如此,希望高僧、专家、学者、茶人指教。

妙峰山慕羽坊 

三、湖州文化与“茶道”之源——湖州

早在唐代,也就是皎然在诗中提出“茶道”、陆羽《茶经》问世的同时,人们对于酒与茶的争辩论说就已经有人撰文,如王敷《茶酒论》写茶、酒各称已于人之好、之功,而在一旁听二者争论的水发声道:“人生四大,地水火风。茶不得水,作何相貌?酒不得水,作甚形容?米曲干吃,损人肠胃。茶片干吃,只砺破喉咙。万物须水,五谷之宗。……从今以后,切须和同。酒店发富,茶坊不穷。长为兄弟,须得始终。若人读之一本,永世不害酒癫茶疯。”○11而这篇文章提出酒、茶之母是水,有水才得以酿造成酒,为酒饮及酒文化,有水方得以煮泡成茶,为茶饮及茶文化。上善若水,水孕育生命,水文化孕育了酒文化、茶文化及其他的各种文化。

中华茶酒文化中有一个颇为奇特有趣的典故,即晋代“温山御荈”、唐代“顾渚紫笋”等名茶产地的湖州,既是皎然的故乡、陆羽的第二故乡,是《茶经》故里,又是在秦朝因乌、程二氏善酿而出产“乌程酒”命名湖州所在地为“乌程”之地,宋朝的湖州人朱肱撰著有《酒经》,又名《北山酒经》三卷。这个史实说明湖州既是著名茶乡又是著名的酒乡。中国典籍《茶经》、《酒经》同出湖州,如此文史奇迹在湖州发生,乃是因为湖州是太湖流域唯一以太湖命名为州的重要城市,更因为湖州文化历史悠久深厚。如史载秦大将军蒙恬在湖州始制毛笔,湖州笔为“文房四宝”之首;在艺术史上则有“半部书画史在湖州”。这种“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物质与“琴棋诗画书酒花”的茶、酒文化及湖州的文学艺术、农耕文化、丝绸文化、陶瓷文化、湖笔文化、溇港文化、园林文化等的完美结合,不仅是我国城市和地区之仅有,也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罕见。

正是如此的历史文化时空、背景,使得皎然大师,得以种茶、事茶、研茶、

作茶诗、倡茶道,并提携、帮助陆羽研茶而成其《茶经》,“茶道”思想在陆羽《茶经》中得到采纳、充实、丰富、升华。皎然茶道诗与陆羽茶经文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广泛传播,深入人心。然后,经由高僧、翻译家将中国茶道向日本、韩国、美国、英法、东南亚等国家和台、港、澳等地区介绍、推广,落地生根,绽放新花,结出异果。寻根问祖,终于发现:陆羽在湖州定稿《茶经》,湖州是茶经故里;皎然在湖州提出“茶道”,陆羽跟皎然师父一起共兴茶道,影响后世,传播世界,湖州是茶道之源。

从古至今,薪火相传。唐代的释皎然大师是湖州长兴人,为湖州吴兴妙喜寺住持,今日湖州长兴寿圣吉祥寺住持界隆大师对佛教文化、茶文化虔诚、热爱,精研佛学、茶道,曾成功承办湖州第二届禅茶大会、第八届世界禅茶大会。2016年倡议举办皎然禅茶文化节、“中国顾渚山 世界茶道源”主题高峰论坛,得到浙江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的高度重视,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浙江省佛教协会为主办,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湖州市佛教协会为协办、长兴县佛教协会、长兴县茶文化研究会、长兴县旅游集团、长兴县佛教文化研究会承办,于去年(2017)5月22日在湖州市长兴县顾渚山吉祥寺成功举办,并取得圆满成功。

妙峰山三癸亭

中国(顾渚山)皎然禅茶文化节、“中国——茶道之源”主题高峰论坛,皆史无前例之首创,在佛教文化史、茶文化史皆属第一次。界隆大师发表《僧圣共祭功德文疏》,曰:“佛恩广博,宏开集福之门,法力圆融,大启智慧之路;禅心慈悲,具得净念之道;茶意平等,悟入解脱之源。世祖尊师,圣贤善知,众生导引,茶人良师。和尚皎然,处士陆羽,品茗鉴泉,谈禅论道。……”湖州市佛教协会会长、安吉北天目灵峰讲寺方丈慈满大和尚,韩国佛教漕溪宗教育部长法忍法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教授宣方,中国高等院校茶文化教材编委会主任、西安六如茶文化研究所所长林治,《吃茶去》杂志总编、河北省茶文化学会常务副会长舒曼,政协长兴县原副主席、著名作家张加强和本人在主题高峰论坛上就“中国——茶道之源”的主题发言,共同研讨、论证“中国顾渚山-皎然于兹圆成茶道”。本人提交的论文《皎然-陆羽:诗茶结缘的禅意人生》○12,经界隆大师推荐给纯道先生,配图在“禅艺会”微信公众平台上发出;鲍志成先生重视,收入“东方文化论坛”举办的“中国(浙江)丝瓷茶与人类文明研讨会”的论文集。随后在《陆羽茶文化研究》、《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发表,11月在美国洛杉矶出版的《中国日报》、《台湾时报》全版刊载。拙文或有茶道哲学之内容,请大家参阅、指正。

