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问禅】峨眉山洪椿坪弥勒殿楹联赏析

 禅艺会 2020-09-22

佛之联 法之相

——峨眉山洪椿坪弥勒殿楹联赏析

洪椿坪,峨眉山八大古寺之一,“洪椿晓雨” 峨眉十景之一。

洪椿坪之楹联,也为峨眉山之首。既有“百字”长联,又有四字短联。尤其是充满禅意的庙联随处可见。如:“一粒米中藏世界,半边锅内煮乾坤。”;“月在上方诸品静,心持半偈万象空。”;“不灭不生,洪椿难老;无人无我,千佛同心。”等。然而,我最喜欢的却是悬挂于弥勒殿门前的一副楹联。联文:

处己何妨真面目,

待人总要大肚皮。

这是一副针对弥勒菩萨的著名楹联。过去,就其之意,众说纷纭,概言之:对待自己怎么样无所谓,但是对待他人总是要宽容大度。然而,当我们从佛家的角度看,其内涵远不止这么简单。可以说它不仅表现出了弥勒菩萨的法相,同时包含了很深的哲理,称得上立身行事的格言隽语,对今人颇有启迪。

此联既然是针对弥勒菩萨所拟,在赏析之前,理应了解一下弥勒菩萨。

弥勒,中国大乘佛教八大菩萨之一,是民间普遍信奉、广为流行的一尊佛。弥勒菩萨常怀慈悲之心,是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被称之为未来佛。据载,弥勒出生于古印度波罗奈国的一个婆罗门家庭,与释迦牟尼佛是同时代人。后随释迦出家,成为佛弟子,他在释迦入灭之前先行入灭。现在兜率天内院与诸天演说佛法,直到释迦佛灭度后五十六亿六千万年时,从兜率天宫下生人间。弥勒继释迦成佛后,将在华林园龙华树下以三会的说法,化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其造像分为“菩萨形”和“如来形”两大类。武周时期,武则天曾下令编造了一部《大云经疏》,证明她是弥勒转世,百姓对弥勒的崇拜帮助她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登上帝位。由于武则天的大力提倡,使全国塑凿弥勒之风大行。乐山大佛就是最典型一例。

如今,一提到弥勒菩萨,人们恐怕立刻想到的是他独特的“胖和尚”形象,即肥头大耳、咧嘴长笑、身荷布袋、袒胸露腹、盘腿而坐。该形象是依据后梁时期一个自称弥勒化身的僧人契此(布袋和尚)的模样。这个形象不再具有以前“菩萨形”和“如来形”那种庄严凝重的宗教意蕴,变得随和,贴近生活,这也是弥勒菩萨世俗化的必然结果。同时,也留下了不少语言诙谐、饱含哲理的楹联,启迪众生,点拨人生。如:“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北京潭柘寺)、“笑古笑今,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进笑出,笑自己原无知无识;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观来观去,观他人总有高有低。”(乐山凌云寺)、“你眉头着什么急,但能守份安贫,便将得和气一团,常向众人开口笑;我肚皮这样肥大,总不愁吃忧穿,只因可包罗万象,自然百事放心宽。”(成都新都宝光寺)、“大肚皮,千人共见,何所有,何所不有;开口笑,几时休息,无一言,无一不言。”(台湾江喜祗园)等等。

洪椿坪弥勒殿这一副楹联,显然与上述弥勒联一样,是以布袋和尚的模样而拟写的。不同之处是落笔于弥勒菩萨的法相。其法相特征为:慈悲、忍辱、宽容和乐观。它是该楹联的核心内容,也是该联成为著名楹联的支撑点。

