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献之《廿九日帖》:想了解王氏笔法,此帖堪称经典

 鸿墨轩3dec 2020-09-22
燕京书画院 2020-08-19 17:40:16

关注燕京书画院,精彩内容明天继续!

王献之(344~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琅琊临沂人,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书法史上常把他与其父王羲之合称二王。南朝梁袁昂在《古今书评》中说:"张芝惊奇,钟繇特绝,逸少鼎能,献之冠世,四贤共类,洪芳不灭。"

王献之《廿九日帖》:想了解王氏笔法,此帖堪称经典

  王献之各体皆精,尤擅行草。张怀瓘《书断》称其:"隶、行、草、章草、飞白五体俱入神,八分入能。"对于笔法研习,主要是继承家法,后学张芝草书。然其不墨守成规,变古为今,别创新法。南朝宋虞龢在《论书表》中说:"献之始学父书,正体乃不相似。至于绝笔章草,殊相拟类,笔迹流怿,宛转妍媚,乃欲过之。"他在笔法上的主要贡献是一变其父“内”笔法而为“外拓”形式。王献之楷书代表作品有《洛神赋》,行草传世墨迹有《鸭头丸帖》、《中秋帖》、《送梨帖》、《廿九日帖》、《地黄汤帖》、《鹅群帖》等,皆为唐宋摹本。刻本有《授衣帖》、《十二月帖》等,多见于《淳化阁帖》、《大观帖》、《宝晋斋法帖》等丛帖中,数量众多。

  王献之《廿九日帖》(图1),硬黄纸本,纵26.3cm,横11cm,3行,30字,辽宁省博物馆藏。

王献之《廿九日帖》:想了解王氏笔法,此帖堪称经典

  《廿九日帖》与王羲之书风极为相似,字法构成真、行、草相间,行楷开篇,行草过渡,草书收尾,像王羲之的《孔侍中帖》、《得示帖》等,莫不如此。在行气章法上明显继承大王书风,即有行无列式占主流,相对规矩。行轴线的内部常有微妙的错位。此帖用笔果断肯定,结体不拘一格。整幅作品在线条的起伏开合方面跳跃极大,开篇"廿九"二字几乎压到笔根,实多虚少,与第三行同位置的"勿勿"(作"匆匆",第二个字以符号代之)形成强烈对比。须注意的是,此帖中的一些用笔方式,如第一行的"日"、"白"、"遂"、"奉",第二行的"中"、"弟"、"甚"、"顿",第三行的"具"等与南北朝时期的墓志写法不分彼此,是否可以说此帖给后世的楷书用笔带来一定的影响呢?有学者曾提出北魏斜画紧结的楷书风格即是从王献之而来。

  《廿九日帖》虽只有30字,但含有楷书、行书、草书,且字迹清晰可辨,连带丰富凝炼,是学习小王尺牍之首选。连接方式有虚连、搭连和综合连三种。

  (1)虚连。"何如"(图2)二字为典型的虚连形式。二字皆作横向处理,连接线很自然地横向运行较多。"何"字为一笔书,至末笔左向使转,铺毫行笔,宛若飘带,连接"如"字首画后顺势右转,下按笔锋,完成一个流畅的用笔节奏。

王献之《廿九日帖》:想了解王氏笔法,此帖堪称经典

  (2)搭连。与"羲之"作为一个名字,常作一个不可分割的字组和用笔节奏一样,"献之"(图3)二字也常作一个字组处理,就算不作牵丝相连处理,其字间距也较紧密,此例即如此。"献"字左下锐利收笔后,顺势带出"之"字首点,为了区别"献"字首点(实为短横,此处异化为平式点),"之"字的首点取斜侧之势,顿若山安。

王献之《廿九日帖》:想了解王氏笔法,此帖堪称经典

  (3)综合连。"献之再拜"(图4)为典型的综合连,"献"与"之"、"再"与"拜"之间为实连;"之"与"再"则为虚连。字形组合为小(扁)、小(长)、大(长方)、大(长)。"献"、"之"的收笔方式大同小异,皆由重而轻,程度不同而已;"再"、"拜"之间的实连线与单字的结构线无异。

王献之《廿九日帖》:想了解王氏笔法,此帖堪称经典

  "献之再拜"四字作为收尾之句综合了丰富的用笔、结构、行气技巧。前三字尽量压紧,通过"再"字左下行笔的拉长,使字距拉开,与上部形成对比。另外,"献之再"三字横向笔画较多,亦多呈左低右高式,而"拜"字的右竖的夸张下拉,做到了整体感觉上的平衡。"再拜"之间的连接线左向的不多摆动,又使上下之间的连带显得更加流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