对皎然茶道、陆羽茶经和茶道之源,湖州茶人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成立陆羽茶文化研究会以来,在历届会长带领下,对湖州文化和中国茶文化充满自信,积极开展对陆羽茶经、皎然茶道的研究,与湖北省、天门市及其他各省市的茶界、茶文化界、佛教界的专家、学者、高僧等一起同心探讨、弘扬皎然茶道思想、陆羽茶经精神,撰写、发表了一些论文、调研报告,还出版了《湖州茶文化丛书》、《茶经故里-湖州茶文化》等书籍。然而,要使全国茶人、茶文化界乃至世界茶文化界对“湖州——茶道之源”形成广泛共识,还必须进一步学习哲学,学习儒、释、道学说,从而提升对于皎然茶道、陆羽茶经为代表的中国茶文化的哲学认知,深刻诠释和理解什么是茶道、茶道与茶饮、茶技、茶艺、茶礼、茶俗的关联和区别、中国茶道与其他国家茶道的关系、异同,让茶道、茶道哲学、茶道精神惠泽强国富民、茶和天下。

总之,对于“茶道”我和多数茶人的认识相同,即茶修即是藉茶修行。修行的路径有千万条,藉茶事而修行的茶道只是其中之一。修行是茶道的根本,是茶道的宗旨,通过茶修道来怡情悦性、陶冶情操、修心悟道,精行俭德。中国茶道的特点是“性命双修”,修性即修心、修神,修命即修身、修形,性命双修亦即身心双修、形神双修。修命、修身,也谓养生,在于祛病健体、延年益寿。修性、修心达成怡情悦性、明心见性,提升自身素质和境界,净化、完美自身品格、品德。

茶道哲学源流古,皎然陆羽钟与鼓。论道传道重修道,悟道得道众生福。再表达两点看法:一、茶道不是一个筐,不能什么都往里装;茶道不是一件时装,不是谁都能穿自已身上。茶道是哲学专有名词,今世的个人、企业、单位部门、学校人群、城乡村镇都不应该随意冠名“茶道”。二、研究茶道哲学,研究茶文化,是为了普及茶道哲学思想、茶文化理念,为世所用,需要坐而论道,更需要起而行道、悟道,万不可钻入哲学象牙塔,玄之又玄,脱离社会生活,或者只为“金山银山”。道法自然,道为根本,又大道至简,道在人心。一句话:“吃茶去”。

    (  2018年2月24日初稿,3月2日改稿于琼海)

    注释:

    ○1吴汉民.概念发生与道德经“道”的解读.学术研究.2016年第03期

    ○2崔大华.道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文史哲(济南).1995.1.36-40 B5中国哲学史

    ○3陈文华.论中国茶道的形成历史及其主要特征与儒、释、道的关系.农业考古.2002年02期

    ○4林治.中国茶道.中国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年4月第一版

    ○5茶道.360百科.https://baike.so.com/doc/4265403-4468185.html 

    ○6纯道编著.禅艺茶道.文汇出版社.2017年8月第一版

    ○7舒曼.在2017年石家庄茶艺师职业技能竞赛开幕式讲话blog.sina.cn/jiangnanshu 2017-11-21

    ○8福琳.唐湖州杼山皎然传. 赞宁.宋高僧传第二十九.中华书局.1987年第一版

    ○9竺济法.丹丘子——仙家道人之通称.中国道教2008年第05期

    ○10刘莎.心得道中情——皎然诗论与道家思想.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4.20中国知网cnki.net

    ○11敦煌文书.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商务印书馆2010年12月第一版

     ○12李广德. 皎然-陆羽:诗茶结缘的禅意人生.农业考古2017年05期

作者李广德(右)与来自陆羽故里天门市陆羽研究会副会长肖兴国在陆羽诞辰1285周年纪念活动上

【作者简介】

李广德,湖州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顾问兼学术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在《农业考古》《茶博览》等发表茶文化论文多篇,主编有《湖州茶文化丛书》《湖州茶文》《茶经故里湖州茶文化》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