“处己何妨真面目”,“真面目”,其实说得是弥勒菩萨的忍辱精神。忍辱是什么?《大宝积经》曰:“忍辱为十力之本,诸佛神通之原,无碍智大悲皆以忍为本,四谛、念、正勤、根、力、觉、道分皆以忍为本。”即“忍辱是菩萨净土。”(《维摩诘经 佛国品》)通俗讲,就是要忍受不管来自什么方面对自己造成身理、心理上的种种痛苦、种种侮辱。包括“不忿怒,不抱怨,不怀恶。”(《瑜伽师地论》)众所周知,弥勒菩萨以超世间的忍辱大行于世,其忍辱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据弥勒菩萨故事所载,弥勒转世的布袋和尚,曾到处化缘,经常遭到人们的嘲讽、白眼、冤枉、侮辱、毁谤、打击,甚至往他布袋中投入石块或者小鱼等不符合出家人所应收的东西。但他基于慈悲的原则,不以为意,默默忍受,不改笑容。其实从其偈诗中也可证之。诗曰:“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前两句说他行万里路,吃千家饭,是个游方僧。而后两句则是描写化缘中经常遭到冷遇,甚至连问一下路,人都不理不睬,因此只好向白云问路。此诗虽表达了世态炎凉,常常会遇到一些人的白眼。同时也说明了布袋和尚平和心态的忍辱精神,不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与之生气计较,而是用幽默风趣的方式——问路白云头,一笑置之。

谈到弥勒菩萨的忍辱,记载最详的恐怕是《忍辱偈》,其文:“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他也省力气,我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这知消息,何愁道不了。”这段话说明弥勒对生活少欲知足,一切随缘,并且能够忍受常人难以承受的奇耻大辱——有人骂他时,他只说好;有人打他,他自己睡倒;有人吐痰在脸上,他也任其自干。最关键的是:对于别人强加给他的侮辱,他心中没有丝毫的怨恨之心,以行动来感化人。“烦恼,以忍辱为菩提。”菩提就是觉醒,就是清净心。烦恼菩提是一回事,能忍辱,烦恼就转化为菩提;不能忍辱,这烦恼的火焰就会烧毁功德林。弥勒之所以能够这样做,是因他具有难忍能忍,难行能行的忍辱之行。正所谓:“能行忍者,乃可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遗教经》)

当我们知道了弥勒菩萨的忍辱精神,反过来再读上联“处己何妨真面目”时,顿感内容深厚,回味无穷。充分表达了弥勒宁愿自己受点冷遇,也不愿让众生痛苦。即“悲悯众生之苦,给予众生欢乐”的菩萨精神。

  “待人总要大肚皮”,“大肚皮”形象地表达了弥勒菩萨法相之宽容。即“大肚能容”是弥勒菩萨最为典型的形象。在谈上联时,说到别人对他的打骂和侮辱,非但不予回复和说明,反而保持笑脸,这不仅是一种忍辱的表现,更是对他人极大的宽容。在禅宗里,布袋和尚象征着泱泱大度、解脱自在,能够容纳一切、给予一切。

宽容是一种良好的心态;宽容是一种非凡的气度、宽广的胸怀;宽容也是一种品质、一种崇高的境界;宽容更是一种慈悲仁爱之心和大无畏精神。它不仅包含着理解和原谅,更显示着气质和胸襟、坚强和力量。

对于弥勒菩萨的宽容,随处可见。如布袋和尚的偈语“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诗以布袋能容万物作比喻,来告诉我们对人要怀有一颗宽容的心。其实,他的布袋就是他的心境和胸怀,连虚空都能装进去,布袋就等于虚空。对他而言,没有任何东西是不能接受、包容、承纳的,不论善恶、是非、好坏、多寡,只要在他面前,都会变成没有障碍;不论人家给他名誉、赞叹、羞辱或委屈,他心中不存任何芥蒂。因此,他的心就如他的布袋,打开时可以遍及十方。因为心无挂碍,自然很自在。又如,弥勒《插秧偈》说:“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静方成稻,退后原来是向前。”这首诗歌就是以农夫插秧劳动这一后退是向前的动作,来启示我们这样的人生哲理:在我们与人相处时,应当多对别人怀有宽容之心。特别是在与人发生争执时,应当学会谦虚退让。即“怨亲平等”,懂得怨与亲是互相转化的,就不会与他人结怨结仇。这一点,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难。所以很多时候,对别人谦虚退让并不是表明软弱无能,而恰恰证明了谦虚大度。当做出谦让之举时,往往会使对方受到感化,从而也学会对人宽容。我们常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及“虚心能容万物,大海不择细流,学会生公说法,唤起顽石点头”等,说的就是要我们学会弥勒菩萨的这种宽容精神。

显然,上联核心是说弥勒菩萨的忍辱,下联核心是说弥勒菩萨的宽容。有道是:“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尚书》)是呀,生活中我们应学会忍辱,对于别人有意或无意加给自己的屈辱,一定要学会忍耐,这样事业方能成功。同理,我们应学会宽容,不过分计较个人恩怨,才能够提升人格修养,树立良好品德。一句话:“以责人之心责己,以宽容之心待人”。 其实对忍辱、宽容之意,弥勒菩萨另一首《忍辱偈》说得非常清楚。偈云:

有时候,我真怀疑楹联之作者,是不是受此偈的影响而拟写。遗憾的是作者不详,自然无法考证。

作者简介:周聪,号觉宇,网名葱姜园子,任《峨眉山志》编辑部副主任编辑,峨眉文史研究员,峨眉山楹联协会副会长。曾参与《峨眉文物》《峨眉山志》《中国风景名胜故事词典》等专著的编辑。先后出版《诗与禅-峨眉山诗词》《韵-峨眉山诗》《葱姜园子诗文集》等书籍。

展读

【诗作】瞻礼乌尤寺小记

【诗作】心外无净土(诗一组)

【茶会】茶禅诗八首

【云游】游无锡灵山大佛散记

【问禅】五台山——心中的一个约定

【问禅】吟峨眉山佛学院 (诗一组)

【问禅】五妙共品

【问禅】空中花 水中月——记台湾水月道场

【问禅】峨眉山“普贤道场”的形成

【问禅】峨眉山伽蓝诗钞(上)

【问禅】峨眉山伽蓝诗钞(下)

【问禅】行脚台湾“观音道场”之法鼓山

【问禅】云冈石窟----石头写成的千年史卷

【问禅】山居(诗一组)

【问禅】悬挂在天上的建筑群:悬空寺

【问禅】闲吟峨眉山(一组)

【问禅】风景在眼里  因果在心中

【问禅】万籁无声心自息

【问禅】峨眉山大佛禅院九重殿诗稿

【问禅】神州石窟吟

【问禅】瞻仰舍利  如见佛祖

【问禅】榕树下

【问禅】人间兜率之净土——礼拜上海龙华寺

【问禅】峨眉山大佛禅院建筑风格(诗一组)

【问禅】读龙门石窟

【问禅】菩提树

【问禅】心静自然凉——峨眉山万年寺坐禅避暑

【问禅】虎溪精舍参学

【问禅】一个让人静心的地方----柳江古镇

【问禅】见诗而知禅  知禅更明诗

【问禅】瞻礼千年栖霞寺 品读三论法性宗

【问禅】吃茶去

【问禅】洪椿坪避暑(外二首)

【问禅】慧远,从峨眉山走出去的一代禅僧

【问禅】云上金顶

【问禅】那一天,那一月,那一年,那一世

【问禅】禅茶——峨眉雪芽

【问禅】两过秦岭

【问禅】山水有清音(一组)

【问禅】当一会渔翁

【问禅】乌尤寺闲吟

【问禅】莫高窟,一个解不开的谜

【问禅】吟峨眉山祖师

【问禅】神水问茶

【问禅】峨眉山一代诗僧----怀古禅师

【问禅】放逸山泉自为闲

【问禅】大佛禅院三大莲池

【问禅】道教史前的峨眉山(上)

【问禅】道教史前的峨眉山(中)

【问禅】道教史前的峨眉山(下)

【问禅】夹江千佛崖诗吟

【问禅】中台禅寺,一座与众不同的寺院

【问禅】登乐山凌云寺(诗一组)

【问禅】无人赏,自家拍掌,唱彻千山响

【问禅】雷音寺遇尼僧数米

【问禅】生活禅(诗一组)

【问禅】佛之源白马寺寻根之旅

【问禅】中岩寺诗钞

【问禅】大佛禅院之诸佛菩萨圣像

【问禅】灵隐寺探古问禅

【问禅】“峨眉十景”诗吟

【问禅】顶礼法门古寺  膜拜法身舍利

【问禅】清凉圣境五台山

【问禅】禅武归一少林寺

【问禅】峨秀湖闲吟

【问禅】南怀瑾峨眉山闭关

【问禅】瞻礼南普陀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